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①壁
辛弃疾
郁孤台②下清江③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④,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⑤,山深闻鹧鸪⑥。
【注释】①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苏省。②郁孤台:在今赣州西北田螺岭上。③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京师。⑤愁余:使我发愁。⑥鹧鸪:鸟名。传说其啼声凄苦。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从内容上看,属于一首怀古伤今之词。 |
B.前两句以实笔写山河破碎的憾恨,后两句写对故国的无限思念。 |
C.词的上片寓情于景,写登台远望时产生的种种复杂情感。 |
D.下片以江水为喻,抒写抗金复国的决心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
下面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两句是说向西北方的汴梁(北宋时的都城)望去,可惜被无数青山遮住了视线,表达了对中原的思念及对中原地区长期沦陷未能收复的惋惜之情。 |
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词中的含义是:青山再高,也挡不住滚滚东流的江水;国家虽然破败,但也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现在常常被引喻成这样的哲理: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因为历史毕竟要发展。 |
C.本词的最后两句写到了词人在黄昏时刻听到了鹧鸪伤感凄切的鸣叫声,流露了词人悲观绝望的心态。 |
D.全词从抒情结构上呈现出抑、扬、抑的格局,大开大阖,起伏顿挫,手法亦妙极。 |
古诗歌阅读。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矮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古诗阅读】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古诗阅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 ( )
A.这是刘禹锡的一首七言律诗。公元826年刘禹锡被罢为和州刺史,上任返回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写了《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 送给刘禹锡,刘禹锡作此诗答谢。 |
B.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但诗人在困苦失意中并不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
C.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颔联引用典故写归来后的感触,虽人事全非,心里却也有欣慰之感。 |
D.颈联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
本诗颈联富有哲理,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诗
夏夜追凉杨万里(宋)
夜热依然午热同 ,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 时有微凉不是风。仔细阅读诗歌中二、三两句,请你说说“时有微凉” 指的是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文阅读
送柴侍卿①(唐)王昌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流水通波接武冈②,送君不觉有离伤。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①侍御:官职名。②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柴侍卿》中“明月何曾是两乡”所表达的情感和苏轼的“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
B.朋友离别在即,可王昌龄却说“送君不觉有离伤”,未免让人觉得有些薄情寡义。 |
C.《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 |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白在楼前久久伫立,目送孟浩然乘船顺流而下,渐行渐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遥远的水天相接处。 |
虽然两首都是离别诗,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