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仍是饱和溶液 |
B.t1℃时,甲和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均形成饱和溶液 |
C.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相等 |
D.t2℃时,在100g水中加入60g甲,充分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 |
蔗糖是储藏在甘蔗、甜菜中的糖,其化学式为C12H22O11.下列有关蔗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蔗糖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
B.蔗糖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是12:22:11 |
C.蔗糖分子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 |
D.蔗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 |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的方法是
A.将一氧化碳倒出 |
B.将气体点燃 |
C.将气体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中 |
D.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
超临界流体是物质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新状态,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它在化学工业上可取代氟利昂作溶剂等.下列有关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超临界二氧化碳是合成的一种新物质 |
B.超临界二氧化碳是由CO2分子构成的 |
C.超临界二氧化碳溶解某些物质后,二氧化碳可在常温常压下完全挥发 |
D.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代替氟利昂,可减轻大量使用氟利昂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的破坏 |
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A.白磷燃烧产生白雾 |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
D.一氧化碳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错误的是
A.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
B.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 |
C.食物腐败﹣﹣分子发生变化 |
D.酒精挥发﹣﹣分子间间隔变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