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钱包情缘
【美】约翰·布鲁诺
深秋的一天,在回家的路上,我被一个丢弃在大街上的钱包绊了一脚.我捡起它,向里瞧了瞧,希望能发现某些线索以便联系失主.但是钱包里只有三美元钞票和—封折皱的信,看上去像是被丢弃好多年的样子。
信封有些破损,而且只有回信地址能够辨认清楚。我将信打开,看到写信日期是1 924年。粉蓝色的信笺上是女性漂亮的手写体,信封左上角印有一朵小花。这封信写给“亲爱的约翰”, 而且收信人的名字似乎是迈克尔。由于母亲的阻挠,写信人说再也不会见他。即使这样,她写道 她会永远爱他。落款是汉娜。
信写得很美。可是除去失主的名字叫做迈克尔之外,其他无法辨知。或许我可以想想其他的办法,因为接线员能够提供与信封地址相符的电话号码。
“接线员吗?’’我说道, “我有个特殊的请求:我正在寻找一只钱包的主人,钱包里的信封上写有地址,你是否可以把那个地址的电话号码给我?”
她建议我同她的主管谈谈。主管犹豫片刻说道:“嗯,的确有那个地址的电话号码。但是却不能给你。”她说,出于礼貌,她会拨通那个号码,说明我的情况,看看他们是否愿意联系我。
几分钟后,她回到电话旁说: “我一位同事想和你聊聊。”
我问电话那边的妇女是否认识一位叫汉娜的人。她激动地说道:“噢!我所购买的房子原来的主人家有个叫汉娜的女儿,那可是30年前的事情!
“你知道他们现在住哪吗?”我问道。
“我记得前些年汉娜把她的母亲送进了疗养院,’’妇女说道, “如果你能联系一下疗养院的话,或许能觅到汉娜的踪迹。’’
她留给我那家疗养院的名称,我拨打了电话。他们告诉我老妇人几年前就已去世,但是他们有她女儿居住地的电话号码。
我谢过之后继续拨打,接电话的妇女解释说汉娜也住进了疗养院。我觉得整件事情有点荒唐可笑!为什么我要浪费时间寻找钱包的主人?里面只不过有三美元和一封尘封60年的信而已!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呼叫了汉娜居住的疗养院。接电话的男子告诉我: “是的,汉娜是和我们住在一起。”
虽然已是深夜1 0点钟,我仍然询问是否可以过去见见她。 “好吧,”他犹豫不决地说道, “如果你想碰碰运气的话,或许她正在休息室看电视。
我谢过他,然后驾车直奔疗养院。守夜的护士和门卫接待了我。在主楼第三层的休息室内,护士把我介绍给汉娜。
她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她的笑容温暖怡人,她的眼睛神采奕奕。
我告诉她捡到钱包的事并把信展示给她看。当再次见到左边印有小花的粉蓝色的信封时,她深吸一口气说道:“年轻人,这是我与迈克尔的绝交信。”
她转头陷入沉思,然后轻声说道: “我很爱他,但是那时我只有16岁。妈妈嫌我太小。噢,他是那么英俊潇洒,看上去像演员肖恩·凯瑞。”
“是的,’’她继续说道,“迈克尔·戈尔茨坦是个不错的人。如果你能找到他,告诉他我常常想念他。而且,’’她犹豫片刻,微咬嘴唇, “告诉他我依然深爱着他。”她说话时虽然面带微笑,然而眼泪开始夺眶而出。“我从未结婚,我认为任何人都配不上迈克尔……”
我道谢后辞别了汉娜,接着乘电梯到达一楼。门卫问道:“老妇人能帮你什么忙吗?”
