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一)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翼而飞,毛而走,呿①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②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晋中兴书》:“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取材于唐·陆羽《茶经》)
链接材料:
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取材于宋·赵佶《大观茶论》)
【注】①呿(qū):张口。②蠲(juān):驱出、祛除。
(二)
酒之作,尚矣。仪狄作酒醪①,杜康秫酒,岂以善酿得名?盖抑始于此耶。
酒味甘、辛,大热,有毒。虽可忘忧,然能作疾,所谓腐肠烂胃、溃髓蒸筋。而刘词《养生论》:酒所以醉人者,麴糵②之气故尔。麴糵气消,皆化为水。昔先王言:天之命民作酒,惟祀而已。后世以酒为浆,不醉反耻,岂知百药之长,黄帝所以治疾耶!
大率晋人嗜酒。嵇、阮之徒,尤不可一日无此。要之,酣放自肆,托于麴糵以逃世网,未必真得酒中趣尔。古之所谓得全于酒者,正不如此。是知狂药自有妙理,岂特浇其礌磈③者耶!
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渔夫樵妇,无一可以缺此。投闲自放、攘襟露腹,便然酣卧于江湖之上。嗜者至于濡首败性,失理伤生,往往屏爵弃卮,终身不复知其味者,酒复何过邪?平居无事,污樽④斗酒,发狂荡之思,助江山之兴,亦未足以知麴糵之力、稻米之功。至于流离放逐,秋声暮雨,御魑魅于烟岚,转炎荒为净土,酒之功力,其近于道耶!善乎,酒之移人也!惨舒阴阳,平治险阻,刚愎者薫然而慈仁,濡弱者感慨而激烈。与酒游者,死生惊惧交于前而不知,其视穷泰违顺,特戏事尔。
(取材于宋·朱肱《酒经》)
【注】①醪(láo):浊酒。②麴糵(qū niè):酒曲,酿酒用的发酵剂。③礌磈(lěi kuǐ):此指心中块垒或不平之气。④污樽:凿地以代酒器。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伐而掇之 | B.岂以善酿得名 翼而飞善乎,酒之移人也 |
| C.酒所以醉人者 | D.岂特浇其礌磈者耶 |
黄帝所以治疾耶 特戏事尔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苦茶久食,益意思 长期饮用苦茶,有助于提高思考的能力 |
| B.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你既然不能发扬我的品行,为什么还要浪费我平时的积蓄呢 |
| C.后世以酒为浆,不醉反耻 后世的人们把酒当作“浆”来饮用,不喝醉反而感到羞耻 |
| D.托于麴糵以逃世网,未必真得酒中趣尔 |
借酒逃避现实的束缚,未必真能体会到到酒中的意趣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常既爱酒,又爱茶。下列诗句没有表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 |
| B.俗人多泛酒, 谁解助茶香。 |
| C.看风小榼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 |
| D.泛酒煎茶俱惬当,满前腊雪化春风。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浆、酒、茶这三种不同性质的饮品,对人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
| B.饮茶需要冲淡平和的心境,在惊惧慌张、手足无措的时候是不能饮茶的。 |
| C.“茶”字有三种写法,每种写法都表现出了“茶”作为植物的本质属性。 |
| D.人类酿酒的历史非常久远,仪狄、杜康被认为是酿酒的鼻祖,名闻天下。 |
E.有些人因过量饮酒而导致失去理智、伤害身体,这并不是酒本身的过错。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取材于《淮南子》)在下文方格中填写与酒有关的语句。(任选四处)
有人说,如果能从古典文学中榨出两种液体,一种是泪,一种就是酒。酒可以“助江山之兴”,也可以宣泄情绪。苏轼①□□□□(《前赤壁赋》),与友泛舟赤壁;范仲淹②□□□□(《苏幕遮(碧云天)》),难解思乡之苦;而陶渊明则③□□□□□□(《归去来兮辞》),自得田园之乐。酒是诗的催化剂。无论是畅叙幽情的④□□□□(《兰亭集序》),还是热闹酒宴上的⑤□□□□(《醉翁亭记》),即使是闺房中的⑥□□□□□□(《声声慢(寻寻觅觅)》),都可以催生感人至深的诗词美文。根据文(一)(含链接材料),概括“茶”有哪些功用。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已经超过了4000年。现今社会,各种口味、各种功能的饮料层出不穷;但是,茶,仍然是很多人钟爱的饮品。请用一个词表达茶留给你的印象或感受,并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实际对这种印象或感受进行解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道学传序
陈献章
自炎汉迄今,文字记录著述之繁,积数百千年于天下,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许文正语人曰:“也须焚书一遭。”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广东左方伯陈公取元所修《宋史•列传》中《道学》一编镂板,与同志者共之。《宋史》之行于天下有全书矣,公复于此留意焉。噫,我知之矣。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夫子之学,非后世人所谓学。后之学者,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天之所以与我者,固懵然莫知也。夫何故?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宜君子之忧之也。是故秦火可罪也,君子不讳,非与秦也,盖有不得已焉。
夫子没,微言绝。更千五百年,濂、洛诸儒继起,得不传之学于遗经,更相讲习而传之。载于此编者,备矣。虽与天壤共弊可也。抑吾闻之:《六经》,夫子之书也;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六经》一糟粕耳,犹未免于玩物丧志。
今是编也,采诸儒行事之迹与其论著之言,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察于动静有无之机,致养其在我者,而勿以见闻乱之,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一开卷尽得之矣。非得之书也,得自我者也。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①也。
承公命为序故及之公名选字士贤浙之临海人先公勿斋先生宰新城遗爱在民公称其家学云。
【注】①芹曝:谦词,谓所献微不足道。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正不讳言之讳:忌讳。
B.载于此编者,备矣备:齐备。
C.更千五百年更:经过。
D.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徒:白白的。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积数百千年于天下得不传之学于遗经
B.公复于此留意焉盖有不得已焉
C.更相讲习而传之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
D.《六经》,夫子之书也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认为是错误读书方法的一组是
①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
