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说:“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材料旨在说明
A.英国始终固守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
B.工业革命瓦解了英国的贸易壁垒 |
C.英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 |
D.英国与印度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关系 |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
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 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
C.苏东剧变,“冷战”格局解体 | 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
1972年尼克松总统的访华被称之为“破冰之旅”。对“破冰”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A.美国改变对华敌对态度 | B.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
C.促进中美经济贸易合作 | D.相互认可意识形态 |
从国际关系及外交环境的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后最艰难和危险的是什么时期( )
A.建国初期 | B.50年代中后期 |
C.60年代末70年代初 | D.80年代末 |
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
A.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提出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 D.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