我告诉他我从她那得到了寻找的方向,“至少我掌握了失主的姓名。但是我会把事情搁置一段时间,我太累了,我几乎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来寻找钱包的主人。”
我取出钱包。当门卫看到它棕色革质外皮和一端所系的红色饰带时,他说道:“嗨!等一下,从那条颜色鲜艳的饰带就可断定,这是戈尔茨坦先生的钱包。他总是丢失这只钱包,我在大厅里至少捡到过三次了。”
“谁是戈尔茨坦先生?’’我的手开始颤抖。
“他是住在第八层的老居民。那绝对是他的钱包,肯定是他在某次散步时弄丢的。我谢过守卫,飞快地跑向护士办公室。我把门卫的话告诉她,然后我们乘电梯上去。我祈祷戈尔茨坦先生一定要在上面。
第八层楼的护士说: “我想此刻他正在休息室。他喜欢晚上阅读。他是位慈祥的老人。”我们走到那间唯一亮着灯光的房间,里面一位老人正在读书。护士走上前去问他是否丢失了钱包。戈尔茨坦先生惊奇地抬起头,把手伸进裤子后面的口袋,说道: “噢,真丢了。”
“一位好心的先生捡到一只钱包,我猜是你的吧?”
我把钱包递给戈尔茨坦先生。看过之后,他宽慰地笑着说: “是的,就是它,肯定是今天下午从我的口袋里掉出来的。我要感谢你。’’
“不用谢,”我说,“但是不得不告诉你,为了找到钱包的主人,我阅读了里面的信件。”
他脸上的笑容迅速消失,“你读过信了?”
“不止读过,就连汉娜住哪我都知道。’'
他的脸色突然变得苍白。“汉娜?你知道她在哪?她好吗?她还那么漂亮吗?请快告诉我!”
他乞求道。
“她很好……就像你曾经见到的那样美丽。’’我轻声地说。
老人满怀期望地微笑着说:“你能告诉我她现在在哪吗?我明天想去拜访她。”他抓住我的手说,“先生,你应该明白,我钟爱那个女孩。收到那封信时,我的生命几乎终止。我从未结婚,我会永远爱她。”
“戈尔茨坦先生,’’我说道,“跟我来。”
我们乘电梯到达三楼。过道昏暗,只有一两盏夜灯照亮通向汉娜独自看电视的休息室。护士走到她身边。
“汉娜,”她指着与我站在门口等候的迈克尔柔声说道,“你认识这个人吗?”她扶扶眼镜,无言地看了一会儿。迈克尔温柔地,几乎是耳语地说道:“汉娜,我是迈克尔。
还记得我吗?”
她的呼吸变得急促,“迈克尔!我不敢相信!迈克尔竟是你!我的迈克尔!”他缓缓地走向她,然后他们拥抱在一起。护士与我泪流满面地离开了。
“看到了吗?’’我说, “天作之合,有情人终成眷属。”
大约三周后,我接到疗养院办公室打来的电话。“周日你能抽空来参加婚礼吗?迈克尔和汉娜要结婚啦!”
那是一次美好的婚礼。疗养院所有的人都精心打扮加入其中。汉娜身穿米色女服,看上去非常美丽。迈克尔穿着深蓝色的套装,魁梧站立。而我则作为他们的男傧相。
医院分配给他们独立的房间。如果你想见见举止像少年般的76岁新娘和79岁新郎,那就看看这对夫妇吧!
