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使团总管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1804年)中写到:在中国,90%的农民可以认为是个体农民,给一个中国农民足够的土地(足够到他和他的家人用锄头能够耕种得过来),他会比任何欧洲的农民更好地利用那块土地,但是,……我们的农民可以创造的价值是租金的三倍,而他(中国农民)几乎会无法养家糊口。下列各项与材料所述相符合的是
①对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认可
②个体家庭仍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
③西方的商品倾销造成了中国农民的贫困
④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 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
|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
| D.贵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 A.汉代江南地区 | B.唐代关中地区 |
| C.宋代关中地区 | D.明代江南地区 |
话剧《立秋》艺术地再现了晋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精神。明清时期与晋商齐名的著名商帮是()
| A.徽商 | B.闽商 | C.粤商 | D.鲁商 |
“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
| A.丝 | B.棉 | C.毛 | D.麻 |
下列图片中,能够代表中国“三千年前的名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