⑴美戴斯国王从陌生人那儿学会了点金术,高兴地跳了起来,满屋子奔跑,碰到什么东西就抓住什么东西。他抓住一根床柱,它立刻变成了一根金柱子。他从桌上拿下一本书,手刚一碰,嘿!它竟成了一片薄薄的金片,他急忙穿上衣服,这衣服也就成了华丽耀眼的金衣服。国王从口袋里拿出眼镜戴上,谁知镜片已变成金片了,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⑵“这算不了什么。”国王心想,“我指望大的好处,就不能不带来一些小的不便。”他想到花园去看看,在那里有许多盛开的玫瑰花,微风吹来,香气醉人,国王在花丛中来回走动,并毫不疲倦地使用点金术,一直点到每朵花,甚至连花蕊里的虫子都变成了金子为止。
⑶随后,国王就回宫殿与女儿一起吃早饭。长桌上放着咖啡、面包、烤鱼等食品。国王倒了一匙咖啡给女儿,女儿接过来惊奇地叫了起来:“刚才还是个瓷杯,怎么一下子变成金杯?”国王高兴地对她说:“我已有了点金术!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富的人。”他一边说,一边将一杯咖啡送到嘴中,可他嘴唇刚一触到咖啡,咖啡立刻变成了金液,随即就硬化成一块金子。看到这情形,他不禁大吃一惊。他随手又拿起一块面包,但还没来得及掰开,它已成了金块。国王几乎绝望地拿起一片烤鱼,不用说,烤鱼也立刻变成了金子。
⑷国王十分羡慕地望着女儿津津有味地吃面包和咖啡,就走到女儿面前,一面抚摸着女儿,一面请女儿拿片面包给自己吃。突然间,他心爱的女儿也成了一尊金像。
⑸国王发疯似地大声喊叫:“陌生人,快来呀!快来救救我的女儿!”
⑹不一会儿,陌生人就出现在国王的面前,说:“点金术一定给你带来了许多财富吧!”
⑺国王说:“现在我才真正明白,金子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请给我解除点金术吧。”
⑻“你比以前聪明多了,美戴斯国王!”陌生人严肃地说,“我看得出来,你的心还没有完全从血肉变成金子,否则就无法挽救了。快去吧!跳进大花园旁边的那一条小河,在河中装瓶河水,把水洒在你要它变成原样的东西上。如果你真诚地去做,就可以补救你由于贪婪所造成的灾害。”
⑼国王快步跑到河边,连鞋子也来不及脱去就跳进河中,想尽快将点金术冲掉。他还带了一瓶河水跑回宫殿,用水洒向心爱的女儿,水一落到女儿身上,他就看到这可爱的孩子双颊又恢复了红润的颜色!
⑽国王拥抱着女儿说:“孩子,是爸爸害了你。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要点金术了。”用自己的话解释第⑵段中的词语:
“大的好处”指: “小的不便”指: “如果你真诚地去做,就可以补救你由于贪婪所造成的灾害。”在文中找出①最能表现贪婪性的语句、②最能表现灾害性的语句和③最能表现急于补救的语句,摘写下来。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⑴第一段中“嘿”表现了国王的惊喜心情,不能删去。( )
⑵第五段中把“我的女儿”改为“我和女儿”效果没什么差别。( )
⑶结尾虽然只写到救回了女儿,但是国王会把原来被点的东西变回来的。()如果将本文分成两个部分,应如何划分?为什么?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用“‖”在段落后分开)理由:
国王说:“现在我才真正明白,金子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比金子更宝贵的东西有: 等。(举出两个以上例子)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给孩子7平米的“大世界”
①大冬天,毛菊站在北京“草场地村欢迎你”的大牌子下面,穿了件褪了色的黑棉袄,推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车把上挂着的塑料袋装着她的早饭:一个茶叶蛋和一杯紫米粥。这样的形象与周围灰突突的环境很和谐,却令人难以将她与博客头像里,那个站在维也纳宫前穿着吊带背心和牛仔裤的形象联系起来。她不大喜欢讲话,言语中透露着矜持的礼貌。
