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956—1966年中国经济发展对比表”(以1956年为基数)
分类 年份 |
工农业 总产值 |
国家财政 收入 |
国民收入 总额 |
工业固定 资产 |
农业 总产值 |
粮食 产量 |
棉花 产量 |
1956年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966年 |
约200% |
194.4% |
近180% |
300% |
124% |
111% |
161.7% |
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经走向成熟
B.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有效调整和整顿
C.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曲折,但成就仍是主流
D.国际国内建设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改善
有人说:“把纳粹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此语依据的事实是:
A.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
B.纳粹党的对外政策得到德国人普遍支持 |
C.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大多数德国人的心理 |
D.法西斯主义给德国人带来了实际利益 |
《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缔约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 |
B.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
C.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
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使德国经济恢复并发展 | B.使法德关系更加紧张 |
C.改变了德国受压制的状况 | D.导致了欧洲各国政局日趋紧张 |
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及建立以后,世界上主要国家对这一新的国际秩序感受各不相同。有人概括了这么几种不同的状况:
①先悲后喜的获胜者②得胜得利不得势的衰败者
③得胜得利的寝食难安者④被排斥的孤独者。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①是美国,②是德国 | B.②是德国,③是英国 |
C.③是法国,④是苏俄(联) | D.①是苏俄(联),④是美国 |
对一战后初期列强在亚太地区的状况,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高涨 | B.太平洋上的势力范围进行了重新划分 |
C.德、俄基本退出争夺 | D.美英在抵制日本扩张的态度上截然相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