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到草料场后,交割完毕,有这样一段文字: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生些焰火”,“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这些叙述的作用是( )

A.后来草料场失火,这里给读者制造了一个悬念,暗示大火可能是由于林冲大意而引起的。使小说的情节更加曲折,更能吸引人。
B.与下面的内容相照应:林冲从外面回来,发现草厅被大雪压倒,他恐“火炭延烧起来”,并得知“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后来,草料场失火,证明绝非林冲大意所致。
C.这里的描写有象征意义。林冲胸中燃烧着复仇的怒火,那些“炭柴”正是怒火燃烧的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大火必将烧毁不合理的一切。
D.表现了林冲逆来顺受的性格特点。他到草料场准备长期地住下去,过比较安定、舒适的生活。

“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这里描写的作用是( )

A.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当时的封建社会正如这摇摇欲坠的草厅,动荡、腐朽,行将崩塌。
B.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林冲的命运就如同这草厅,他被黑暗的腐朽的恶势力(用“风雪”来象征)压得走投无路。
C.对情节起推动作用,草屋崩坏,才能林冲被迫离开草料场到山神庙避寒。否则,林冲将被烧死,高球如愿以偿,也就没有逼上梁山的情节了。
D.有衬托的作用,草屋的破漏、动荡,衬托了林冲的动荡、矛盾的、不佳的心境。

林冲打算“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说明( )

A.林冲认为,看管草料场的差事不错,打算长期在这里安居干下去。
B.林冲认为,陆谦等人不会有什么阴谋,因而有长期看管草料场的想法。
C.林冲盼望着晴天,这象征林冲仍然对未来抱有幻想,他认为阴雪总将过去,晴日必将到来。
D.林冲还没有完全识破高球等人的阴谋毒计,还想随遇而安,苟且忍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父爱在我的名字里
金 翔
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从小就得到父爱并懂得父爱的人。
因为我对父爱的认识是经过漫长的恨才转化而来的。
我的名字不是父亲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在我满月的时候,父亲特意请来乡里一个挺出名的算命先生,得知我五行缺金,又因为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于是算命先生便给我掐出这样一个名字:金翔。然而,就因为这个名字,我的童年很孤寂——小伙伴们常玩的“打仗”的游戏,是不会让我加入其中的——他们会咬文嚼字般地称:金——翔,今天要投降,多不吉利呀!于是就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晾在一旁。
那种感受父亲是顾及不到的。也不知父亲是没进一天学堂,还是成天忙于繁重的农活却仍无法脱离贫困,而造成他长年阴沉着脸和暴躁的性情,加上那望子成龙的心切,便构成他对我独特的管教方式——娃儿的出息是骂出来打出来的!而我对父亲的恨,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领教中,不断加剧加深的。
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一口气冲上山顶,哭了,——不是为自己十年寒窗所获的美好前途,成为全村羡慕的第一个大学生,而是为自己终于脱离父亲的管制,实现不想见到他的梦想!所以,对向来节俭的父亲大办酒席,忙着招待前来祝贺的乡亲的那个劲儿,不屑一顾;所以,在冲出家门的时候,我是那样急急迫迫而义无反顾,一点儿不顾及父亲的黯然神伤……
在省城念书的前两年,我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认真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就连每次收到他托人寄来的生活费,也只是应付性地写上“钱已收到,勿挂念”的类似的短语。直到大三那年,直到父亲托人给我写来一封书信时,我的灵魂和良知才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动,我才开始懂得该如何去咀嚼和阅读自己生命中一再忽略的、仇恨的那份沉重的父爱——
信是父亲找上初中的小侄子写来的,没什么要紧事,只是问我好不好而已。可信写了满满几页,只因小侄子详细地讲明父亲来信的原因,说是父亲那晚做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吃馍,拿起来刚咬了一口,两颗大牙就莫名其妙地没了,一看呢,馍上一片血红,牙都粘在上面……惊醒之后,父亲便再也睡不着了。于是天刚亮就找小侄子写信。而这一切呢,仅仅因为老家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梦见大牙掉是要死亲人的。而父亲首先想到的是他离家在外求学的儿子。
读到这里,我对迷信的父亲的所为,嗤之以鼻,甚至愤然。最后,小侄子讲了一个令他惊讶不解的事,说他就在铺开纸,提笔欲写时,却因一时记不起我的大名而猛然顿住了,结果遭到父亲的训斥:“亏你狗崽子还念这么多书,记性也恁赖,叫——金翔。”“金——祥”于是小侄子一边念叨一边写在纸上。“写错了!写错了!……”小侄子说当时父亲望着他刚写下的名字大声喊着,紧接着,从他手里夺过笔,在纸上硬邦邦地写下“金翔”两个字后,讷讷地告诉他:“我这一辈子只识这两个字!小侄子说他当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他说,要知道,全村人都知道二爷他老人家一字不识,包括他自己的名字呀!
——因为这就是父爱!除了父爱,便再无法解释这种奇异而真实的现象!那一刻,我那对父亲的恨包裹着而变得无知、粗砺与麻木的灵魂,被深深地灼痛了,苏醒了!我禁不住地泪流满面,双手捧着书信、朝着家乡,蓦然跪下——向父亲,向我那一生付出了大爱却得不到理解、更别说回报的父亲,忏悔,忏悔……
请概括文中“我”对父亲情感的变化过程。
答:
“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从小就得到父爱并懂得父爱的人”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文中父亲的哪些行为表现出了对“我”的深深的爱?请概括作答。
答:
文中的父亲认为:“娃儿的出息是骂出来打出来的。”请就他的这种管教孩子的理念方法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答: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可以当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小说、戏剧、杂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大都在小说和戏剧中可能只是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他们里面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探求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木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团锦簇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没有见到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就像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学文学的人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对胃口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文学趣味方面也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文学作品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纯正的文学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就不能正确地欣赏任何作品的佳妙。
趣味是对生命的彻悟和留恋。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进展和创造,趣味也是如此。纯正的文学趣味必有创造性,必时时刻刻开发新境界。如果让你的趣味囿在一个狭小的圈套里,它无机会可创造开发,怎能不随之僵死腐化?从前私塾冬烘学究如井底之蛙,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八股文、试帖诗。他们对于这些乌烟瘴气何尝不津津有味?然而,这算是文学的趣味么?
节选自《话说文学趣味》
根据原文,下列对“纯正的文学趣味”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所有小说、戏剧、杂文都能够当一首诗看。
B.对诗有浓厚的兴趣,能欣赏到其他种类的作品的佳妙处。
C.有广博的趣味,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处。
D.有创造性,时时刻刻都能够开发创造的文学趣味。