②北京电视台曾经在一则公益广告短片里简述了这个80后的故事:只身来到北京,放弃了白领工作,创办了这家面向附近打工子弟的“草场地免费图书室”。随着她穿过七拐八拐的狭窄小路,终于来到了这个位于草场地村中心的小院儿。院门口斑驳的砖墙上,贴着一张大大的手绘海报,用稚嫩的笔迹书写了几个彩色的大字:免费图书室。以毛菊位于草场地中心的免费图书室为界,图书室东边,居住着上千户外来务工的家庭,很多人身着破旧的衣服,骑着电动车出入狭窄的街道。图书室西边,是艺术家和商人开办的画廊,来这里的人大多衣着光鲜,神色从容。毛菊和她的图书室夹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间,却安然自得,相得益彰。免费图书室其实只是小院里的一间7平方米左右的平房,房间里的四面墙摆满了书。在这里,孩子们成了主角,毛菊很信任地把几把备用钥匙交给一些孩子,让他们参与图书登记的工作。
③从2006年,她就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名校毕业,英文流利,她很快找到了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那时一个月的收入比现在一年的还多”。2010年在欧洲跟一个当地剧团工作的机会,让她积累了一笔钱。但她始终觉得,那次工作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外国艺术家身上那种纯粹的品质,“他们看淡名利,只注重事情的意义。”回到北京以后,她一直寻思着用这笔钱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经常出入草场地村,看到那些打工者的孩子们在街上无所事事地打闹,她便开办了这个图书室。租房、买书、买家具,“开始以为用不了多少钱,结果不到半年这笔钱全投进去了。” 她索性背着家人把工作辞了,在这间7平方米大的小屋当起了“孩子王”。附近的小孩子们一放学,就呼呼往这里跑。有的孩子把她当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有个叫姬捷的小姑娘曾对毛菊说:“真希望人贩子把我抓走,活着好无聊。”姬捷的父母在这边开了家小饭店,每天忙忙碌碌没时间陪伴她,从6岁开始,她每天的生活除了上学就是到饭店帮忙。这种被忽略的压抑,她只对毛菊说过。毛菊给姬捷推荐了两本书:《我不愿你死于一事无成》和《千纸鹤》。两本书讲的都是坚强女性的故事,小姑娘很喜欢,读了又读,逐渐变得乐观积极,还常常主动给年幼些的孩子们讲故事。毛菊说她:“讲得比大人都好。”
④有人跟毛菊开玩笑说,这间图书室简陋得像个厕所。但对于草场地这些打工子弟们来说,却是一个温暖的家。这些平日里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们,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新伙伴,认识了与他们生活在截然不同环境里的艺术家,透过这个小小的平台初初窥见了北京斑斓的一角。经常聚集在这里的不仅仅是那些外来务工者的孩子们,还有周围画廊的外国艺术家。图书室经常举办免费的英语班,故事会。今年9月,毛菊还组织孩子们去听了一次由外国艺术家们演奏的音乐会。
⑤对面裁缝店的栾老板因为女儿苗苗常常在毛菊那里看书,逐渐变成了图书室的帮手,负责帮图书室开门、还书。栾老板记得毛菊第一次到他店里来是为了修补一双红布鞋,“现在的年轻人哪有穿布鞋这么朴素的?”但当有外国艺术家来这里帮忙教孩子们英语,看到毛菊叽里呱啦地讲出一大串英文时,他又觉得这姑娘是个“知识分子”。比起漂亮的衣服和名牌的包包,她似乎更享受阳光和空气这些天然的东西。图书室像个无底洞,让她不得不想办法赚钱和筹钱,一个常在这里读书的小孩子对她说:“我真想不出如果这里关了,我还能去哪儿看书。”
