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5—19题。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祖国“北极”看日全食
[本报哈尔滨8月1日专电]7月31日,从十时八分十五妙开始,按紫金山天文台预测的时间,本世纪发生在我国高纬度地区的最后一次日全食,分秒不差出现在被称为祖国“北极”的漠河。这里食分达到百分之九十六点六,接近日全食,是我国食分最大的地区。
日食前,这里天气晴朗,阳光灿烂。上千名群众同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日食观察队科学工作者一道,边望天空边看表,等待着日食的到来。忽然,一个黑影从太阳的右上方渐渐地遮住日轮,太阳光芒开始减弱。黑影不断地侵吞着太阳的光盘,待到太阳只剩下如蛾眉般的钩,天空随之所暗,仿佛黄昏来临。十分钟内气温迅速下降八度。这时,天空中的鸟儿急速地飞入林中和草丛,地面上公鸡啼叫,母鸡带领鸡雏迅速归窝,蚊子也顿时活跃起来。为了研究日食引起的多种地球物理效应,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兰州等地的四十六名科学工作者,进行了包括光学、地磁、电离层和大气环流在内的十一项观察和研究。在两小时四十分的日食时间内,他们全力以赴地进行紧张的观测,终于获得成功。
本文开头“[ ]”中的内容在消息中叫做( )

A.电头 B.导语 C.副标 D.引标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 )

A.[本报哈尔滨8月1日专电]
B.7月31日,……是我国食分最大的地区。
C.7月31日,……分秒不差地出现在被称为祖国“北极”的漠河。
D.日食前,这里天气晴朗,阳光灿烂。

以时间先后同内容表达相结合为依据,主体部分可以分成几个层次?用“||”划分。
这些科学工作者所观察和研究的具体项目虽不一样,但目标却是共同的、一致的,将文中表示观察、研究目标的句子写出来。
文章标题中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否定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强调 D.表示着重指出

写出与导语中“十时八分十五秒”相呼应的词语,作者这样强调的作用是什么?
下面不含主谓短语的一项是( )

A.天气晴朗日食前分秒不差
B.日食观察队一个黑影阳光灿烂
C.侵吞太阳随之转暗渐渐遮住
D.活跃起来公鸡啼叫开始减弱

指出文中画线的句子的主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第一次是从________处写,第二次是从________处写,第三次是________写。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人物的________的特点,主要描绘了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写鲁迅先生的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其作用是________
文章描写人物“面孔黄里带白”“黄里带白的脸”,是为了说明鲁迅先生忘我的工作热情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一位老师或同学的肖像。(不少于70字)

父亲
①一个老者蹲在阳光里,从清早开始,他在这儿蹲了整半天了。
②此刻,他正清点他半天的收获,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的膝盖上展平,然后,小心翼翼地叠好。他是来卖油果儿的。自从儿子娶了那个女人回来,在家里他日益显得碍手碍脚了。然而,他总得谋一个生计。于是他想出个主意,每天到对门店里揽一篮儿油果,拿到这儿来卖。行人如潮,谁也不去注意他。
③一天,她背了画夹子偶尔经过这儿,目光一下子被他吸引住了。她胸前别着枚好看的校徽。这些日子,她正为毕业作品犯愁。
④她走向他,像株小白杨。小白杨轻轻叫了一下:“老人家,我给您画张像,好吗?”
⑤画像?他瞪起眼,脸绷得紧紧的。继而,他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了她一会,嘴角狡黠地咧了一下:“好吧。不过,这些油果儿你全买了。”
⑥“嗯。”她应着。
⑦“五毛一个,十个,拿五块吧!”他转而一想,忽然想“敲”她几个。她踌躇了一会儿,掏出钱递过去。他犹豫了片刻,将五块钱捏在手里。
⑧他往阳光里挪,背靠着一截老树。她打开画夹子,用恬静、温柔的眼睛注视他。他让她看得浑身不自在,避开她的目光,朝远处看去。远处,有些迷蒙,一位年轻的父亲牵着他的儿子,一路上蹦过来,那顶小花帽真漂亮,他叹了口气,眼底闪过一丝温情,然而,温情一瞬间便过去了。
⑨她合上画夹子,将十个油果儿留给老人,要了他的地址和姓名,像一朵云飘走了。
⑩两个月后,他收到她寄来的信,信中还有一张市美术馆画展的参观券。
展览厅里,许多人围着一幅画,他也好奇地挤了进去,画面上一个苍老、寂寞的老人,蹲在一株老树下。老人的目光阴沉而悲哀,一缕阳光留恋地停在他的脸上,他的眼里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他和他对视着。他猛然间发现这个老人正是自己,他的脸陡然羞得绯红。半天,他将目光游出这幅画,在一张小纸片上,吃力地读到那两个字:“父亲”。
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有那么好几次,他的儿子、儿媳带着冬冬经过他这个卖油果的老头的身边,竟离得远远的,像躲瘟神。他痛苦地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____
好些日子过去了,美术馆前,有个老者总蹲在那儿,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说是要给女儿的。
文中写了几对父子?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②节中的“那个女人”改为“媳妇”好不好?为什么?
第⑦节中描写人物时用了哪些手法?
第节的横线上,用比喻的修辞写完句子。
怎样理解第节中的“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
为什么画面上父亲的目光“阴沉而悲哀”,又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

