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①出门前,母亲怯怯地望着天空,一副欲说还休的样子。三十年了,她们俩面对面时,她总是这样的神态,撒娇亲昵在她们之间从未出现过。她两岁时被父母送给亲戚收养,原因是他们想要个儿子,她却是第四个女儿。
②因是太近的亲戚,她的身世从未被保密过,依旧喊他们爸爸妈妈,但心的距离,却越隔越远,随着她渐渐长大,她开始怨恨他们,只是用所谓的修养遮掩起来罢了。每次回去,她找不到回娘家的亲昵之感,而是像做客,他们也像待客般客套,惟恐招待不周。
③无所眷恋,每次离开,她总是匆匆而去,从不回头,惟恐一回首的瞬间,相送的人早已回去,落得更多凄凉在心头。
④这一次,她侧着身体,顶着风沙,向长途车站的方向艰难移动,一种叫做孤独或者落寞的东西在心里挤呀挤的,忽然,她想转身,想知道有没有目光追随在自己背后。只这一眼,似乎所有的风沙都已静止:风沙里,父亲紧紧拽着母亲的胳膊,她似乎在挣扎着,要向她离去的方向移动。
⑤那是第一次,她看见苍老已经佝偻了他们的身体,染白了他们的鬓角,那种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只有在面对她的背影时,才会肆无忌惮地流露出来。
⑥显然,她的转身让他们意外。他们先是愕然,然后,母亲飞快地揉揉眼睛,好像风把沙子吹进眼里了。她的泪,刷地流下来。风没有把沙子吹进她眼里,她知道,让母亲落泪的也不是沙子,而是她心里有爱却不能表达。
⑦那天,她留在了小城,一整夜他们都在聊天,那些带着些许谴责的话,她没有去问,因为,在风沙中回首的刹那,她穿越了他们苍茫的眼神,知道了属于她的那份爱一直搁置在他们心里。
⑧在每个孩子呱呱坠地时,都会有一份爱与牵挂随之诞生在父母心里,无论以怎样的方式和孩子分离,这份爱都会扎根在每一位父母的生命里。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适时回首,看看有没有一份不曾感知的爱,被丢在了身后。本文围绕“回首”写了什么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第4小节划线句中加点处的“风沙都已静止”该如何理解?
请选出下面对各小节划线和加点处的理解有明显错误的一个( )
A.第1小节中的划线句,是表现母亲因从小把女儿送给亲戚而心存愧疚,想表达对女儿的爱或说些道歉的话而难以开口的尴尬。 |
B.第2第5小节中的划线句,是表现父母通过对女儿的殷勤招待来弥补送女的过错,面对女儿离去的背影的目送难舍表达对女儿深深的爱和牵挂。 |
C.第6小节中的四个加点“她”,应分别指代“母亲”、“母亲”、“女儿”、“母亲”。 |
D.第8小节中的划线句,是说在生活过程中不要被风尘迷住双眼,要经常回顾和发现亲人对你所表现的爱,去感受亲情的温暖。这句话也是本文的中心句。 |
下面两则材料告诉了我们“家”意味着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1)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要送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富翁的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2)卢旺达内战期间,热拉尔本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尽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时,第一句话就是“我有家了”。
家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23分)
芦花开在故乡里
苇迪
①是秋天了。
②草,慢慢地枯了;叶,悄悄地落了;菊花,悠然地开了……行走在秋天的城市里,我的目光总是下意识地掠过眼前熟悉的一切,向着远方眺望——我多么渴望,视野里能够出现大片大片苍茫的芦花啊!可我看到的,又是什么呢?除了远山,就是无尽的天空了。
③一次次眺望,一次次落空,让我不得不收回目光,将它投向遥远的记忆——在那里,芦花一直开着,开在我的故乡里。
④故乡多水,房前屋后不是水沟水渠就是河塘河滩,而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于是,行走在故乡里,眼光一瞥,就能瞥到一大片一大片茂盛的芦苇。