⑥即将当妈妈的她,决心生完孩子后重新开始接翻译的活儿来维持图书室的运转并减轻丈夫的负担。挺着大肚子,不能亲自到图书室的日子里,小房间的大门却照常敞开着,推开贴着“静”的玻璃门,一个刚刚帮妈妈买完馒头的小男孩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选了一本图画书后,他熟练地在本子上登记,轻抚了一下书的封面,蹦蹦跳跳地跑走了。本文的题目为“给孩子7平米的“大世界””。阅读全文,用简短的文字说说什么是“7平米的大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一个刚刚帮妈妈买完馒头的小男孩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选了一本图画书后,他熟练地在本子上登记,轻抚了一下书的封面,蹦蹦跳跳地跑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主人公因为“看到艺术家身上那种纯粹的品质”, 放弃了白领工作,创办了这家面向附近打工子弟的“草场地免费图书室”,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种做法的看法。(80个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小雨入端午
冯骥才
①今日进入端午假日,醒来很早,起身坐在我的“心居”,身闲气舒,意定神足。我这心居,不是斋号,乃是在阳台一角搭个棚屋,屋里屋外栽些花草藤蔓,屋间放置老家的绿茶、好吃的零食、有弹性的藤椅和心爱的木狮铁佛陶罐石砚等。这是一己的私人角落。平日在外边跑累了,回来坐在这里聚聚气力,抑或有什么未了的思考,便到这里舒展一下脑袋里的翅膀。
②今日,我特意在那个木雕花架上挂了几件艳丽五彩的小物件——丝线粽子。这种端午特有的吉祥小品,给花架上青翠又蓬松的蜈蚣草一衬,端午的气息油然而生。其实,过这种古老的节日,不必太刻意表达什么深刻的精神内涵,随性而自然地享受一下传统情味就是了。
③小雨从昨晚就来到我的城市里,此刻依旧未走。雨太小,看不到零零落落的雨点,却见屋外边绿叶被雨点敲得一动一动。
④眼瞧着这优美地悬垂着的丝线粽子,悠悠地想起一件相关的老事:
⑤念小学的时候,每逢端午佳节,都是班上同学们缠丝线粽子的一次热潮。大家先用硬纸叠成小小的粽子壳,然后使五彩丝线一道道缠起来,缠的过程中不断改变颜色,最后缠成一个个五彩纷呈却各不相同的小粽子来。这原本是课堂上老师教的一种节日手工,由于大家喜爱,课间休息时也缠,下课后不回家还缠。丝线粽子最大的魅力是,颜色完全任由自己搭配,所以每个人都想缠出一个特别又好看的丝线粽子,向别人显摆。于是,弄得教室满地都是彩色线头,做卫生可就费劲了,那些花花绿绿的小线头一扫全绕在扫帚上,得使好大劲才能摘干净。
⑥缠粽子的丝线都是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那时代母亲们在家都做针线,各色丝线家家都有,关键看谁配色好,想法出奇。
⑦我的班上有一个女生,叫徐又芳——那时的孩子名字都是三个字,大概与家族的字辈有关。记得她个子高,短发,衣着很旧,据说她家里穷,家里没有好看的丝线,就从地上拾别人扔的线头来缠,可是她心细手巧,虽然拾的线头很短,但缠出的粽子反而色彩十分复杂和丰富,斑斓又精细,超过了所有的人。我向她借一个拿回家给母亲看,母亲也连连称赞说,这种缠法要每缠一道线换一个颜色,太难了。我说她的线都很短,只能缠一道,因为她的线是从地上拾的。母亲说,这孩子太可怜了,便用一个木线轴缠了各色的丝线,叫我带给她。
⑧要命的是那时我太不懂事。丰子恺说:“孩子的目光是直线的。”其实孩子的一切都是直线的。转天我到班上,把线轴给她,真心对她说:“我母亲说你太可怜了,叫我把这线给你。”
⑨我以为她会高兴,谁料她脸色立刻变得很不好看,只说一句:“我不要!”似乎很生气,转身就走,从此便不大搭理我了,一直到小学毕业各自东西,以后再没有见到她。这个带着对我的误解却无法接受我歉意的女孩如今在哪里?