一场持续长达60年之久的爱情终于有了完美的归宿。
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小说脉络。 
请简要概括小说中“我”的形象特征并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 
“我”和“戈尔茨坦”谈话时,老人的神态出现了多次变化。请找出这些神态描写的句子并简析这些句子中隐含的心理。 
小说的结尾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o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阅读可以很个性
孙小宁
我越来越认为,阅读可以很个性。年轻人可以扎堆地看郭敬明,中年以上有人还凑堆儿读书,不免有些尴尬。所以,我对各种看起来不算流俗的“国学读书会”、读经会也颇多抵触。同样,我不认为,各大书店的图书销量排行榜,能反映阅读的真实。恰恰相反,这是阅读非理性的显示。这种数据给没创意的书商做选题参考可行,让书媒记者借此总结时下的阅读潮流也可行。但,都还与个人的阅读无关。
以心探求,我们往往会找到最切合自己的书。当年我生病时的一位主治大夫,后来与我成为朋友。他从海外归来,专业一级棒。我格外珍视与他的友谊,有时会把家中的闲书递他,只说未必都有用,拣有用的看。没想到有一年岁末,他发来长长的短信,郑重地向我道谢。他说其中有一本书,来得非常及时,因为有一段他其实焦虑不堪,几近崩溃边缘。是这本书点醒并拯救了他。以我对他专业知识的判断,我不认为这本书一定能入他的眼。但我尊重他的感受。阿巴斯的电影《樱桃的滋味》中,是一枚樱桃,救了一个处在崩溃边缘的人,谁又能说这枚樱桃此时不是光芒四射呢?这也可能是许多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书存在的理由。
相反,一些公认伟大的书,如果我们生命中内在的感应器没有形成,那么即使理性地知道它好,也可能是油盐不进。真要有所感应,会有阅读的迷狂,我是亲眼见过的。一位作家朋友,不像别的作家那样博览群书。他只读少量作家的书。我曾多次注意到他的包里有一本早年间出版的博尔赫斯小说集,书页都卷边了,里面勾勾划划,还在一遍遍读。我说,博尔赫斯有新版的,你还不换一本。他说,新的在书店翻过,没买,还是这个版本译得好。我形容他的阅读是一种吸血鬼式的迷狂。因为热爱,便仿佛要敲骨吸髓。
还有一些书的价值与魅力,只在特定的时空才得以彰显。对我,《藏地牛皮书》就是一例。没去西藏前,我只认为它作为书,设计用纸及编排上有创意。但是真和朋友到了拉萨,朋友又因高原反应第二天就返回,孤独无助间,《藏地牛皮书》的神奇就显现了。我在这陌生之地碰到的一个个细小难题,竟然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生命的年轮一点点在扩大,生命的内部也会随之生长出许多困惑与渴求,而这些,恰是我们最好的读书感应器。所以我说,内在的阅读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只要基于内在的愿望,其实是读无定法的。有人开卷有益,有人非经典不读,都无所谓高下,高下只在于,见地是不是增长了,生命是不是得到滋养与提升。
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儿,不是非经典不读焉,但也不是任性胡来,捡着无聊当有趣混一辈子。读什么,怎样读,都可以很个性。至于你问我,什么是我个人欣赏的阅读方式?嘿嘿,不瞒你说,我羡慕那种吸血鬼式的迷狂而专注,可以把热爱的书中文字,化成生命的养分。(选自2009年10月6日《人民日报 》)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各大书店的图书销量排行榜,能反映现实中人们阅读的真实情况。
B.作者对中年以上人们“扎堆”读书的诸多情形颇有“抵触”,认为这都是阅读非理性的显示。
C.只要形成生命中内在的感应器,我们就能读出一些公认伟大的书的“好”来。
D.生命发展过程中生长出许多困惑与渴求,这些困惑与渴求正是人们最好的读书感应器。

E.作者认为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儿,因此完全可以凭兴趣决定读什么和怎样读。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与个人阅读无关”的一项是()

A.书店里图书销售排行榜 B.书商市场调查做出书选题参考
C.书媒记者总结时下的阅读潮流 D.依据生命感应选读

就本文看来,“阅读可以很个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在文中说“内在的阅读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请根据文意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完,融贯各种知识形成的思想。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指出,我国国学的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子学、理学、掌故学、文学。研究它,不是为了博古炫耀,也不仅仅是为了存亡继绝,而是为了我们能以自己的思想自立于天地之间。人们在全球化时代渴望找到自己的身份与认同。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日趋同质化和一体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各个特殊群体渴望认同自身的过程。正是随着全球化过程的进行,这些群体产生了要在全球——人类环境的关系中认同自身的愿望。每一个群体都必须在向别人学习的同时又保持其认同感。现代性并未给予人类以明确的方向,它充其量提供无方向的方向——追逐眼前利益。正因为未来没有预定的方向,我们才迫不得已从自己的过去中寻找给自己未来定位的坐标。