⑤那些芦苇,从春到夏,一直脆生生地绿着,绿成了一簇簇浓密的青纱帐。不过,在小孩子的眼中,芦苇实在太平常了,平常到小孩子们毫不在意——除了粘知了时去折一根芦苇,小孩子们对芦苇一向视而不见。
⑥可秋天一到,一切就变得不同了。——秋天来了,芦花就开了;而乡下的女孩子,有几个不喜欢芦花的?放学的路上,一群女孩子说说笑笑地走着,路过芦苇丛时,几乎所有的女孩儿都会停下脚步,顺手折一枝芦花。初开的芦花浅灰中透出淡淡的红,显得很是清秀。一路上,女孩们拿着芦花,不时地轻拂女伴的面颊,那种柔柔痒痒的感觉总会激起女伴的阵阵笑声,而女伴自会拿起芦花当武器前去还击……就这样,女孩们追着,躲着,笑着,闹着,很快就到了家。那枝芦花,就被女孩儿随手插在了自家的篱笆上……
⑦秋,一天天地深了;芦花,也一天天地变了。不知不觉中,芦花从灰色变成了白色,而白色的芦花,益发显得蓬松而柔软,随手轻拂,就会拂出一掌飞絮。此时的芦花,再没有女孩儿拿它做玩具了——飞絮一飘,总会让人打喷嚏。于是,大片大片的芦花,就那样静静地开在村庄的周围,开成一片风景。尤其在黄昏,当橙红的霞光映着白色的芦花,一切显得分外动人。那时候的我,总喜欢在放学归来时,静静地站在自家门前的大柳树下,默默注视着霞光里的芦花,欣赏着那种难言的壮美。坦率地说,年少的我,正是从芦花那里感觉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⑧不过在乡下,没人在乎芦花美不美的。冬天一到,芦花便从四野里消失了——芦苇被人割走了,带回家去盖房子。至于芦花,也被派上了用场——巧手的主妇利用布条、麻绳与芦花,给孩子们编出一双双毛窝来。那些温暖的毛窝,足以让孩子安然地度过一个冬天。等到来年,毛窝穿破了,新的芦苇又长出来了,新的芦花也开出来了……
⑨年年与芦花相伴,芦花自然就成了心中最熟悉最亲切的花。外出归来,远远望见那一大片白茫茫的芦花,心中就会感到分外温暖分外踏实。是啊,看见芦花了,就快到家了。在年少的记忆里,芦花总是与家连在一起的。
⑩可在后来,在我13岁那年,我却不得不告别芦花,去一座城市里开始全新的生活。在城里,我见到了百合,见到了海棠,见到了郁金香,见到了许许多多以前从未见过的娇美艳丽的花儿,但我最想见的,依然是芦花。可任凭我如何去寻找,在城里,我始终找不到一枝芦花。是啊,芦花只属于乡野,城里哪有它的身影呢?
⑪可我,怎能放下芦花呢?年年秋来,我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找,寻找我的芦花,在一次次的失落之后,我总会将目光投向我的内心深处——在那里,芦花一直开着,开在我的故乡里。
(原文有删减)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芦花开在故乡里”的理解。
文章第②段为什么从城里看不到芦花写起?
第⑩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提到进了城后见到的其他几种花?
作者在第⑨节中写到“外出归来,远远望见那一大片白茫茫的芦花,心中就会感到分外温暖分外踏实”,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这份独到之情?
阅读第⑦段,仿照示例,写一段8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提示:可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任选一个角度】
示例:文字可谓简洁,但每个层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添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而无论形还是神,却都准确地传给读者了。比如文章开始,仅用“滋润美艳”四个字,就将江南雪的特质准确地概括出来,并因为它同时调动了视觉、触觉,所以给读者的印象鲜明而深切。
斯妤《简洁精纯的<雪>》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17分)
多比“不如我者”
王延群
①明代陈眉公《小窗幽记》中说,“人只把不如我者较量,则自足。”清代石天基《长生秘诀》中也说,“每遇不如意事,即将更盛者比之,心即坦然大乐矣。”诚哉,斯文言!