下列对“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喜欢诗就可以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B.爱好诗的人,在小说和戏剧中不仅仅看到故事。
C.诗比别类的文学作品更加谨严、纯粹、精微。
D.诗是纯正的文学趣味的必要的构成元素。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流的小说家反而很难写出福尔摩斯探案这样的故事。
B.一个人不喜欢诗,在小说和戏剧中就只能见到故事。
C.从前私塾冬烘学究都深研八股文、试帖诗。
D.第一流小说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并不仅在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怒放的康巴诺尔
胡学文
七月。北方。高原。坝上。康保。
我来了。其实应该说我又来了。
我来过多次,康巴诺尔于我并不陌生,但每次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康巴诺尔如同塞外的四季轮回,有着多姿多彩的美。
第一次是二十多年前。
康巴诺尔在张家口的西北,是沽源近邻,直线距离不超一百公里。时间穿越回二十年前,那时到近邻做客并不容易。我须清早从工作的乡镇出发,差不多午后到达。返回沽源的途中,惊喜不期而至。我没见过那么大的雪,不像鹅毛,更像鹅扇。客车如蜗牛,司机和乘客多有抱怨。我像不小心偷得了姑娘的芳心,担心别人发现,又担心别人没有发现,躲闪的眼神浸着贪婪。我在目视中进入那个世界——没有任何杂质的世界。我就是一片雪,在茫茫天宇飞舞。
康巴诺尔蒙语的意思是美丽的湖泊,康保取其谐音,我很早就知道,并且一直以为是。这次到康保,方得知县名出自《尚书·康浩》“用康保名”,取富足安宁之意。康保的来历,竟然如此久远。然而,我更喜欢美丽的湖泊。
因为,康巴诺尔就是怒放的花朵。
最大的惊喜是康巴诺尔湖。但眼前的康巴诺尔湖完全出乎我的意外,比我上次看到的丰腴了许多,湖水之洁净更是完全超出想象。
康巴诺尔湖是逆着时光的奇葩。天空蓝得像康巴诺尔湖水,康巴诺尔湖水蓝得像天空,水天一色,天水共景。云朵在天空游移,也在康巴诺尔湖漂移。在这天然的巨幅水彩画中,美丽的遗鸥在嬉戏。
康巴诺尔没有漫漫长夜,因为每个夜晚都有二人台演出。二人台生于民间,长于山野。二人台是戏曲,是元曲的遗风流韵。剧情往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大俗又大雅。“康保二人台”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然因其光彩和迷人。
二人台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小时候,每年冬天村里都有二人台演出。随便一片空地,搭起篷子就是戏台。没有电,所谓的灯,是浸了煤油的棉球。暗夜中,冒着浓烟的火球被甩起来,如灿烂的玫瑰。火势渐弱,再往煤油桶里浸,猛又扬起,挤作一团的人受了惊吓,被侵占的舞台顿时扩大许多,观众不经意间成为演员。
每个夜晚看二人台,实在有些奢侈。二人台的相貌和神情极其欢愉,但骨子里却是悲情的。这与它生长的地域和形成的历史不无关系。坝上苦寒贫瘠,风吹草低,却鲜见牛羊。因人烟稀少,清乾隆嘉庆年间,迁山西、陕西、山东、河北等地的移民上坝,秦腔、晋剧、道情、社火、秧歌也随着来到草原,与当地的蒙古长调、民歌、坐腔等艺术形式融会糅合,演变成集化妆、表演、说唱、歌舞为一体的二人台。
我听过的二人台曲目中,《拉骆驼》无论曲调还是唱词都有着击穿人心的东西,在对过往和人生空白的想象和填补中,心的荒漠处会有花草疯长。
大俗、大雅,欢欣、悲情,含蓄、奔放。油水不溶,二人台的奇巧奇妙就在于把对立完好统一,无须斧凿,浑然天成。不妨听听《双山梁》,羞答答的姑娘这样唱:
听说是哥哥你要来哥哥你走来小妹妹不让你走
我给哥做上一顿拉住你那胳膊腕腕
羊肉稍稍面条条现炸油糕拽住你那小手手
猪肉大烩菜一把推你屋里头
七月。我告别了康巴诺尔。
我寻见了记忆,追回了时光。
(选自2014年《散文百家》第11期,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在描绘康巴诺尔湖的自然景观之前,作者先介绍了“康巴诺尔”名字的含义和得名的由来,既能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又赋予康巴诺尔以历史气息和人文内涵。
B.“康巴诺尔就是怒放的花朵”,采用比拟的手法,突出康巴诺尔的美丽和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康巴诺尔由衷的赞美和热爱。
C.作者在叙写康巴诺尔夜晚的二人台演出时,插叙了一件记忆中观看二人台演出的趣事,通过生动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二人台演出的迷人光彩。
D.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写怒放的康巴诺尔,语言优美生动,感情真挚。

