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不掉的眼镜
方冠晴
1938年,日本兵攻占了黄梅县城,四处抓人当劳工修筑炮楼
一次,鬼子又抓来十多个人,其中,有两个教书的先生,一个姓何,一个姓方,两个人都是近视,戴着眼镜何老师大约三十来岁,身体稍微强壮一些,而那个方老师,则五十好几,斯文,瘦弱
这两个老师被抓来的第一天,就没能完成鬼子规定的任务,只能接受鬼子的惩罚
鬼子让没能完成任务的人站成一排,然后,挨个儿抽他们的耳光,抽得大家鼻青脸肿抽到队伍的后面,就是两个戴眼镜的老师那个日本兵冲何老师吼:“眼镜,摘下!”何老师只得摘掉了眼镜,日本兵照何老师的脸上“啪啪啪”抽了三个耳光,然后来到方老师的面前,照样下达命令:“眼镜,摘下!”方老师昂着头,腰板挺得笔直,一动没动日本兵只得再次吼叫:“你的,眼镜,摘下!”方老师不屑地看着日本兵,问:“你让我摘下眼镜给你打,我就摘下眼镜给你打吗?你以为我这样犯贱?”他的语气惹恼了鬼子,鬼子对他拳打脚踢,将他打得趴在地上。
鬼子走后,劳工们都围了上来,何老师赶紧来搀扶方老师,方老师却一掌将他的手推开了,冷冷道:“你不配扶我!鬼子没有人性,他让你摘掉眼镜好让他抽耳光,你就真的照办,这跟他要打你的脸你就将脸送上去有什么区别?你难道就没有一点点做人的尊严,做人的骨气?”
何老师低下了头,所有的劳工都低下了头。
第二天傍晚,鬼子再次惩罚那些劳工鬼子第一个就来找方老师
鬼子仍要方老师自己动手摘下眼镜,方老师岿然不动,鬼子便用刺刀顶在方老师的胸口上,命令方老师摘下眼镜,每命令一声,刺刀就往前推进一点刺刀扎进了肉里,一点一点往方老师的胸膛刺进,血,顺着胸口往下淌,鬼子仍在高声叫嚣:“想活命,就摘下眼镜!”方老师咬着牙,傲视着鬼子,就是不抬手摘眼镜。
刺刀终于从后背穿出,方老师倒下了,但,眼镜,仍戴在他的脸上。
鬼子举着血淋淋的刺刀,来到何老师面前,命令何老师摘下眼镜,何老师咬了咬牙,发出一声吼:“你真以为我是孬种!”就扑了上去,一把抓住了鬼子的枪,与鬼子扭打起来。
方老师的死,给了所有劳工以震撼,现在又见何老师动了手,大家激昂起来,一拥而上,与鬼子们拼了结果,六个鬼子都被愤怒的百姓打死了。
虽说城里的鬼子闻讯赶了出来,虽说百姓们也有死伤,但大多数人保住了生命,成功逃了出来
是方老师不摘眼镜的微小举动,唤醒了人们的尊严和勇气,让这些微弱的人们强大了起来,奋起抗争,改变了命运。
摘不掉的眼镜,就是摘不掉的尊严,是一种气节,也是一种气概一个人,会因为尊严而高贵,一个民族,会因为尊严而强大。(选自:2011年第2期《时文精粹》)理解标题“摘不掉的眼镜”的含义
“刺刀终于从后背穿出,方老师倒下了,但,眼镜,仍戴在他的脸上”这句话实际上是写:方老师被敌人残害致死了但是,作者没有写“死”,而是说“倒下了”,还加上“眼镜,仍戴在他的脸上”,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儿呢?
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本文多处个对比手法,请任选一例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联系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攻克3D电视健康和安全的难题,是3D电视时代真正到来的关键。 |
B.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挥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
C.在经典诵读比赛的舞台上,动情的朗诵和变幻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
D.学校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不违法犯罪。 |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晏子将使楚(带领)语时了不悲(完全)谓左右曰(对…说) |
B.坐盗(强盗)避席对曰(座位)弦既不调(协调) |
C.为其来也(当…时)何为者也(做)何以都不闻消息(竟) |
D.吾欲辱之(代晏子)得无楚之水土(的)婴闻之(他) |
选出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琐屑(xiè )黔(qián )皑皑(ái )瞥见(piē ) |
B.蜷曲(quán )呜咽( yàn )蹒跚(pán )蔫巴(niān) |
C.蹊跷(qiāo)嫣红(yān)山坳(ào)差使(chāi) |
D.狼藉(jí)募集(mù)倔强(jué)广袤(mào) |
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其中,一个人要了鱼,另一个人要了鱼竿。得到鱼的人煮了鱼,狼吞虎咽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不久他饿死在了路上。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一根鱼竿和一篓鱼。他们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以维持生存。经过遥远的跋涉,他们终于来到海边。从此,他们以捕鱼为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A.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 |
B.自私而不愿帮助别人的人,最终会毁灭了自己。 |
C.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才会有所收获。 |
D.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
下列句中词语的词性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
B.这些东西兴奋了屋里所有的人。 |
C.他苍白着一张脸说:“流言不可信!” |
D.他一定会在心灵深处铭刻下这无法忘却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