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是继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后,第二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倡导全民阅读的意义。
材料二: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面对碎片化阅读的发展趋势,推动全民阅读要研究如何使阅读内容更加适应碎片化时代,以碎片化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可行的举措是研究机构进行相关研究,使优秀阅读内容如何更有效地转化为适合碎片阅读的模式,为读者提供参考。为推动阅读,我国已将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但这仍未改变我国公共阅读资源的稀缺、公共文化服务所提供的阅读与公众自身常常关系不大等现状。因此,全民阅读活动要真正有成效,不能仅仅限于一般的号召,要结合每个城市的特点、区分不同的人群,做到有针对性,还要持之以恒。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的知识,分析如何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
材料三:当下中国的国民阅读呈现功利化、实用化等倾向。无论是在实体书店还是网络书店,有关人际关系、升学升职、投资理财、养生保健、家庭教育等实用类书籍往往热销,而文学、哲学、史学等滋养心灵、奠定文化基础的书籍则少有人问津。某权威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72.7%的人认为“人们注重现实利益,功利化阅读明显”;56.7%的人认为“人们偏重书籍的实用性”。
(3)请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对国民阅读中的功利化、实用化倾向进行评析。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经济发展质量、增强文化自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聚焦经济增长我”为主题,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途径,收集到如下信息,请你参与讨论。
信息一从党的十八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领导多次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不应片面追求GDP,将来的发展可能会经历一个中速增长期,很难长久保持两位数,但是只要保持住7%的增长,到2020年实现小康就完全有可能。2013年我国的经济工作,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信息二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但随着消费主义的日渐盛行,强调消费可推动经济增长,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同学们一致认同,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与时俱进。当代中国,需要人们对勤俭节约有新的认识。同学们主张,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是:尊重爱惜劳动成果;适度消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1)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分析2013年的经济工作怎样做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地发展”。并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对GDP认识的变化过程。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同学们主张“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的合理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11月12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指导意见》指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转让、出租等方式依法进行流转,用于工业、商业、旅游和农民住宅小区建设,未来还将建设统一的城乡土地交易市场。这些改革精神很好地贯彻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涉及土地改革的精神。此外,安徽省政府还将进一步充分调研,尊重农民的意愿,并从政策层面做更细致的安排。
材料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中央农村政策的基石。新的土地改革政策不仅明确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将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样的政策指向会逐渐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步伐。
(1)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认识。
(2)对于新的土地改革政策,安徽省政府还将进一步充分调研,尊重农民的意愿,并从政策层面做更细致的安排,体现了政府权力行使的哪些知识。
(3)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分析安徽省新的土地改革政策举措。
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将增加2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信息、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汇聚城市,将会在城市产生巨大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使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能够更好地发育,并促进城镇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对于农民来说,随着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将会为农产品提供更大的消费市场。城镇化还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推动现代化进程。但城镇化也会带来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压力。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推进城镇化的经济意义。
(2)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简述如何推进城镇化。
下表为2008~2012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GDP年增长率(%)
年份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财政收入 |
23.1 |
11.1 |
21.3 |
25 |
12.8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8.4 |
9.8 |
7.8 |
8.4 |
9.6 |
GDP |
9.0 |
8.7 |
10.3 |
9.2 |
7.8 |
注:中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保障性住房四项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从2003年的20%,提到到2011年的30.6%,同期美国为52%,日本为63%。
(1)分析表格(含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如何解决上述表格中反映的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3年、2012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及百户汽车拥有量
汽车总产量(万辆) |
轿车产销量(万辆) |
每百户拥有汽车数 (辆) |
||
产量 |
销量 |
|||
2003年 |
444.37 |
201.87 |
197.16 |
1.36 |
2012年 |
1927.18 |
1552.37 |
1549.52 |
21.5 |
注:1.2003年销量最好的汽车价格为12万元,为当年人均年收入的13倍,该品牌汽车目前的市场价格不足10万元;2012年销量最好的汽车价格为14万元,为当年居民人均年收入的5.2倍。
2.2003年-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917元增加到26959元,增长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622元增加到8472元,增长2.2倍。
(1)根据上表所提供的信息(含注),分析十年来我国每百户拥有汽车数量变化的原因。
(2)十年来,汽车价格越来越便宜,但油(汽柴油)价越来越贵。试根据上述材料,结合生活与消费的有关知识,分析汽车价格越来越便宜,油价越来越贵所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