E.作者让我们听听羞答答的姑娘唱《双山梁》,是想让我们具体感受一下康保二人台的奇巧奇妙,领路康保二人台的表演形式。
文章第一段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作者通过哪些内容具体展现怒放的康巴诺尔?请简要概括。
作者在文中详写了感受最深的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康保二人台”,请结合“康保二人台”的艺术特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悟与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关于散文文体属性的思考
散文的文体属性是什么?中国几千年的散文发展史给出的答案是:散文既姓“散”又姓“文”。“散”的涵义在于散文体式的繁杂,凡用语言文字表述的一切文章皆属散文,如史传、论说、颂赞、书信、铭文、碑文、杂记、笔记等,“文”的涵义是行文的非押韵、不讲对仗性,“散文”就是与“韵文”相对的“散体文章”。总之,中国古代散文几千年来始终存在着贵“散”的“文章意识”传统,所忽视的是“文学本体性”的艺术追求。
散文的确贵“散”,但这“散”的涵义不是中国古代散文中所秉承的“繁杂”和“无所不包”的实用的广泛性。散文不可缺失文学的体裁应有的艺术“纯度”。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散文观呈现出大胆出新和多元化发展趋向。对当下散文文体属性的界定最有影响力的,是贾平凹提出的“大散文观”和刘锡庆提出的“艺术散文观”。贾平凹的“大散文观”提倡“大而化之”及“大可随便”的散文创作态度,他也将散文等同于“一切文章”(贾平凹语),与中国古代散文忽视文学本色,缺失文体“纯度”的唯“散”的散文意识,颇有相通之处。不过,刘锡庆反驳贾平凹的“大散文”意识而提倡纯文学性的“艺术散文”,在题材领域,则狭隘了当代散文与社会人生百态水乳交融的密合关系,在作家对人生的主观感悟方面,也局限了作家主体意识自由驰骋的审美体验的空间。当代文坛的这一散文创作趋向,形成了关于“散文姓甚”的当下困惑,这种困惑和当前散文界对散文文体观念的大胆创新,使那个存在了几千年的重大散文文体命题,重又引起人们的关注:散文的文体属性究竟是什么?
关于散文贵“散”的文体特性,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散文因“散”而使其广收大千世界的珍奇景象,作家的主体意识得以自由挥洒,散文的文学表达也能够出神入化。散文是能够广阔而逼真地写人、写事、写景、写社会、写历史的文体,也是最自由而充分地展示大千世界美的特色和韵味的文体,它的题材和表现手段都异常丰富。在题旨的开拓和社会人生意义的深化方面,散文以小见大地写出社会人生真义,记事、写人时,它不能像小说那样细致、翔实,而仅需突出与作家表情达意相关联的客体的特征,同时,散文家还应对题材进行深度开掘,透视其特别的人生意义,做到新颖、独到、深刻地写社会人生。散文中所写的作家的经历和见闻要新颖和独特,所谓“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散文之“散”,还体现在散文是一种文学表达高度自由的文体,它的结构方式是自由和随意的,散文家的个性发挥形成了散文结构的千姿百态。散文结构是无定态的,意指散文结构依据作者的创作和行文时的文思而定,无需遵循特别的章法和结构模式。再者,散文的结构是开放性的,只要是遵循散文文体的创作要求,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创造新颖别致的结构,这正是散文自由表达和突出个性创造的文体特色。散文的体势虽然是自由、散漫的,但又是“形散神聚”的。“形散”是指散文的结构不受章法和规则限制,是作者自由、随意挥洒而成的,散文的结构自由开合,自然发展,广泛引鉴其它文体技法。神聚是指散文的结构依然有着在情绪或理性梳理的内在统一性,依然是持之有度、线索明了、行文有序的,这种内在的有序发展线索,或由情的自然波动的韵律而形成,或由理性表达的层层深化而建构。散文因文学表达方式的自由和洒脱,散文家的情韵、文思、审美思维在其行文的过程中自由飞动,作者的变幻多姿的情思和笔意,以及灵活自由的抒情笔法,将大千世界丰富复杂的审美特征,自然和谐地绘入散文的艺术画面中,使其呈现出令人心醉的流动美和洒脱美。
下列关于“散文文体属性”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既呈现作家发掘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度和广度,又透视出作家主观品味人生的情、美、趣、理。
B.散文是凡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如史传、碑铭、笔记等,且行文不求押韵、不讲对仗性的文学样式。
C.散文是作家最真切、自由,也是更富有美感和理性深度的抒写人生内蕴的精纯文学性作品。
D.散文应是融会了作家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体裁样式。

