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透过我国不同民族的过年年俗不同,我们可以感受到( )
A.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 B.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
C.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了尊重 | D.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之所以强调这一目标,是因为( )
A.文化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B.建设文化小康社会就等于完全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 |
C.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
D.人的全面发展是决定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唯一因素 |
笛卡儿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们之所以应该经常读好书,是因为( )
A.读书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 |
B.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
C.优秀文化能促进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 |
D.读书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唯一途径 |
古人有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文化的角度理解,之所以产生这种情感是因为( )
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
B.文化需要经历长期的生活阅历和学习过程才能形成 |
C.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
D.文化对人的影响体现在综合素质上 |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说:“个体生活的历史中,首要的就是对他所属的那个社群传统上手把手传下来的那些模式和准则的适应。落地伊始,社群的习俗便开始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到咿呀学语时,他已经是所属文化的产物,而到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该文化的活动时,社群的习惯便已经是他的习惯,社群的信仰便已经是他的信仰,社群的戒律亦是他的戒律。”据此,社群对一个从出生到长大的人是如何塑造的?( )
A.通过社群共同的文化活动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B.通过强制手段达到对社群的认同感 |
C.通过成员的消极被动接受完成的 |
D.通过学校、家庭的教育来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