国学就是我们古人对他们面临的种种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其中有的只有历史价值,但也有的有永恒的价值,具有相当的现代相关性。人类今天生活在现代性危机之中,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说:“我们第一次面临全球崩溃的危机。”这并不仅仅因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这种全体毁灭的手段,更是因为现代性已经将毁灭的价值固子渗进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性有其自身的逻辑,从它自身的逻辑是无法跳出它的毁灭进程的。好在我们的古人(并不只是中国古人,而是所有人类的古人),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维的逻辑,提供了今天人们需要的思想和智慧。
任何传统,如果不能不断注入新的内容的话,就舍失去生命。宋儒在佛学的刺激下,借鉴了佛学的某些固素更新了儒掌。包容与开放是国学的品格;要恢复国学的活力,必须给它注入新的生命,因此,今天的国学决不是仿古,更不是复古,而是要开新。 (选自张汝伦《国学与当代世界》,略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究,融贯各种知识形成的思想,其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子学、理学、掌放学、文学等。
B,人们在全球化时代渴望找到自己的身份与认同,摆脱现代性危机,是“国学”重新得到关注的内在原因之一。‘
C.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现代性并未给予人类明确的发展方向,反而将毁灭的价值因子渗透进人类的生活。
D.人类总是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种种问题,古人对问题的思考逻辑,为当今的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另一种智慧和思想。
E.本文探讨国学与当代世界的关系,主要目的在于强调中国国学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0.研究国学有哪些意义,请根据原文作简要概括。(3分)
答:
11,简要谈谈你对“包容与开放是国学的品格”这句话含意的理解。(4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①在全球化浪潮中,事实已经证明,单靠美国的军事力量来统治全世界不但不可能成功,而且会激起更大的反抗和造成更多的人死亡。因此必须寻求另一种全球化,即一种多极均衡、文化多元共生、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全球化。
②如何建构多元化的全球文化,保护多样化的文化生态,抵制文化霸权和文化单一化等问题,其核心是一个文化自觉问题。因为无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都是“以人为本”,而人又离不开一定的文化。
③没有文化自觉,就谈不上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什么是文化自觉呢?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种子就是生命的基础,没有了这种能延续下去的种子.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文化也是一样,要是脱离了基础;脱离了历史和传统,也就发展不起来了。因此,历史和传统就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因此,文化自觉就是主动自觉地维护一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④要延续并发扬光大,只有种子还不行,还要创造条件,让种子开花、结果。费孝通认为传统和创造的结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文化自觉应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方向,这样的文化自觉就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必须面对现实。费孝通认为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机械文明”和“信息文明”这两个在西方分阶段发展的文明,在我们这里,却重叠在一起了,甚至这二者之间的变化比过去的从人力到蒸汽机到电动机的变化都要大。因此,不能照搬西方经验,还应该走自己的路。
⑤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特别关注当前的外在环境,这是过去任何时代都不曾面对的。全球化的现实需要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秩序和文化准则,我们应该精通并掌握之,并在此语境下反观自己,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知道在这一新的语境中,中华文化存在的意义,了解中华文化可能为世界的未来发展做出什么贡献。
(选自乐黛云《多元化世界的文化自觉》,有删改)
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美国试图单靠军事力量来统治全世界的事实证明:只有运用文化的手段才能统治全世界。
B.作者认为,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因此,建构多元化的世界,核心问题就是文化自觉。
C.作者认为,多元化世界赖以实现的前提就是要让各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得以延续和发扬。
D.由于我国文明的发展与西方文明的发展情况不同,因此作者提出,不能照搬西方经验,应该走自己的路。

E.作者从不同层面对文化自觉的含义作了阐述,表达了各种文化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看法。
10.第③、第④自然段引用费孝通的原话,分别为了论证什么问题?(4分)
答:
11.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作者就我们要关注当前的外在环境的问题阐述了哪些观点?