②在我们身边,常常会有人怨天尤人,总感觉自己活得不自在。他们也不是没有钱,不是没有权,不是没有好儿女,而是执意要跟胜过自己的他人进行比较。是的,好多东西是没有办法比较的。人不知足,就是由比较而来的。精神上的不知足往往不会造成什么伤害,生活享受方面的比较就会带来危害,因为那是现实的。人们常说,人总是看见自己碗里的肉少,所以才会不停地奋斗,而追求生活中最大的享受。因为有形的东西总是有欠缺的,所以人们的物质欲望也是永远难以满足的,这就叫“人比人,气死人”。这样比来比去,不是自轻自贱,自我否定,就是满腹牢骚,心生嫉妒。最终丢失的却是千金难买的健康长寿。
③的确,生活中不恰当的攀比,给了人们许多烦恼和困扰,让许多人远离了快乐,远离了幸福。因此,我们常劝慰自己或他人“少与别人攀比”。但是,“人比人”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除非是真正的圣贤,很难不与他人相比较的。如果能与积极的心态进行比较的话,不仅没有任何的害处,还可激励人们的斗志,鼓舞奋发进取精神。最重要的在于你与人比什么、怎么去比。会比,使人笑;不会比,使人跳。既然人生在世难免一“比”, 就要学会“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的一种让自己快乐的比较法就是:多比“不如我者”。
④在待遇和生活方面不与比自己高的人攀比,如果一定要比的话,就和比自己差的人比。美国作家亨利·曼特说:“如果你想幸福,有一件事非常简单,就是与那些不如你的人,比你更穷、房子更小、车子更破的人相比,你的幸福感就会增加。”如果我们对生活现状不满意,就朝我们的后面去看看,还有比我们不如的人,比一比那些缺吃少穿比自己更差的穷人,这样你就会有知足感和自豪感了,就会感受到幸福和快乐无时不在,无所不在。
⑤生活中,只有知足者才能常乐。清人胡澹庵所编《解人颐》一书中有一首《知足歌》,就是讲知足是通过向下比较而感悟的:“人生尽享福,人苦不知足。思量事劳苦,闲着便是福。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思量死来苦,活着便是福。也不必高官厚禄,也不必堆金积玉。看起来,一日三餐,有许多自然之福。我劝世间人,不可不知足。”
⑥人生在世要有自己的活法,要有自己的快乐坐标。珍惜拥有,知足常乐,是每一个人都应学会的生活智慧。
(原文有删改)文章开头引用《小窗幽记》和《长生秘诀》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
结合第四段中亨利·曼特的话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4分)
文中划线句子中划线的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但是,“人比人”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除非是真正的圣贤,很难不与他人相比较的。有人说,人应该有上进心,就应该与比自己优秀的人相比较,这样才能有追求的目标。这与作者的观点相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5分)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把整条的鱼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敞开来的时侯,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二姐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着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的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⑧同样是一个冬天的夜晚,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的时刻是那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⑨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⑩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歌唱”指的是什么?
