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七年,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执策而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B.食马者不其能千里而食也人不而不愠(《论语》)
C.初不甚虽乘奔御风不以也(《三峡》)
D.帝称京中有口技者(《口技》)

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骈死槽枥之间每假借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策之不其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情(《曹刿论战》)
C.驽钝材也怅恨久(《陈涉世家》)
D.此寡取易盈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下面四个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面短文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的道理。
B.上面短文告诉人们要善于任用人才,重视人才的道理。
C.上面短文告诉人们千里马十分难得,要细心照料的道理。
D.上面短文告诉人们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甲文】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1)不见(2)每至晴初霜
(3)作之者(4)无不此冰雪之气
请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1)【甲文】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袁鸣三声泪粘裳”有什么作用?

(2)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⑴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⑵照车前后各十二乘⑶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⑷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⑸上十二诸侯皆来朝。 吾臣有肦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⑹十二乘哉!”魏惠王惭,不怿⑺而去。
⑴田:打猎。后写作“畋(tián)”。⑵径寸之珠:直径一寸的大明珠。⑶乘(shèng):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⑷檀(tán)子:人名。下文“朌(bān)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⑸泗(sì)上:泗水之滨。⑹特:只,仅。⑺怿(yì):高兴,快乐。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寡人国小也()
(2)使守南城()
(3)泗上十二诸侯皆来()
(4)则道不拾()
下面各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魏王会田郊万钟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B.将照千里我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C.楚人不敢为寇东取登斯楼也,有心旷神怡…… (《岳阳楼记》)
D.徙从者七千馀家人不知不愠(《<论语>八则》)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
(2)魏惠王惭,不怿⑺而去。
(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选文中威王与魏王对“宝”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一)
汉蒋琬为大司马。东曹掾(官名)为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谓琬曰:“公与戏言而不应,其慢甚矣!”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所诫。戏欲赞吾是邪,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尝毁琬曰:“作事愦愦,诚不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主管法纪的人)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理,事不理,则愦愦矣。”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敏得免重罪。
【注】①愦愦:糊涂。②适莫:厚薄,即偏见。
下列句中的“以”与“或以白琬”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可以一战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以塞忠奸之路也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蒋琬为大司马,很多人对杨戏目无长上的作风看不惯,蒋琬却不以为然。
B.蒋琬认为人心不同,难以知其本心,因此保持沉默是对待杨戏的好方法。
C.由于杨敏曾诋毁蒋琬,主事者请求追究杨敏的罪责,但蒋琬拒绝这样做。
D.蒋琬处理杨敏一案时毫无偏颇,秉公而断,使杨敏免于死罪。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或谓琬曰②主者请推治敏
③诚不及前人④苟其不如
翻译下列句子。
⑴公与戏言而不应,其慢甚矣!
⑵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乙】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清朝艺苑》)
【注】①亭林:即顾炎武。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不敢稍逾约(      )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3)同舍生皆被绮绣(      )
(4)呼老兵诣道边酒垆(      )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1)以中有足乐者 (2)必无所疑乃已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宋濂、顾炎武在求学上,有何共同之处?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乙】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
(1)家人箧视之()
(2)未成,弃()
(3)逢老媪磨铁杵()
(4)作针()
下列选项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日始出时去人近瓜洲诸园亭,俱假山显
B.而能天下事为己任幽阴深邃奇
C.跪而拾之归普又其人奏
D.遂名楼徐喷烟,使其冲烟飞鸣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