⑩我当时不明白她何以会那样气愤,后来明白了:别人的自尊是决不能伤害的。哪怕是不经意的伤害。伤人自尊,那会是一种很深的伤害。
⑪这事过了差不多六十年。虽然平时不会记起,但每逢端午悬挂丝线粽子时都会想起来。原来它深深地记在我的端午的情结里,一年一度提醒着我。
⑫写到此处,小雨似停,天光渐明,外边的朱花碧草像洗过澡一样鲜亮。本文结构精巧,如⑤⑥两段多处内容与后文相照应。结合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⑤⑥段内容 |
后文相关内容 |
描述丝线粽子的制作方法 |
徐又芳用彩色线头缠出斑谰又精细的丝线粽子 |
每个同学都想缠出特别的丝线粽子 |
① |
教室满地都是线头 |
② |
③ |
徐又芳家境贫困,家里没有好看的丝线 |
本文题为“小雨入端午”,文中两处写到小雨 ,除了交代自然环境,还与作者的心境有什么关联?请分别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结,指深藏心底的感情。结合文章,说说作者“端午的情结”具体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当年“我”送徐又芳丝线原本是善意的举动,为什么却对她造成了伤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年“我”一次善意的举动却给别人造成了伤害,请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按要求完成题目
天虫
干国祥
⑴我始终不能忘却夕阳下那个长长的、孤独的身影,始终不能忘却十二岁时的那个夏天。只是我不知道,那个故事将会是我一生的缩影,或者只不过是一场青春萌动时短短的辉煌。
⑵那时候,我常常无端地陷入忧伤和冥想中,同学们总是远远地避开我,如害怕某种传染似的。我不知道这二者何者是因何者是果,只知道那个春天似乎没有花朵,有的只是一片青色的忧郁。
⑶那时候,没有电子宠物,没有《流星花园》,男生中流行的是养蚕。班上的一个男生从亲戚家讨得一张蚕种,撕成了几十块小片儿,送给班上的每一个男生——那天下午,除了当时我们还视为“仇寇”的女生外,似乎只有我,没有得到那一张有着十来个黑点的小纸片。谁也不能从我习惯忧郁的脸上得到什么,只有我自己清楚那时的心情,那股酸涩直到今天还留在嘴边,如刚刚嚼过一枚青橄榄一般。
⑷那天放学后,我跟着夕阳下长长的身影心绪落寞地走着,突然,我看到路旁的一片树叶上,也有着与那小纸片上一模一样的几十个小黑点儿。
⑸于是第二天,班上所有的男孩——包括我——都有了一个小纸盒,在一两张桑叶上,是几十粒小小的希望。
⑹不久,所有的蚕宝宝都出来了,黑黑的小不点儿蠕动着,很慢很慢地咀嚼着桑叶。
⑺大概一个星期后,我们的蚕宝宝蜕了一次皮,这时候,我才发现情况有些不对——在他们的蚕儿渐渐变白的时候,我的蚕儿,竟渐渐地变得鲜艳起来。
⑻ “那是毛毛虫,快把它扔了!”有个男孩告诉我,我感到周围的女孩们低低地惊呼了一声。其实我也已经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只是我看着它们出生,喂了它们十来天,已再也不忍心把它们丢弃了。
⑼于是,当其余男孩在一块商量着养他们的蚕宝宝的时候,我一个人默默地养着我的虫儿们。只是从此,与我说话的人就更少了,尤其是原先还对我抱有同情的女生们,现在更是远远地躲开我,似乎我的身上就长着可怕的毒刺一般。
