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选自《            》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姓名)
解释加点的字。
(1)未识书具         (2)不能前时之闻        
(3)世          (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最后一段的议论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下列句子。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作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绝:
②或王命急宣。或:
③不以疾也。疾: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愚公移山》中的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

毕力平险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争高直指《与朱元思书》)




C..。.....。。

杂然相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

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忱患,死于安乐》)
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亮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③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④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⑤。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众寡:人数少。 ④建:提出。⑤吴会:吴国。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 B.乃建奇策/策之不以其道
C.身使孙权/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D.江南悉平/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2)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
从本段文字来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②馆:这里指家。③《诗》:这里指《诗经》。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归休:
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