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先进的第四代排字机使用激光技术,将激光束在底片上扫描打点形成版面。由于激光很强,普通底片便能感光,还可用转印的方式在普通纸上印出逼真的大样。更有意义的是,它用三到五瓦的强激光束直接打到版材上就能形成凹凸版面,称为激光直接雕版,这无疑免除了早期借助照相技术进行照排制版的一大套工序。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采用第四代排字机的激光技术,但要解决字模存贮、文字变倍、激光只能逐线扫描而不能逐字扫描等关键问题。其中,汉字字模存贮量是横亘在科学家面前的最大的技术难关。汉字的常用字在3000字左右,印刷用的字体、字号就更多。不同字体和不同字号使印刷用的汉字字头数高达100万个以上,汉字点阵对应的总存贮量竟达200亿位,约合1万6千兆个存储单元。即使制成超容量的巨型磁盘,其缓慢的存取速度和高昂的代价也足以使它丧失使用价值。如果不能另辟蹊径解决汉字字模的存贮问题,研制汉字精密照排系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过程中,王选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确保文字质量的高倍数汉字信息压缩技术,可使每个五号字的信息量大幅度下降,即从1万位下降到平均800位。这种压缩方法还允许文字变倍,能变大变小并保证质量,只需4千万位的存贮量就能存下65万字头的全部信息。在照排过程中,有一个微程序汉字点阵生成器把汉字压缩信息高速复原成点阵。汉字信息压缩技术的研制成功给汉字照排系统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得高速、廉价的先进汉字照排机的研制成为可能,激光和照相机的结合带来了排版系统和信息处理的新突破。这些技术获得我国第一项欧洲专利和多项中国专利,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核心和基石。
除此之外,为了实现文字变倍和变形时的高度保真,我国又自主发明了用参数信息进行控制的独特方法,从而为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制扫除了又一个障碍。这项发明是世界首创,比西方早了10年。当外国电脑企业大举进军我国市场的时候,唯独在出版领域,来华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英国蒙纳公司、美国王安公司和日本写研、森泽、二毛公司等全部退出了中国市场。国产照排系统在与国外产品激烈的竞争中大获全胜。
我国精密汉字照排系统的自主创新与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计算机编辑排版系统和汉字信息处理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使中文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大步跨进"光与电"时代。
(取材于徐炎章、王素宝等相关文章)
下列为上文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上文中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过程中,不属于技术难关的一项是
下列对上文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当前世界影视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运作轨道。在商业化的影响下,影视产品越来越呈现出新的类型化。
观众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决定了影视制作的多样化。这既是大众审美文化丰富性的要求,也是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形态的要求。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在于鲜明生动的个性化。电影电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只有具备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学价值。歌德指出,“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艺术。只要它是从内在的、专注的、注重个性的、独立的感情出发,来对周围事物起作用,对不相干的东西毫不关心,甚至意识不到,那么,不管它是出于粗犷的野蛮人之手也好,还是出于有修养的敏感的人之手也好,都是完整的,有生命的”。然而,影视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其审美情趣多元化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等影视市场机制的影响。影视的产业化发展势头要求把收视率、票房率作为影视生产的重要导向。影视的市场实践证明,只有满足数量最大的一类观众群的需求,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而类型化的电影作品可以有效地避免创新所致的商业风险,避开文化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节目部主任米契尔•丹曾指出,如果依照收视率方面的竞争情况来判定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那么3/4以上的新节目注定要失败。这表明,审美品味的创新意味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所以电影电视节目都倾向于模仿过去的成功作品,以保证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在收视率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氛围中,电视审美品味不迎合最大数量的观众的需求是不现实的。为此,好莱坞生产的电影几乎完全按照若干成功作品模式进行类型化制作,并扩展成一种全球性的影视生产模式。