⑽那一个初夏里,我班的第一批团员选举产生了,不久又评出了班级和学校的文明学生。几次选举我都得了零票,似乎我还不错的成绩已经因为那些毛毛虫而变得不再重要。记得有一次唱票后,我后一位的那个女孩在走过我跟前时,满怀歉意地看了我一眼。我不知道,她想要表示什么。
⑾几十天后,越来越白的蚕宝宝们一个个地吐出更为洁白的丝来,为他们的主人们结出一个个圆润可爱的银果儿,而我的虫儿们在过了好些天后,终于也吐出一根根褐色的丝来,为我结出几枚灰不溜秋的小果实。
⑿那几天,我和我的虫儿们成了全班的笑料,他们围着我,只是为了看一看和他们的果实相比,我的果子们有多么寒伧和丑陋。然而我终于不肯丢弃我的虫儿和我的茧,因为在一贯的冷漠和歧视中,我已和它们产生了同仇敌忾般的感情。
⒀沉默了一些日子以后,蚕儿们又一个个地出来了——那已是一只只白色的笨拙的蛾子,在小小的盒子里,寻找配偶,交尾,产卵,然后死去。
⒁然后,才是我的虫儿们,悄悄地从茧中钻出,穿着一身不可思议的美妙的衣裳。在凝神留恋了好一阵后,才慢慢张开那对巨大的美丽的翅膀,一下子跃离纸盒,向着窗外湛蓝的天空翩翩飞去。
15那一刻,在女孩们的惊呼和男孩们的沉默中,我无声地流着感动的泪水。
【写作后记:我不知道,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似乎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那一片“青色的忧郁”中度过的,似乎我的青年时代也仍是在这样的“不在乎别人怎么说”的固执中度过的,似乎我是养过那几只毛毛虫,只是我已记不清,它们最后到底有没有结茧成蝶——也许在很多年后,岁月将会告诉我们,他们最终是成蝶还是成蛾,或者,终于困死于茧中。无论怎么说吧,我是以百分之百的真情和虔诚来写这个故事的,而且不准备用任何一种技巧。只是我仍然不知道,这个故事究竟有没有它生存的价值——如那几只毛毛虫一般。】给加点字注音
①酸涩()②咀嚼()③蜕皮()④湛蓝()文中第二段中的“二者”分别指代什么?
文中为什么要写我所养的虫在成长中的异样、结茧后的寒伧和丑陋及同学们对我的躲避与嘲笑?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文章为什么以“天虫”为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躺在母亲身边
①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电脑。
②母亲大多数的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说她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太舒服了,说她又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了,说她年轻时有多么健康,一个人能干多少活了。这时我总是很不耐烦。
③有一次,母亲突然探过身来凑近电脑说:“你一直在电脑上干什么?不累吗?” ④“聊天。”我不耐烦地说。 ⑤“聊天?跟谁聊啊?”母亲又问。⑥“一个外地的,不认识。”⑦“不认识?”母亲好像很是不解,“那说什么呀?”⑧“反正也无聊,随便说什么都行。”我说。⑨“哦。”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⑩我又聊了一会儿,无意中转头看看母亲,她正睁着眼看着天花板出神。我心里突然一动。我名义上是在这里陪伴母亲,可除了能为她做点饭倒杯水外,还做了什么?
