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频繁。下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 | B.豫、粤、黔、沪 |
| C.粤、豫、沪、黔 | D.豫、粤、沪、黔 |
产生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数量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迁入地气候条件优越,环境宜居 |
| B.迁入地农业发达,能满足外来人口需求 |
| C.迁出地因政府为降低人口压力而推出外迁政策 |
| D.迁出地经济发展滞后,收入低 |
深圳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兴建产业园吸引企业入住;第二阶段:原有产业逐步替换为高端产业。读下图回答题。
各企业集聚在第一代产业园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共用基础设施 | B.加强相互竞争 |
| C.靠近原料产地 | D.获取邻厂信息 |
从第一代产业园区发展到第二代产业园区,当地逐渐失去的优势是 ( )
| A.管理经验 | B.资金 |
| C.科技 | D.廉价劳动力 |
2011年3月14日,农业部表示,2010年以来,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形势稳中趋好,生产增加值达到79 800亿元,全年新增就业超240万人,总就业人口达1.58亿人。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题。
在A、C两地的大城市周围,形成特色相似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决定性因素是 ( )
A.政策 B.市场 C.气候D.地形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A.“民工荒”现象严重 水污染严重
B.经济腹地较小 企业间过度竞争
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 缺乏政策支持
D.对外开放迟缓 资金严重短缺
2010年10月26日,中国社科院发布首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绿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读我国东北某农业区小麦秸秆利用示意图,回答题。
秸秆有四种不同利用方式,综合效益最好的是
| A.甲 | B.丙 | C.乙 | D.丁 |
丙利用方式的不利自然条件是
| A.光照 | B.热量 | C.水分 | D.土壤 |
读“珠江三角洲产值增长图”,完成第题。
在阶段Ⅰ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
| A.资金密集型产业 | B.技术密集型产业 |
| C.劳动密集型产业 | D.资源密集型产业 |
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腹地范围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
| A.地形的阻隔 | B.水源不足 |
| C.夏季气温偏高 | D.河流航运里程较短 |
读下图,完成题。
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 A.耕地、林地、草地 | B.耕地、草地、林地 |
| C.草地、林地、耕地 | D.草地、耕地、林地 |
图示区域中,粮食商品率高于太湖平原,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肥沃 | B.机械化水平高 |
| C.水热条件好 | D.人均耕地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