塑造梦的泥土
牛 汉
①几年前,年过六旬的妹妹从老家来看我,回忆久远的往事时,她说,50年前,我离家逃难后,我家东屋内的墙角,留下了许许多多我捏弄的泥东西,还有一大堆我从野地里挖回来的黄土。祖母盖上一领席子,怕积灰尘和麻雀粪。我在家的时候,这个墙角是一块禁地,弟妹都不敢闯入。
②那些泥东西是我用了两三年工夫捏弄出的成果,其中有一部分是脱的各种模子:有十二生肖,有树木,有古代的文臣武将。有些模子是我在寺庙里脱的,县里城隍庙的神鬼,我几乎把它们都脱成模子。晾干的模子敲起来当当作响,如钟声一般。
③脱模子可是件大事,我几天前就得把泥和好。我把面团似的黄泥用手不停地向一块方形青石上面重重地摔掷,直到黄泥好像出了油汗,在阳光下金光闪闪的,才算和好。然后用湿的破布盖起来,让它“醒”几天。醒过来的泥土,容光焕发。
④记得有一年,到神山去赶庙会。神山是诗人元好问①晚年栖居的地方。他的读书楼门窗上全是雕刻。这一带的雕刻远近出名,我就不去看戏,只顾脱模子,脱好的模子,装在篮子里,用湿手巾盖严。游客还以为我是卖吃食的小贩。除去用黄泥脱模子外,神山庙会的摔跤场地也使我着迷。我想学点诀窍,长大当个受人敬仰的摔跤手。那天有忻州著名的摔跤手外号叫毛猴的出场,人虽瘦小,却会向对方借力,摔倒了几个门神似的大汉。我挎着沉甸甸的篮子,挤在人堆里,在牧马河边的场地上看摔跤,一直看到第二天黎明。手臂上挎的篮子把手压得发木也没放下来一次。
⑤我脱的模子有成百个之多,摆在成年不见阳光的东屋里,晾了满地,这些泥东西非常逼真。我买了颜料,有的涂成彩色的,有的我觉得不上颜料倒更美气些。我自己也学着捏,捏一些简朴的东西,如鸡兔之类。我的这些泥塑,在村里孩子们中引起很大兴趣。比庙会上卖的那些泥玩意儿不差一点。他们向我要,有时就送给他们,有时我要“报酬”,他们用香瓜、桃和甜杏核换。
⑥我离家以后,祖母不让弟妹们动它们,说,“那是你哥哥的命,他回家看少了几个,饶不过你们。”祖母思念我时,就掀开席子看看,说:“泥胎上有成汉②的手印。”是哪个手指头的指纹,她都认得出来。
⑦我自小就觉得泥土不脏,相信泥土是很神圣的。小时侯,我们孩子问大人:“我是怎么有的?”回答总是说:“河滩上捡来的。”再问:“河滩怎么会生出我呢?”大人们笑笑说:“是用泥捏的。”我坚信不疑,泥土具有生育能力,它不但能生出人,还能生出五谷杂粮,生出各种花木。没有土,神鬼也无法生存。
⑧有一年,我不过五六岁,父亲带着我去东古城逮红脯鸟,偶然间,我在一个洞里发现一块上好的黄土脉。那里的土脉闪闪发光,颜色深红,好像充满血脉的皮肤。用手摸摸那土似有知觉一般,微微地颤动着。我发疯似的,用手去挖,哪里挖得动;用舌头舔舔,有温热的感觉,断定不是石头。父亲对我说:“据说当年修文庙时,塑孔子像的泥就是从东古城挖的。”我当时相信一定是从这洞里挖的。我想,能塑孔夫子像的土,一定有些“灵气”。方圆几十里全是黄土,为什么只选中了这里的?
⑨第二天我一个人带上镐头和篮子来挖。这个秘密,我从来不告诉任何人。我虔诚地跪在洞里,使出浑身的劲才能用镐头挖下一点,挖下的土不是散的、酥的,是成片成片的,像花瓣儿似的会卷了起来。我装了满满一篮子,仿佛采了一篮子鲜活的泥土的花朵。真的,不但像花,闻一闻还有些沁人心脾的奶汁的气味。以后,我隔几天悄悄来挖一次。这种土,质地为什么这样的奇特,大概含有一些特殊的成分,否则为什么能透出光彩,还有着天然的可塑性?人还没有去用它雕塑什么,它自己已快活地绽成一片片花瓣。⑩几十年之后,我一见到梵高画的泥土,立即想到了这堆家乡的土脉,它是可以塑造梦的泥土。我的童年和少年有做不完的梦,泥土也有做不完的梦。泥土并不哑默,对于它不存在寂寞和孤独,它只有献身的静穆和渴望的天性。
○11那片古老的纯净的黄土地渴望着把自身塑成最美的生命。
【注】①元好问: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诗人和历史学家。②成汉:本文作者,原名史成汉。
作者在文中讲述了他孩童时代与泥土有关的几件事,请你仔细阅读④—⑨段,补出下面的内容。
(1)
(2)不厌其烦脱出成百个模子,还饶有趣味自己捏泥塑。
(3)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本文第⑥段有哪些作用。
第⑨段的文字描写生动而新颖,请就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进行赏析。