在这种世界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影视圈也呈现出严重的类型化倾向。“戏说热”、“纪实热”、“宫廷戏热”、“武打热”等类型化现象层出不穷。近几年来,中国影视业发展迅猛,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审美品味的作品,如《牵手》、《围城》等,但是从总的方面看,审美品味高、艺术创新大的精品电视剧太少,而类型化、雷同化的电视剧居多,审美情调单一化现象严重。与此同时,青少年题材、工业题材、部队题材等反映边缘领域的电视作品则明显偏少。这表明,我国影视审美类型化问题也日益严重,亟待改善。
(节选自《文化审美品位》)下列有关影视作品“类型化”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当前世界影视文化在商业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呈现出新的类型化。 |
B.所谓类型化,就是电影电视节目模仿过去的成功作品,以保证收视率和经济效益。 |
C.影视作品只要获得最大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就说明它满足了数量最大的一类观 众群的需求,就属于类型化作品。 |
D.影视作品类型化就是在审美品味方面迎合最大数量的观众的需求。 |
下列有关影视作品类型化成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影视审美情趣多元化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等影视市场机制 的影响。 |
B.类型化的影视作品可以有效地避免创新所致的商业风险,避开文化市场竞争中的 不利因素。 |
C.在收视率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氛围中,影视作品审美品味不迎合最大数量的观众 的需求是不现实的。 |
D.影视作品类型化既是大众审美文化丰富性的要求,也是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形 |
态的要求。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好莱坞成功经验证明,影视作品类型化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发展趋势。 |
B.中国影视业应多关注审美品味高、艺术创新大的精品,影视制作应多样化,这才 是中国影视发展的正确道路。 |
C.类型化的影视作品往往能获得理想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这说明观众审美情趣不 高。 |
D.观众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决定了影视制作的多样化。这说明类型化的影视作品没有 |
存在的合理性。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帝王利用儒家还是儒家利用帝王?
作者:秋风
邵建先生针对他没有看的《孔子》电影写了篇文章,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儒学本身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不专制的,专制帝王利用儒学并不等于儒学就鼓吹、支持专制。新文化运动的重大缺陷就是把专制政治与儒学混在一起,反而放过了专制及其真正的理论依据———法家。笔者完全同意这个看法,但想补充一点,替邵建回答他在行文中提到的一个问题:为何历代帝王总是尊孔?
仔细考察一下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尤其是在社会演变的最关键时期,通常是儒家主动地寻找、创造机会,包括利用皇帝的权威,以求建立更为合理的人间秩序,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帝王来利用自己。
可以说明这一点的就是孔、孟两圣的经历。他们当然是伟大的思想家,但最大的抱负还是治国平天下。只是,他们虽然名声在外,诸侯却无人想到利用他们,他们被迫恓恓惶惶地周游列国而不得重用。
这一历史事实对于认识儒家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丰富涵义,可惜人们对此未予深思。那个时代的华夏大地,奴隶制正走向崩溃,政制向封建皇权制转型。各个诸侯国在战争的压力下,积极地探索皇权专制的具体制度安排。历史已证明:谁最快地摆脱奴隶制的束缚,建立皇权专制制度,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春秋五霸与秦在战国群雄中胜出,就是其专制相对于他国更为彻底的结果。
根据这个大前提,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命题:这个时代诸侯最愿意利用的就是专制之术的研究与运用者。反过来,非专制甚至反专制的学派,必然是这个时代的落魄者。孔孟一生都很落魄,依据这一事实大体可以说:他们的学说无助于专制,甚至可能是反专制的。
汉初儒家是遭受排斥的:刘邦尚军功,文帝本好刑名之言。景帝时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概括言之,三代汉帝继续沿用秦制。他们确实任用了一些儒生,但主流儒家始终被排斥在政府之外。
就在这种环境下,儒家在民间社会几百年却趋向繁荣。他们坚韧地生长、聚集,形成了一股文化、社会力量。而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治国平天下,儒家这种不断集聚的文化社会力量当然在积极地寻求改制、立法的机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董仲舒这样的人物。他不仅是儒学思想大师,更是一位政治家,或者说是立法者(law-giver)。他抓住汉武帝面临统治困境而寻求出路的机会,提出“天人三策”,迫使武帝系统地接受儒家的治理原则和制度蓝图,从而发动了一次广泛的宪制变革。