请根据原文作简要概括。(3分)
答: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问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做“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讲求文采,则正是“义归乎翰藻”。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的再创作。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不同的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
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的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而外国的小说起源只有一个,即神话传说。
B.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问的界限有明确的划分。
C.最初的小说,它们是历史而不是创作。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
D.我国真正的小说是进入唐代之后才有的事。

以下关于小说发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志”是记录的意思,是一种创作。
B.唐代小说被后人称为唐传奇,是小说成熟的标志,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和讲求文采上。
C.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后来的历史小说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D.明清时期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再发展而达到高峰,代表作《金瓶梅》写平凡人和生活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开创意义,《红楼梦》就是沿着《金瓶梅》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梁代萧统在《文选》中给文学的定义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事出于沉思”即富于想象、虚构,“义归乎翰藻”即讲求文采。
B.唐代应运而生的传奇小说,已脱离了历史领域,其代表作是陈鸿写的《长恨歌传》和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
C.话本小说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的经过文人加工进行再创作的专供人阅读的小说.。
D.萧统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小说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何光沪
我们的人心,有太长的时间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理性。这种被国人视为“正常”的理智有三大特点:一,只从感观或直接的经验出发——所以不考虑看不见的东西;二,只从眼前或短期的算计出发——所以不考虑长远的事情;三,只从自己或小我的利益出发——所以不考虑他人或整体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
这正是无数的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在卷入的道德腐败在人心深处的根源——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
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恰恰都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因此它们最强大的保障,乃是超越于狭隘理智的信仰!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前几天《检察日报》报道,一位清洁工人拾到几千元钱上交之后,因为付不起孩子的学费而向亲戚朋友借钱,那些本来真心答应过帮忙的亲友,却都翻了脸,认为拾金不昧再来借钱也是“有毛病”!
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也很难。
要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就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一方面,道德的最低要求应与法律连接(如在一些西方国家,“见死不救”属于犯法);另一方面,道德的最高境界则与信仰相关(传统文明基本如此,但在现代,宗教“修行”只属自愿)。
前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净化,需要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而这类法治原则的确立,又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因此可以说,中国精神的重构,关键在政治改革,基础在人心提升。
后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提升,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撑,而且需要精神信仰的指引。依靠“他律”的法律尚且需要某种信仰(对法律原则的内心服膺),依靠“自律”的道德就更是如此了。因为人心的自我约束常常软弱无力,在传统礼俗衰亡而法治观念薄弱的条件下,“人心惟危”的状况必然出现。
中国人自古信天。作为信仰对象的“天”,乃是殷人所称的“上帝”或“帝”、周人所称的“天帝”或“天”、历代所称的“天道”或“天理”最流行的通称。
考虑到古人所谓“天理”对“良心”的指引,考虑到今人所见“无法”与“无天”的关联,结论就只能是:信仰的超越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最近我遇见一个年近半百的北京人,他看到云南边远乡村的儿童没有小学,毅然离开居住了十几年的美国,孤身一人前往办学。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自来水、没有邮递员的地方,他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用自己微薄的积蓄自建校舍,给学生买鞋子,为村民修水渠……这一切,除了在那个不通公路的边远乡间,无人知晓,因为他自己不要传扬。我想,世俗的任何名利和算计,都不可能给予他这么大的力量,除了信仰。
我想,这个人已经向我们回答了,人类的历史已经向我们回答了,当代的生活已经向我们回答了——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1.第6段中“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结合全文内容,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由于我们的人心太长时间片面地偏向广义的理性,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很难。
B.只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就能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
C.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环境下,良知、正义和爱心就会被误解。
D.在一个长时间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的畸形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受到不良影响。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所说的“中国人需要的信仰”的是
A.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
B.这种信仰超越于狭隘理智——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
C.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
D.信仰可以是多元的,人们可以信“天”,也可以信“宗教”。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是“狭义的理性”的三大特点。
B.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这是产生道德腐败的根源。
C.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既要将道德的要求应与法律连接起来,又要使人们通过信仰来达到道德境界。
D.纵观古今,结论就是:信仰的超越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