句子:
赏析:
本文最后一段写道“那片古老的纯净的黄土地渴望着把自身塑成最美的生命”,请你概括说明:
(1)文中哪些内容表明了泥土能“把自身塑成最美的生命”?
(2)“塑成最美的生命”含义是什么?
本文寄予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筷子春秋
①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礼记》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梜,犹箸也”。《史记》谓“纣始为象箸。”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现。
②“箸”变成为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从此“筷子”便在民间叫开了。
③古代用筷子的情况也可参考画像砖。a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b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漆案上面还摆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盘、两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c 《红楼梦》描写的宴饮场面中几乎都出现了筷子。比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在座的主人和宾客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d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况。
④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再自然不过,其后出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匙。《说文》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匕作为一种食器虽然对人进食有帮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料制作起来很麻烦。同时它的分量重,使用起来也很笨拙,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够扬长避短,取而代之。
⑤至于使用筷子何以那么方便灵活,许多名人都进行了探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经说:“中华族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⑥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当年对西方记者调侃的那样:“中国人从来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本文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
“这足以证明汉代时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但广泛使用筷子却始于清代。”这句话要是放在第③段,那么,恰当的地方是()

A. a处 B. b处 C.c处 D.d处

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
(1)取材方便、制作容易(2)(3)
文中提到“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请再举一例说明这个观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