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斛律光,字明月,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魏末,从其父斛律金西征,周文帝长史莫孝晖时在行间,光驰马射中之,因擒于阵,光时年十七,高祖嘉之,即擢为都督。尝从世宗于洹桥校猎,见一大鸟,云表飞飏,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颈。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晋州东有周天柱、新安、牛头三戍,招引亡叛,屡为寇窃。天保七年,光率步骑五千袭破之。又大破周仪同王敬俊等,获口五百余人,杂畜千余头而还。武平二年,周遣纥干广略围宜阳。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光以为军人多有勋功,未得慰劳,若即便散,恩泽不施,乃密通表请使宣旨,军仍且进。朝廷发使迟留,军还,将至紫陌,光仍驻营待使。帝闻光军营已逼,心甚恶之,急令舍人追光入见,然后宣劳散兵。拜光左丞相,又别封清河郡公。
光入,常在朝堂垂帘而坐。祖埏(字孝征)不知,乘马过其前。光怒,谓人曰:“此人乃敢尔!”后珽在内省,言声高慢,光适过,闻之,又怒。珽知光忿,而赂光从奴而问之曰:“相王瞋孝征耶?”曰:“自公用事,相王每夜抱膝叹曰:‘盲人入,国必破矣!’”穆提婆求娶光庶女,不许。帝赐提婆晋阳之田,光言于朝曰:“此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由是祖、穆积怨。
周将军韦孝宽忌光英勇,乃作光反谣言。会帝前有所疑,谓何洪珍云:“我前疑其欲反,果然。”后,光至,引入凉风堂,刘桃枝自后拉而杀之,时年五十八。于是下诏称光谋反,尽灭其族。光性少言刚急,严于御下,治兵唯仗威刑。罪既不彰,一旦屠灭,朝野痛惜之。周武帝闻光死,大喜,赦其境内。后灭齐入邺,追赠光上柱国、崇国公。指诏书曰:“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
(节选自《北齐书·列传第九》)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嘉之,即擢为都督嘉:嘉奖、赏识 |
B.招引亡叛,屡为寇窃亡叛:叛逃者 |
C.自公用事,相王每夜抱膝叹曰用事:掌权 |
D.罪既不彰,一旦屠灭,朝野痛惜之彰:表彰 |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A.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
B.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
C.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
D.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斛律光箭艺高超。他曾经陪同世宗在洹桥打猎,引弓射雕,正中脖颈,被称为“落雕都督”。 |
B.斛律光英勇善战。周的天柱、新安、牛头三处营垒多次做入侵掠夺的事,斛律光率五千步骑偷袭击败了他们;斛律光又击败北周仪同王敬俊等人时虏获五百多人、杂畜千余头。 |
C.斛律光抗令不从。在攻克北周建安等四处营垒后,他没有遵命将士兵解散,而是希望朝廷慰劳有功之人,后来皇帝欣然慰劳兵众。 |
D.斛律光遭人忌恨,因谗言被朝廷处死,更被灭族,朝野痛惜,而周武帝则万分欢喜,以大赦囚犯庆祝。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
(2)光性少言刚急,严于御下,治兵唯仗威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南山集》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问天集》、《岩居川观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 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所畜,发为文章畜:积聚 |
B.知之深笃信之者笃:厚道 |
C.余假而抄之假:借 |
D.宗点学钧衡谨识识:记 |
下列句子中画线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穷天下山水之奇迹余乃共取编之 |
B.平方氏生平所叹服者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
C.以雄于天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
D.知先生峑生平每以子长自命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