下列说法,不属于对散文“散”的理解的一项是

A.“散”是散文的结构不受章法和规则限制,自由、随意挥洒,自然发展。
B.“散”是题旨的开拓和社会人生意义的深化方面,仅需突出与作家表情达意相关联的客体的特征。
C.“散”是广阔而逼真地写人、事、景、社会、历史,最自由而充分地展示大干世界美的特色和韵味。
D.“散”是行文的有序,或是由情的自然波动的韵律而形成,或是由理性表达的层层深化而建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因“散”而广收大千世界的珍奇景象,作家的主体意识得以自由挥洒,文学表达能出神入化。
B.因为中国古代散文几千年来始终存在着贵“散”的“文章意识”传统,所以使得散文体式繁杂。
C.“散文姓甚”的困惑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散文观呈现多样化所造成的。
D.散文自由表达和突出个性创造的文体特色是最大限度地自由地创造出新颖别致的结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阿伯拉罕的选择
【英】毛姆
我给蒂阿瑞讲了一个我在圣托马斯医院认识的人的故事。这人姓阿伯拉罕,是一个性格腼腆、对人和气、很有才能的年轻人。在学习期间,任何一种奖金只要他有机会申请就绝对没有旁人的份儿。最后他被选进领导机构中,他的前程已经有了可靠的保证。按世情推论,他在自己这门事业上肯定会飞黄腾达的。在正式上任前,他想度一次假;他因为没有钱,所以在一艘开往地中海的不定期货船上谋了个医生的职位。
几个星期以后,医院收到了阿伯拉罕的辞呈。这件事使人们感到极其惊诧,千奇百怪的谣言不胫而走。不久,阿伯拉罕也就被人遗忘了。
大约十年之后,有一次我乘船去亚历山大港。即将登陆时,我同其他旅客一起排好队,等待医生上船来检查身体。来的医生是个衣履寒酸、身体肥硕的人。我觉得仿佛过去在什么地方见过他。忽然,我想起来了。
“阿伯拉罕!”我喊道。
他转过头来,愣了一会儿,他也认出我来,立刻握住我的手。在我们两人各自惊叹了一番后,他听说我准备在亚历山大港过夜,便邀请我吃晚饭。在我们会面以后,我再次表示在这个地方遇到他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他现在的职务相当低微,他给人的印象也很寒酸。这之后他给我讲了他的故事。在他出发到地中海度假的时候,他一心想的是再回到圣托马斯医院去就职。一天早晨,他乘的那艘货轮在亚历山大港靠岸,他在甲板上看着这座阳光照耀下的白色城市,看着码头上的人群,看着阳光和碧蓝的天空。这时,他的心好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突然间,他感到一阵狂喜,有一种获得无限自由的感觉。他觉得自己好像回到了老家,他当时就打定主意,今后的日子他都要在亚历山大度过了。离开货轮并没有什么困难,半小时以后,他已经带着自己的全部行李登岸了。
“船长一定会觉得你发疯了。”我笑着说。
“别人爱怎么想就怎么想,我才不在乎呢。做出这件事来的不是我,是我身体里一种远比我自己的意志更强大的力量。上岸以后,我四处看了看,想着要到一家希腊人开的小旅馆去;我觉得我知道在哪里能找到这家旅馆。我一点儿也没费劲就走到这家旅馆前边,我一眼就认出它来了。”
“你过去到过亚历山大港吗?”
“没有。在那次出国前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英国。”
不久以后,他就在公立医院找到了工作,从此一直待在那里。
“你从来没有后悔过吗?”