②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
③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
④察于动静有无之机
⑤去耳目支离之用
⑥乃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A.①②③B.①④⑥C.③④⑤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焚书”虽然是秦王残暴的行为,但也有可取之处,它对于当今学风的背理和有害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B.作者批判当今读书之人只是致力于记诵典籍中词句的学习方法,指出这样学习只会造成“载藉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的严重后果。
C.读经书的目的是求人之道,以明吾之本心,至于经学文字,它们不过如糟粕一样,本身并没有特别的价值。
D.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要求研究学习的人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探求自己的内心,在探求中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承公命为序故及之公名选字士贤浙之临海人先公勿斋先生宰亲城遗爱在民公称其家学云。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
②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共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祖猛,字景略,苻坚僭号关中,猛为将相,有文武才,北土重之。镇恶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猛见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之为镇恶。年十三而苻氏败亡,流寓崤、渑之间。尝寄食渑池人李方家,方善遇之。谓方曰:“若遭遇英雄主,要取万户侯,当厚相报。”方答曰:“君丞相孙,人才如此,何患不富贵。至时愿见用为本县令,足矣。”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而意略纵横,果决能断。
高祖将北伐,镇恶领前锋。将发,前将军刘穆之见镇恶于积弩堂,谓之曰:“公愍此遗黎,志荡逋逆。昔晋文王委伐蜀于邓艾,今亦委卿以关中,想勉建大功,勿孤此授。”镇恶曰:“不克咸阳,誓不复济江而还也!”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军次洛阳,进次渑池,造故人李方家,升堂见母,厚加酬赉,即版授方为渑池令。镇恶悬军远入,转输不充,与贼相持久,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上民租,百姓竞送义粟,军食复振。
镇恶领安西司马、冯翊太守,委以捍御之任。时西虏佛佛强盛,姚兴世侵扰北边,破军杀将非一。高祖既至长安,佛佛畏惮不敢动。及大军东还,便寇逼北地。义真遣中兵参军沈田子距之。虏甚盛,田子屯刘回堡,遣使还报镇恶。镇恶对田子使,谓长史王修曰:“公以十岁儿付吾等,当各思竭力,而拥兵不进,寇虏何由得平! ”使还,具说镇恶言,田子素与镇恶不协,至是益激怒。二人常有相图志,彼此每相防疑。镇恶率军出北地,为田子所杀,事在《序传》。时年四十六。田子又于镇恶营内,杀镇恶兄基、弟鸿、遵、渊及从弟昭、朗、弘,凡七人。是岁,十四年正月十五日也。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加酬赉赏赐
B.公愍此遗黎同“悯”,同情
C.造故人李方家造房子,盖房子
D.不克咸阳攻克,战胜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镇恶以五月五日生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镇恶率军出北地,为田子所杀而在己为有悔
C.故名之为镇恶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D.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0.下列关于文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指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五日,但后来却做了齐国国相一事。这件事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也有记载。
B.王镇恶生于农历五月五日,古人迷信,认为这天生的孩子难养大成人,但王镇恶的祖父却认为王镇恶能振兴家门。
C.王镇恶不仅“意略纵横,果决能断”,而且有勇有谋,高祖把他比作邓艾,鼓励他建立战功,完成北伐,成就大业。
D.王镇恶对李方的厚报说明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和沈田子二人平时就不和,常图谋对方,最终沈田子还是将王镇恶兄弟七人杀害了。
11.(1)君丞相孙,人才如此,何患不富贵。至时愿见用为本县令,足矣。
(2)公以十岁儿付吾等,当各思竭力,而拥兵不进,寇虏何由得平!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一l0题。(9分,每小题3分)
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齐侯日:“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暱(通:“昵):不可弃
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请复季友也。齐侯许之,使召诸陈,公次于郎以待之。
“季子来归”,嘉之也。
冬,齐仲孙湫来省难。书曰:“仲孙”,亦嘉之也。仲孙归日:“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公日:“若之何而去之?: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公日:“鲁可取乎?”对日:“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
(二年)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日:“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公与石祁子玦,与宁庄子矢,使守,日:“以此赞国,择利而为之。”与夫人绣衣,日:“听于二子。”渠孔御戎,子伯为右,黄夷前驱,孔婴齐殿。及狄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卫侯不去其旗,是以甚败。狄人囚史华龙滑与礼孔以逐卫人。二人日:“我,大史也,实掌其祭。不先,国不可得也。”乃先之。至则告守曰:“不可待也。”夜与国人出。狄人入卫,遂从之,又败诸河。
(选自《左传•鲁闵公元年~二年》有删改)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戎狄豺狼,不可厌也满足
B.宴安鸩毒,不可怀也怀恋,贪恋
C.以此赞国,择利而为之帮助,辅助
D.公次于郎以待之差一等的
10.下列对本段文字的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中的齐侯即齐桓公,他在管仲的劝谏下出兵救邢。管仲的语言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
B.文中有“不去庆父,鲁难未已”,现在也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常用来形容祸根不除,灾难祸患就不会停止。