⑵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⑶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南山集》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问天集》、《岩居川观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 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所畜,发为文章畜:积聚 |
B.知之深笃信之者笃:厚道 |
C.余假而抄之假:借 |
D.宗点学钧衡谨识识:记 |
下列句子中画线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穷天下山水之奇迹余乃共取编之 |
B.平方氏生平所叹服者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
C.以雄于天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
D.知先生峑生平每以子长自命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
⑵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⑶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
李石,字子坚,辽阳人,贞懿皇后弟也。石敦厚寡言,而器识过人。天会二年,授世袭谋克,为行军猛安。睿宗为右副元帅,引置军中,属之宗弼。拜参知政事。阿琐杀同知中都留守蒲察沙离只,遣使奉表东京,而群臣多劝世宗幸上京者。石奏曰:“正隆【注】远在江、淮,寇盗蜂起,万姓引领东向,宜因此时直赴中都,据腹心以号令天下,万世之业也。惟陛下无牵于众惑。”上意遂决,即日启行。
安化军节度使徒单子温,平章政事合喜之侄也,赃滥不法,石即劾奏之。方石奏事,宰相下殿立,俟良久。既退,宰相或问石奏事何久,石正色曰:“正为天下奸污未尽诛耳。”闻者悚然。石司宪既久,年浸高。上表乞骸骨,以太保致仕。十六年,薨。
石以勋戚,久处腹心之寄,内廷献替,外罕得闻。观其劾奏徒单子温退答宰臣之问,气岸宜有不能堪者。时论得失半之,亦岂以是耶?旧史载其少贫,贞懿后周之,不受,曰:“国家方急用人,正宜自勉,何患乎贫。”后感泣曰:“汝苟能此,吾复何忧。”史又称其未贵,人有慢之者,及为相,其人以事见石,惶恐。石曰:“吾岂念旧恶者。”待之弥厚。
山东、河南军民交恶,争田不绝。有司谓兵为国根本,姑宜假借。石持不可,曰:“兵民一也,孰轻孰重?国家所恃以立者纪纲耳,纪纲不明,故下敢轻冒。惟当明其疆理,示以法禁,使之无争,是为长久之术。”趣有司按问,自是军民之争遂息。北京民曹贵谋反,大理议廷中,谓贵等阴谋久不能发,罪止论斩。石是之。又议从坐,久不能决。石曰:“罪疑惟轻。”入,详奏其状,上从之,缘坐皆免死。北鄙岁警,朝廷欲发民穿深堑以御之。石曰:“不可。古筑长城备北,徒耗民力,无益于事。北俗无定,居出没不常,惟当以德柔之。若徒深堑,必当置戍,而塞北多风沙,曾未期年,堑已平矣。不可疲中国有用之力,为此无益。”议遂寝。
【注】正隆:金国海陵王的年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陛下无牵于众惑惟:通“唯”,希望 |
B.石司宪既久,年浸高司:观察 |
C.有司谓兵为国根本,姑宜假借。 假借:宽免 |
D.国家所恃以立者纪纲耳恃:依仗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
B.“乞骸骨”是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为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
C.“劾奏”中的“劾”即检举揭发,“劾奏”指向皇帝检举揭发官吏的过失或罪行。 |
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也指整个国家。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石见识过人。他是皇亲国戚,但不张扬;中都发生变故,众大臣劝世宗去上京,李石分析形势,认为世宗去中都对国家有利,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 |
B.李石痛恨贪赃枉法的行为。节度使徒单子温贪赃枉法,李石弹劾他,奏事时让宰相等候了很久,出后,宰相询问缘由,李石的回答令人震动。 |
C.李石安于贫穷,有度量。史料记载,李石小时候贫穷,拒绝姐姐帮助,让姐姐感动;李石还没显贵时,有人得罪了他,日后李石却不计前嫌,待他更好。 |
D.李石处事公正。军队和百姓发生矛盾,有人想袒护军方,李石提出公允的意见;有人图谋造反,与之牵连获罪的人判定死罪,李石对判决提出疑问,并把自己的意见报告皇帝。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家方急用人,正宜自勉,何患乎贫。
(2)趣有司按问,自是军民之争遂息。
