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中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 B. | 义和团运动 |
C. | 戊戌变法 | D. | 辛亥革命 |
《庄子·天下篇》记载:“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这段话描写的应该是
A.老子 | B.孔子 | C.墨子 | D.韩非子 |
周文王曾告诫武王:“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这说明
①当时的统治者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②周人开始关注天人关系
③两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④荀子思想受到统治者重视
A.②③④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学者潘君祥说:“国家机器是一种政治上层建筑,始终影响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它充当了近代化的组织者的角色……”因此,在落后国家的近代化初期,国家政权日益成为近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下列事件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20世纪初期,清政府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发展 |
B.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193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 |
D.1992年,中国宣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改革目标 |
一般认为,通过“1953年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建立了走向现代化的制度基础。这说明
A.我国将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推进现代化 |
B.我国建立起适应多层次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 |
C.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
D.我国已经形成一整套的经济管理制度 |
1992年以前,在中国的思想理论界,很多学者把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每一个动向都视作为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这说明
A.中国理论界缺乏对市场经济的概念界定 |
B.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面临巨大阻力 |
C.计划经济体制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
D.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教训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