文章第④段写了煮鱼时孩子们的具体表现,不同表现也流露出他们不同的心理状
态。请根据原文完成下表。
人物 |
具体表现 |
心理状态 |
大姐 |
不忘做弟妹们的表率 |
|
二姐 |
吃鱼的渴望越来越强 |
|
我和妹妹 |
绕着灶台打架 |
选文第⑥段画浪线句“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其中“贪婪”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筷子“交叉着”是什么意思?( 3 分)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鱼”为线索,把等鱼、剖鱼、煮鱼(包括鱼儿歌唱)、吃鱼、送鱼给瞎爷爷吃等材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B.文章人物虽多,但是几乎没有语言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事情叙述与行动描写来表现的。 |
C.第④段划横线句“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中的“成就”是指父亲给家人买回了鱼。 |
D.文章结尾写到:“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这句话含义深刻。它告诉我们在困境里需要以亲情温暖家人,需要以关爱温暖别人。 |
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材料中与选文中的“寒冷”一词含义的异同,“温暖”一
词含义的不同。
解放周末:与《感动中国》相伴了十年,这个节目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敬一丹:就像我在《感动中国》十周年宣传片里所说的,这是一个和好人的约会,它是我们在最寒冷的季节里一份最温暖的期盼。
——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在谈《感动中国》十周年
阅读《雪》一文的节选片段,完成小题。(12 分)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分别具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作者是怎样写江南雪野上的各种花草及蝴蝶蜜蜂的?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景物?(3 分)
下列对语段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从“暖国的雨”写起是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以暖国雨的单调,反衬江南雪的滋润美艳。 |
B.文中写江南的雪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是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 |
C.选段描绘了两幅各具特色的雪景图:前者明艳秀丽,后者苍凉悲壮。对这两幅画面作者是不分彼此,同样欣赏。 |
D.作者在描写江南雪时,笔调温婉缠绵;而描写朔方雪时语气则异常刚劲、果断。 |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的作者黄蓓佳从《雪》中读出了鲁迅“灵魂的另一面是顽强和坚硬”,你从上面的文字中读出了这种感受吗?请作简要阐述。
小品建筑
①小品,是一种文体的名称,凡属随笔、杂感、散文一类的小文章统称为小品。“小品建筑”是借用文体“小品”之名,专指那些小而简的建筑。
②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建筑相比,有它鲜明的特点:除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体系以外,建筑的群体性也是重要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性表现为一个建筑往往是由许多单幢建筑组合而成的,从老百姓的住宅到皇帝宫殿莫不如此。明清两代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作为当时地位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建筑也就是一幢平面为长方形、内部也没有分割的单层大殿。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单幢建筑组合成紫禁城这个建筑群体。
③这些建筑群体除了有连成一体的殿堂、廊屋、门楼等,还有不少形形色色的相对独立的小建筑与之相配。例如,一座宫殿、一组寺院或者坛庙,甚至大型的住宅,人们都可以看到在建筑群的最外面往往竖立着牌楼;在建筑群大门的前面立有华表、石狮子;在建筑群的主要殿堂前面排列着香炉、日晷以及龟、鹤等兽像。人们熟悉的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大门,九开间的大殿坐落在高大的城台之上。它的形体已经够宏伟的了,但是还不够,在天安门前金水河上有几座金水桥,在桥的左右两边又各安放了一尊石雕狮子和一根华表。正是这威武的狮子、高耸的华表,装点了这座气势恢宏的皇城大门。可见,这些小品建筑在整个建筑群中虽然不是主要部分,但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④自然,所谓小品建筑,只是相对大建筑而言,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在重要建筑群中,作为标态的牌楼应属小品。而一般建筑群的一些院门虽然形体并不大,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是,因为这类院门都附在院墙上,并非独立存在,所以不属于小品建筑。中国古代众多的小品建筑都有着特殊的形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中也是相当有成就的。(有删改)
①[日晷(guǐ)]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文章开头从一种文体的名称“小品”写起,有什么作用?(2分)
中国古代众多的小品建筑都有着特殊的形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中也是相当有成就的。这句话中的”众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分)第②自然段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什么特点?文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介绍“宁寿宫”的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出“宁寿宫”中哪一个建筑属于“小品建筑”,为什么?(2分)
【链接材料】
北京紫禁城内的宁寿宫,是清代乾隆皇帝准备退位后当太上皇时居住和使用的。这是一组有相当规模的宫殿建筑群。这些建筑的布置很注意显示皇家气魄。主建筑宁寿宫建于单层石台基之上,与皇极殿相接。宁寿宫建筑群的入口是面向南的皇极门,皇极门气宇轩昂。皇极门的南面,立着一座很长的影壁,影壁上有九条用琉璃烧制的巨龙,这就是有名的“九龙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