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
秋日众哲馆对竹
许浑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本诗对仗联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1 B.2 C.3 D.4

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叠词“萧萧”,生动地突显竹子“凌霜”的神韵美。
B.“异”字,写众哲馆竹色彩不同于三湘竹的变化美。
C.首联写竹傲寒而立,翠绿凌霜,描摹竹林的静态美。
D.颔联写风动起寒声,竹影爬墙,描绘竹林的动态美。

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和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小题
[双调]折桂令·荆溪①即事
乔吉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②,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
寺无僧狐狸样瓦③,官无事乌鼠当衙④。白水黄沙,倚遍栏干,数尽啼鸦。
【注】①荆溪:水名,在江苏省宜兴县,因靠近荆南山而得名。 ②为甚人家:是什么样的人家。 ③样瓦:戏耍瓦块。 ④乌鼠当衙:乌鸦和老鼠坐了衙门。
“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此三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环境?
简要分析这首元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7分)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沈佺期①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①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两人都于公元705年被流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本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请以颔联为例作简要赏析。(3分)
有人评价这首诗“哀而不怨”,即悲哀而不怨恨,情感有所节制。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饮酒(其四)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①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①翮:鸟的翅膀。
陶渊明,(朝代)著名诗人,世称靖节先生。
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叠词“栖栖”“夜夜”“依依”写出离群之鸟日夜无所归依的恓惶。
B.前六句写鸟的失意与后六句写鸟遇到松树的境况构成鲜明的对照。
C.“值”通“植”,写诗人心生怜悯,手植松树让离群之鸟来此栖息。
D.离群之鸟将临风不凋的松树作为托身之地,愿与之相守,不再分离。

《归去来兮辞》中有写“鸟”和“松”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试分析其在写法上与本诗的主要区别。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卖花声·怀古
【元】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这首散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这首散曲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完成小题。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作者以凉风吹拂下的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是为了突出其________的风致,进而刻画女郎________的神态。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句中,“蜜甜”和“忧愁”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最后,诗人用“沙扬娜拉”(日语,意谓“再见”)作结,有何作用?
今天,我们感受了徐志摩的离情别绪,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不觉来到我们身边。月假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你最喜欢怎样的告别情感和告别方式?让我们把动人的离别留下来,一起分享好吗?不少于200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