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镇冰(1859年~1952年),字鼎铭,原籍雁门,他经历了前清、民国与解放初期的各个历史时期,是中国海军史上一位卓越的人物。以下是关于萨镇冰的三段史料:
史料一:萨镇冰11岁考进马尾船政学堂,学习天文、驾驶,毕业时名列第一。分配“扬武”练习舰见习,光绪二年(1876年)冬,他与叶祖珪、刘步蟾、方伯谦、严复等被派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帝海军学院学习驾驶。他从英国留学归来后,报效国家。
史料二:目岛炮台是刘公岛的门户,丁汝昌把守卫目岛炮台的重任交给了萨镇冰。从1月30日到2月6日,日军20多艘军舰炮击日岛,但萨镇冰始终没让日军向威海湾越进一步,经过8天殊死搏斗,虽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但目岛炮台的炮都不能用了,萨镇兵只好奉丁汝昌命令,含泪率军撤回刘公岛。
史料三:慈禧赏识萨镇冰的才能,使他成为实际上的海军统帅。上任后撤消南北两洋水师建制,建立起统一的指挥系统;并把海军分成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这是中国第一次用近代方式组建海军。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命萨镇冰率舰支援。但萨镇冰最终决定默许革命,不久他托病离开舰队,并令各舰听命起义将领黄钟英指挥。随后在黄钟英率领下,海军宣布起义。民国时期,萨镇冰虽官至海军总长,但并不受重用。他晚年走上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道路,为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入福州城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他的爱国表现和政治选择得到中国共产党的肯定。1952年4月10日,萨镇冰病逝于福州,享年94岁。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发来唁电,他的爱国精神令人可钦可仰。
(1)史料一说萨镇冰11岁考进马尾船政学堂,当时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它的名称是什么?(1分)主要学习西方的哪个方面?(1分)
(2)史料二描述了1月30日到2月6日萨镇冰抗击日军的事迹,但没说时具体在哪一年,请你补充。(1分)萨镇冰含泪撤回刘公岛后,北洋水师的最终命运如何?(1分)
(3)评价一位历史人物,重点是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史料三中有哪些事例可以肯定评价萨镇冰?(2分,至少说出两条)
人类通过航海认识未知的世界,我们通过航海家的活动认清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中的航海图回答:郑和远航最远到达哪里?新航路开辟航线图中A航线的开辟者到达哪里?
材料二: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最终因受到拉丁美洲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作罢。
材料三:在迎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纷纷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
(2)材料二、三中各地人民对航海家郑和、哥伦布出现截然不同的态度,请从两位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和影响角度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态度?从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也是两国关系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的烽火硝烟虽早已散去,但现代的外交关系仍然曲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1)请结合材料一和图片所反映中日交往举出的一个典型事例。这些事例反映出这一时期中日对外交往的什么特点?
材料二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血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二中“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主要指的是抗战和哪次侵华战争?为什么抗战胜利“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的大事”
材料三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总结中日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怎样看待未来的中日关系。
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记载:“(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对于科举制的认识,说法不一,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上述关于科举制的观点。
(要求:选择一个观点展开评论即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字数在100字以内)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图1反映了中国外交史上哪一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2)图2与外交史上的哪一事件有关?
(3)图2尼克松此次访华,中美双方在哪里签署了什么文件?
(4)图3会议是在上海召开的,请写出该会议的名称。该会议主题是什么?
(5)上述图片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成就,这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两国总理重申指导两国关系的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家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申明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中“这些原则”指什么?这些原则是由谁提出的?]
(2)请写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
(3)这些原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