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可知( )
| A.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 B.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
| C.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
| D.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长,2011年达5397.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4.8%。与这一成就的取得直接相关的对外政策有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②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苏联史》中写道:“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3倍,年平均增长为19.2%,……但非常遗憾的是,在集体化和机械化取得很大成绩的时候,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牲畜头数下降了,……农业改组达到最高潮的年份,即1931年和1932年,是谷物减产最厉害的年份”。上述材料说明苏联
①农业集体化发展迅速②一五期间工业发展迅速③农业集体化出现失误④农民积极性下降导致农业倒退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谷撒地,薯叶黄,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此句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 B.自然灾害严重 |
| C.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 D.“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
1892年11月,两位美国大学生骑自行车环球旅行到中国,李鸿章在天津接见了他们,要求两位美国大学生介绍西方科技的最新进展,这两位大学生不应当选择的话题是
| A.总统候选人利用留声机竞选 |
| 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旅行 |
| C.市政广场进行了亮化工程 |
| D.战地记者可用电报传递通讯 |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末,一个小孩找出父亲用过的包着铁皮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来炼钢。这个场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应该发生在
|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 B.三大改造运动中 |
| C.“大跃进”运动中 | 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