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消费引领中国制造
近年来,伴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中国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往"你有,我有,人人有"的跟风式消费观逐渐转变,国外的高品质产品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话语权的愈益凸显,既对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挑战,也引领中国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其中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
材料二: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
自古以来,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国工匠秉承的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传统制造业的辉煌,也是助推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要将工匠精神与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用户消费。中国制造正在敞开一扇扇新的梦想之门。
(2)根据材料二,阐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的文化生活依据。
材料三: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互联网+"激活中国制造
当前,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亟需实现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促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元素,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3)材料三是如何体现"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2年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批准广东省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率先发展的地区,在行政改革的道路上继续领先全国一步,他们善于“从剖析矛盾入手,以科学民主行政解题”,坚持尊重规律、尊重实际、尊重群众,坚持在发展中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不断破解各种矛盾冲突中获得新的发展。该省推行“幸福指数”,他们把老百姓的幸福感作为最重要的行政考核指标,在发展中始终坚持城乡统筹,打通城乡间的生产要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
结合材料,分析广东省的有益探索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进入21世纪,某市经济快速发展,但空气污染也日趋严重,针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自2004年该市政府做出决策,启动“城市绿色工程”。7年来,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大力推行机动车尾气净化处理,严格新轻型机动车准入制度,实施绿色公交;严格控制燃煤废气排放,推广燃煤锅炉自燃技术等,该市的空气质量得到不断改善。
结合材料,请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分析该市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的原因。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2011年至201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广泛响应、积极参与,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他们倾听百姓心声、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增强了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为什么开展“走、转、改”活动,能够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012年9月23日,《焦点访谈》节目播出了“一位院士的最后时刻”
“有一种花儿名叫马兰,你要寻找他,请西出阳关,伴着那骆驼刺,扎根那戈壁滩……”远在西北大漠,有一个以马兰命名的核试验基地,有许多人终其一生为打造我国的和平之盾而努力。林俊德,便是马兰人中的一员,他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他把祖国和人民的嘱托当做毕生努力的目标。在他生命的最后3天,忍着巨大的病痛,以惊人的毅力发起最后的冲锋,直至去世前5小时仍坚守在办公桌前,整理国防科研重大项目的资料,把生命的全部献给祖国。这就是“热爱祖国,忠诚使命,勇攀高峰”的“马兰精神”,它激励着无数人用汗水与牺牲,铺就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石。
从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角度,谈谈你对“马兰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基石的理解。
2011年9月20日,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德耀中华》在北京举行。典礼分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板块,每个版块分别采用播放短片、现场访谈、情景再现、歌舞表演和朗诵等形式,描绘了震撼人心的道德“群英谱”,生动展示了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国家举办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