C.仲孙认为,“礼”是国家的根本,鲁国之所以能顽强生存,是因为它的根本没有动摇。所以他劝齐桓公宁可看着鲁国遭受祸难,等待时机消灭它。
D.卫国灭亡的教训告诉我们,国君骄奢淫逸,耽于享乐,不体恤百姓,得不到国人的支持,国家是不会长久的。
11.将第1卷第三题文言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夏亲暱,不可弃也。(3分)
(2)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4分)
(3)若之何而去之?(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李绩,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大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国,绩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使人初至,高祖闻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绩意闻奏,高祖方大喜曰:“徐绩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拜黎州总管,赐姓李氏,附属籍于宗正。封其父盖为济阴王,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寻加绩右武侯大将。及李密反叛伏诛,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绩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绩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绩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绩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绩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绩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绩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选自《贞观政要》)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闻无表,惟有启与密启:报告
B.绩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据:占有
C.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知:知道
D.绩雪涕致辞雪:擦试
9.下列不能表明李绩为“纯臣”的一项是()
A.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
B.及李密反叛伏诛,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
C.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
D.绩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绩忠心事主。高祖为此任命他做黎州总管,并赐他姓李。
B.李绩极讲道义。李密因反叛被诛,李绩上表要求高祖为其举行国葬。
C.李绩深得太宗信赖。一次李绩喝醉睡着,太宗亲自把御服盖在他的身上。
D.李绩善于用兵。太宗说,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都比不上李绩。
11.把下面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囊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榖①,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
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之浅而又废之。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②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
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③,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高明何以教之!
(取材于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
注释:①榖(gǔ):傣禄。②白沙、阳明:即陈白沙、玉阳明期代儒学家。③硁硁(kēng):固执。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悼其学之无传悼:担心、痛惜
B.下者变为博士,以名其学名:名誉、名声
C.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藉:凭借、借助
D.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贻:给予、赠送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闵其年之衰暮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下者亦为博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其无意于学业,传之非一世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
理解:所以哪怕孔子的弟子,尚且要学习求得做官的本事
B.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
理解:发愤地读书而且都是争先恐后勇于竞争的一些人
C.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
理解:高明的木匠不肯为缺拙劣的木工改变或放弃规矩
D.若徇众之之好而自贬其学
理解:倘若让我屈从世俗之人的喜好而自己贬低自己的学说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顾炎武不愿“招门徒”的理由的一组是()
①三年学,不至于榖,不易得也
②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
③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
④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
⑤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
⑥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
A.①③④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⑤⑥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友人殷勤致意,恳切请求顾炎武招收门徒,以此树立声望,显名于世,但顾炎武坚决表示不愿意这么做。
B.顾炎武主张欲写诗应先举心治学,研读经书,做到烂熟于心,认为当时那些诗,不研读五经也可以做出来。
C.顾炎武反对做学问急功近利,反对断章摘句的速成方法,认为在当时风气下,自己的学术主张没人会接受。
D.三十余卷《日知录》是顾炎武一生的事业,是他的“区区之愿”,顾炎武要全力投身写作没有闲暇招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