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两会热词】
某校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围绕“两会热词”在班级微信群中发表了以下内容及其疑问。请你一起参与微信讨论并完成相关问题。
热词一:7%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
(1)孟杰:“7%左右”的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即① ;;我国实现“7%左右”的目标的根本途径是②
热词二:任性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政府工作报告》直言“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2)泰冉:各级政府“简政放权”实质是政治领域的体制改革。
“有权不可任性”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必须做到① ;公民要做到②
(3)大河:“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对我们公民的要求是:
。
热词三:创客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创客”。“创客”的“创”字,被注入了“创业”和“创新”的时代内涵。
(4)海燕:我今后也要成为一名“创客”,作为中学生,现在我应该注重培养哪些素质?请大家给我支支招。
材料:从国际性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到2010年的两会,“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已成为当今最流行的词汇,低碳生活简单地说就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也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低碳正在渗透到百姓生活、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在我们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改变着固有的生活习惯,成为“低碳生活”的践行者。
(1)提倡发展低碳经济,过低碳生活合乎我国正在实施的什么国策和战略?
(2)提倡“低碳”有什么现实意义?(至少写出3个方面)
(3)你有哪些过“低碳生活”的窍门,请亮出来供大家交流。
学生安全问题始终牵动着全社会每个人的心,我市一位记者针对中学生安全教育问题进行了调查采访。
镜头一朝阳路上,两个中学生骑着自行车逆行在非机动车道上,在车流中躲躲闪闪。
镜头二通灌路上的一个公交车站前,两个学生在追逐打闹,险些被一辆电动车撞倒。
镜头三解放路的路中央有一个雪碧瓶,一个学生冲上前去将其踢至路边,路边等待的三个学生便把瓶子当做足球踢来踢去,丝毫不理会身边过往的机动车辆。
(1)以上是记者随机捕捉的几个镜头,这些镜头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记者针对中学生安全教育的状况对某校作了进一步调查,在调查中发现:中学生安全知识的来源主要有学校、家庭、媒体、书籍,所占比例分别是55%、30%、10%、5%;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活动,同学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
(2)请你就中学生安全知识的来源这一问题,设计一个调查统计表。你在学校参加过哪些安全教育活动?请写出两例。
(3)为了进一步做好校园安全工作,请你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不少于三条)
材料一:党的十七大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材料二:2010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材料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9.8%和8.5%。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实践再次证明,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知识再现: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说明了什么问题?
聪明智慧:你认为党和政府如何才能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分好”?
观点辨析:只要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狄更斯: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居里夫人: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激励自己,用尽所有的力量应对一切……我的毅力终于占了上风。
马克思: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苦难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1)这三句名言给你什么启示?
(2)你打算怎样培养坚强的意志?
观察漫画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在某市举办的大学生招聘会上,找工作的家长比大学生还要多。许多本该由大学生自己做的事情,却由家长代劳:简历由家长帮着投,与用人单位交谈时由家长上阵,去哪个单位家长说了算,甚至有的大学生自己在家睡觉,让家长替自己来应聘。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2)这种现象对这些大学生们有什么危害?
(3)如何改变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