“从来没有。一分钟也没有后悔过。我挣的钱刚够维持生活,但我感到心满意足。我什么要求也没有,只希望这样活下去。”
第二天我离开了亚历山大港,直到不久前我才又想起阿伯拉罕的事,那是我同老朋友阿莱克·卡尔米凯尔一同吃饭的时候。他在大战中工作非常出色,荣获了爵士封号。我向他表示了祝贺,我们约好一起吃晚饭,我对他说,他今天的生活同我们做学生时相比,变化真是太大了。那时,我们在一家寒酸的意大利餐馆吃一顿饭都是非常奢侈的事。现在卡尔米凯尔在六七家大医院都兼任要职,据我估计,一年可有一万英镑的收入。这次受封为爵士,只不过是他迟早要享受到的一个荣誉而已。
“我混得不错,”他说,“但这一切都归功于我偶然交了一个好运。”
“我不懂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你还记得阿伯拉罕吧?飞黄腾达的本该是他。当他被指派为圣托马斯附属医学院注册员的时候,我是绝对没有希望进入领导机构的,我只能开业当个医生。但是阿伯拉罕让位了,他的位子让我弄到了手。这样就给了我步步高升的机会。”
“我想你说的话是真的。”
“这完全是运气。我想,阿伯拉罕心理一定变态了。他在亚历山大港找了个检疫员什么的小差事,他同一个丑陋的希腊老婆子住在一起,生了半打长着瘰疬疙瘩的小崽子。所以我想,问题不在于一个人脑子聪明不聪明,真正重要的是要有个性。阿伯拉罕缺少的正是个性。当然了,不管怎么说,正因为他走了这么一步,才让我占了便宜。”他吸着雪茄,舒适地喷着烟圈,“但是,如果这件事同我个人没有牵连的话,我是会为他虚掷才华感到可惜的。一个人竟这样糟蹋自己,实在太令人痛心了。”
我很怀疑,阿伯拉罕是否真的糟蹋了自己。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医生,年薪一万英镑,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但是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有什么资格同一位爵士去争辩呢?
(选自《外国小小说》2014年10月版,有删改)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这篇小说采用了“我”给别人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这样写便于在叙述中穿插议论,更好地揭示小说深刻的主题思想。
B.阿伯拉罕选择放弃到圣托马斯医院就职,是因为他乘的那艘货轮在亚历山大港靠岸时,码头上攘来熙往的人群让他倍感生活的艰辛。
C.阿伯拉罕的选择让人惊诧,千奇百怪的谣言不胫而走。但阿伯拉罕根本就不在乎,依旧我行我素,从中可看出其怪僻、为人固执的性格。
D.阿伯拉罕放弃圣托马斯医院的职位,给了阿莱克·卡尔米凯尔机会,正是这样的好运,让阿莱克最终能够进入领导机构、生活优裕、名利双收。

E.小说结尾“但是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有什么资格同一位爵士争辩呢?”一句,流露出了作者对世俗观念的否定,对崇尚自由勇气的肯定。
小说开头一段着力写阿伯拉罕才华过人,前程有可靠保证,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阿伯拉罕的形象特点。
阿莱克·卡尔米凯尔在谈到“成功”时说:“问题不在于一个人脑子聪明不聪明,真正重要的是要有个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