⑾母亲是生我的时候落下了病根,多年来一直 A(倍受、备受)疾病的折磨,近年又添上了许多老年病。也许因为母亲常年生病,她自己不在乎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有时周末回家,也很少想着要主动帮她干点什么,总是她一个人里里外外地干这干那。
⑿母亲这次犯病,就是累病的。她病了,不但得不到我们的同情,反而谁见了她都会抱怨,都觉得她把自己累病了,害得我们也跟着受累。每当我们抱怨的时候,母亲总是一声不吭,仿佛她真的做错了什么一样。
⒀我关掉电脑,给母亲倒上一杯水。还没等我说什么,母亲却说:“看电脑累眼睛吧?快躺下闭着眼歇一歇。”
⒁我答应着,拉了一床被子就躺在母亲身边。我说:“妈,你给我说说你以前的事,我看看能不能写篇文章。”⒂母亲 B (惊喜、欢喜)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我静静地躺着,耐心地等着她说。⒃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 ⒄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根据文意,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到A、B两处
阅读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说说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试分析第⑩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结尾“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从小我们听着“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入睡;伴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声、《游子吟》的吟诵声长大。母亲,一个人世间最亲切的名字。她们用甘甜的乳汁滋养着子女成长,她们将生命热血全部奉献给她的孩子。如果,“中国母亲”这个伟大的群体能获得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特别奖,请你为她们写一段颁奖词。(80字以内)
阅读文章,完成下题。
被淘汰的第一名
有一家私企招聘秘书,该公司把前来应聘的人安排在会议室分3天做3次考核。
第一次考试,小兰便以99分的好成绩位居第一名。一位叫小米的女孩以95分的成绩排在了第二。
第二次考试试卷一发下来,小兰感到很纳闷,当天的试题和第一次的试题完全一样。开始她认为发错了试卷,但监考人员一再强调,试卷并没有发错。既然试卷没有错,小兰也懒得去想,自信地把笔一挥,还不到考试规定的一半时间,试卷便全填满了。小兰把试卷一交,其他应聘的考生也陆陆续续地把试卷交了上去,人人脸上都春风得意,显然,个个都认为自己胜券在握。第二次考试考分一出来,小兰仍以99分不动摇的成绩排在第一。那位交卷最晚的女孩小米以98分的成绩居于第二。
第三天准时进行第三次考试。
“这次该不会拿同样蹩脚的题目考我们了吧?”
进考场前,应聘的考生们三人一群、五人一伙地议论纷纷。
试卷一发下来,考场上顿时炸开了锅。
“哇噻,你们难道连出新题的人都没有了吗?”
“这不是拿我们开玩笑吗?”
“我从未见到这种考试,三次都用一样的试题糊弄我们。”
“安静,安静,大家听我说,这次的考题依然和前两次的一样,都是公司的安排。如有谁觉得这种考核办法不合理,你可以随时出考场。”
监考人员把桌子拍得“啪啪”响。
应聘者都老老实实地低下头去答卷。
这次考试更省事儿,绝大部分考生和小兰一样,根本用不着看考题,“刷刷刷”就直接把前两次的答案给搬上去了。不到半个钟头,整个考场都空了。只有那位叫小米的考生仍托腮拍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时而修改,时而补充,直到收卷铃响她才满意地把答卷交了上去。
第三次考分出来,小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仍以99分的成绩排在第一。不过这次她没有独占鳌头。因为小米这次也以99分的好成绩和她并列第一。但小兰一点也不担心被她挤下来。
第四天录用榜一公布,小兰傻眼了――上面只有小米的名字。小兰当时就找到总经理办公室,理直气壮地质问其故。
“我三次都考了99分,为什么不录用我而录用了前两次考分都低于我的考生呢?你们这种考核公平吗?”小兰显得异常激动。
总经理笑呵呵地说:“小姐,我们的确很欣赏你的考分,但考分的高低对我们来说只是录用职员的一个依据,并非最终结果。不错,你每次都考了最高分。可惜你每次的答案都一模一样,如果我们公司也像你答题一样,总用一种思维模式去经营,能摆脱被淘汰的命运吗?我们需要的职员不单单要有才华,更应该懂得反思。善于反思,善于发现错漏的人才能有进步。职员有进步,公司才能有发展,我们公司之所以分3次用同一张试卷对你们进行考核,不仅仅是考你们的知识,也在考你们的反思能力。这次你未能被录用,我实在抱歉。”选文以“被淘汰的第一名”为题,有哪些好处?
与小兰相比,小米具有哪种优秀品质?
结合具体语境,简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次考试更省事儿,绝大部分考生和小兰一样,根本用不着看考题,“刷刷刷”就直接把前两次的答案给搬上去了。作者略写第一次考试,详写第二、三次考试,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