吴祯,江国襄烈公良弟也。初名国宝,赐名祯。与良俱从克滁、和,渡江克采石,从定集庆。下镇江、广德、常州、宣城、江阴,皆有功。又从常遇春自铜陵取池州,以舟师毁其北门,入城。敌舰百余至,复大败之,遂克池州。积功,由帐前都先锋累迁为天兴翼副元帅。以千人助良守江阴,数败吴兵,破士诚水寨,擒其骁将朱定。授英武卫亲军指挥使。又大破吴兵于浮子门。从大将军徐达帅马步舟师取湖州,勒奇兵出旧馆,大捷。湖州平,遂戍之。从围平江,破葑、胥二门,进佥大都督府事,抚平江。寻副征南将军汤和讨方国珍,乘潮入曹娥江,毁坝通道,出不意直抵军厩。国珍亡入海。追及之盘屿,合战,自申至戌,败之,尽获其战舰士卒辎重,国珍降。复自海道进取福州,围其西、南、水部三门,一鼓克之。
洪武元年,进兵破延平,擒陈友定。闽海悉平。还次昌国。会海寇劫兰秀山,剿平之。兼率府副使。寻为吴王左相兼佥大都督府事。二年,大将军平陕西还,祯与副将军冯胜驻庆阳。三年讨平沂州答山贼。命为靖海将军,练军海上。其冬,封靖海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与秦、晋二王傅金朝兴、汪兴祖并专傅王,解都督府事。仇成戍辽阳,命祯总舟师数万,由登州饷之。海道险远,经理有方,兵食无乏。完城练卒,尽收辽海未附之地,降平章高家奴等。坐事谪定辽卫指挥使,寻召还。七年,海上有警,复充总兵官,同都督佥事于显总江阴四卫舟师出捕倭。至琉球大洋,获其兵船,献俘京师。自是常往海道,总理军务数年,海上无寇。
十一年,奉诏出定辽,得疾,舆还京师。十二年卒。追封海国公,谥襄毅,与良俱肖像功臣庙。子忠嗣侯。二十三年追论祯胡惟庸党,爵除。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良俱从克滁、和攻下 |
B.还次昌国驻扎 |
C.从大将军徐达帅马步舟师取湖州将领、主帅 |
D.勒奇兵出旧馆,大捷率领、带领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祯杰出作战才能的一组是()
①敌舰百余至,复大败之,遂克池州②海道险远,经理有方,兵食无乏
③数败吴兵,破士诚水寨,擒其骁将硃定 ④乘潮入曹娥江,毁坝通道,出不意直抵军厩
⑤追及之盘屿,合战,自申至戌,败之,尽获其战舰士卒辎重,国珍降
⑥自是常往来海道,总理军务数年,海上无寇
A.①③⑥ | B.③④⑤ | C.②④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是臣子向帝王献策言事的重要途径,对于直言上疏进谏的臣子一般称之为“诤臣”。 |
B.皇帝的自称“朕”,臣民称皇帝为“陛下”,史官记事称“上”,皇帝的命令称“诏”、称“敕”。 |
C.“封泰山”是古代帝王的一种封禅仪式,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 “泰山封禅”最具代表。 |
D.“谥”指“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赞誉性质的称号。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吴祯军事才能杰出,起初跟随太祖,之后随常遇春攻打湖州,皆立下战功。后能独当一面,仍然战功卓著,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所以功臣庙里画有他的肖像。 |
B.吴祯不只指挥作战能力突出,管理工作也十分出色,如负责帮仇成运送粮饷,虽然海上道路危险遥远,但军队的粮饷从不缺乏。 |
C.吴祯在明朝建立后,只在打击倭寇的战场上表现突出,追击倭寇至琉球大洋,缴获倭寇兵船,到京师献俘,管理军务数年,海上没有倭寇再出现。 |
D.吴祯由于战功卓著,明太祖待他也很好,不仅封侯,还赐予铁券。儿子吴忠被封为嗣侯,但多年后,吴祯被指认为胡惟庸同党,被削除爵位。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千人助良守江阴,数败吴兵,破士诚水寨,擒其骁将朱定。
(2)寻副征南将军汤和讨方国珍,乘潮入曹娥江,毁坝通道,出不意直抵军厩。
(3)七年,海上有警,复充总兵官,同都督佥事于显总江阴四卫舟师出捕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五代史记一行传叙
(宋)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①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注】①俛:同“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怪:对……感到奇怪 |
B.风俗隳坏隳:毁坏 |
C.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负:辜负 |
D.处乎山林而群麋鹿群:与……为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C.泯没而无闻者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 |
D.吾得二人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
译文:
(2)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
译文: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