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李景汉《北平郊外乡村生活》记载:1930年对北京地区所作的调查发现,京郊一村子里,已婚117名妇女中缠足者仍有31人,占27%,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并仍以“没辫子不好看”和“带惯了”等理由拒绝剪辫。这一现象表明( )
A.传统陋习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 |
B.人们的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 |
C.当时北京地区社会风气较为自由 |
D.辛亥革命在农村地区的影响有限 |
“(美国宪法)为了限制众议院的权力,他们便在众议院上面设置了参议院……因为参议院是各州立法会议选出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 | B.突出了议会至上原则 |
C.扩大了各州权力 | D.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
1787年宪法为美国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依据是它
A.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 B.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
C.确立了两党制衡体制 | D.调和了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 |
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者组织邦联”,“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材料充分体现了()
A.民主共和的原则 | B.联邦制的原则 | C.自由平等的原则 | D.分权制衡的原则 |
美国1787年宪法以分权与制衡为出发点,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这种分权制衡的机制体现在: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 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 ④总统与内阁之间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美国国会1791年12月15日批准了宪法第十条修正案:“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分别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该修正案主要意图是
①扩大地方和人民权力②限制联邦政府权力
③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④确认宪法至上原则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