董仲舒的基本政制构想是“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天道宪政主义”,后人似乎多注意前面一点,但他论证的侧重点其实是在后者。秦始皇宣称自己是宇宙中最崇高的存在,董仲舒却说,天子上面还有天,因而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肆意妄为,而必须服从天意。最重要的是,皇帝本身没有能力弄清天意,只有儒生有这技艺。
上面对汉代独尊儒术过程的描述已足以说明,刘氏皇室接受儒家,不是他们在主动利用儒家,反倒是儒家借助文化、社会的力量试图控制专制皇帝的一次宪政主义努力。当然,这次努力没有完全成功,但至少刘氏以后的统治已经不再像秦始皇那样完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并借助暴力进行,皇权专制受到一定约束。相比于现代宪政,这种约束确实很不完善,但后人总不应把这种约束说成是帮凶。
(本文来源:南方网有删节)下列对董仲舒“天人三策”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它将皇权置于天意之下,从而使皇帝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肆意妄为,达到控制专制皇帝的目的。 |
B.它很不完善,在实际操作中不能真正约束皇权,以致沦为封建皇权专制的帮凶。 |
C.它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认为民轻君贵,有违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
D.它认为,天子上面还有天,天子必须服从天意。皇帝要想弄清天意,只能依靠儒生。 |
E.它所倡导的“天道宪政主义”为现代宪政提供了启蒙,催生了中国近现代民主。能成为“帝王尊孔”的依据的一项是()
A.秦始皇宣称自己是宇宙中最崇高的存在。 |
B.汉武帝面临统治困境而寻求出路。 |
C.春秋五霸与秦在战国群雄中胜出 |
D.儒家在民间社会几百年趋向繁荣。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
当前散文创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节选)
古耜
①为数不少的作家在文人心态和意趣的挥洒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对社会下层普通劳动者历史命运和现实生存的关注与描写,并因此而导致了在新的社会矛盾面前的回避与缺席,这是近年来散文创作值得注意的问题之一。
②纵观中国散文史,西方式的人道主义精神或许相对稀薄,但发源于儒家民本思想的对社会下层广大劳动人民的关注、同情乃至赞美,却是由来已久的传统。从晁错的《论贵粟疏》至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再到郑板桥的《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一直到鲁迅的《一件小事》、巴金的《一个女佣》,属于不同时代、拥有不同思想的作家们,都在一方面亮出了灵魂中的至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广大劳动人民命运的改变和地位的提高,众多作家更是在他们身上投注了空前充沛的热情和异常饱满的笔墨。显而易见,对于这样一种散文传统,如果我们不做过于偏执和绝对的理解,那么就应当承认,它为中国散文增添了难能可贵的人民性,并藉此而将散文同最广大的读者长久地、跨时空地联系在了一起。
③毋庸讳言,历史走到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规模的、激烈的阶级冲突已经不复存在;政治的、经济的利益关系及至整个社会结构日趋多元复杂;人们整体的生活水平有了程度不同的提高……面对这些情形,文学,特别是文学中极具个体精神与情感色彩的散文,还要不要坚持和强调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注与表现?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其个中理由也并不出常识和经验面:迄今为止,经历着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依然是普通劳动者占据着人口绝大多数,而这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在因为注重效率而难免忽视公平的历史进程中,分明又一次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正面临着种种困惑与艰难,承受着远比其他阶层和团体大得多的生存压力……他们需要各方面的关怀,其中自然包括散文家道义的支持与心灵的抚慰。
④然而,近些年来的散文创作却在这一方面陷入了大面积的失语状态。在我们的视线之内,尽管还有张承志、梁晓声、肖复兴等作家,不时捧出一些闪耀着平民之光的散文篇章,但更多的散文家,特别是其中的职业和准职业写作者,却随着生存条件的改观和文学环境的宽松,而逐渐沉溺于文人角色的自恋与自赏,满足于一己心态的表露与挥洒。这时,他们笔下呈现的,每每是湖光山色的流连,书里卷外的遐思,生命哲理的体味,艺术情趣的张扬,甚至草木虫鱼的观赏,美食雅苑的把玩……而明显缺少的便是对现实生活里普通劳动者生存状态的描绘与揭示。创作主体对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的关切目光与悲悯情怀,是一种博大而深沉的人道主义的力量。当然,时下的文人散文倒是不乏精英层面的人文启蒙与终极关怀。但所有这些又常因内容的过于抽象或深奥,而远离了普通劳动者的现实痛苦和接受能力,所以并不能真正进入社会下层,无怪乎余杰要发出“我们离底层有多远”的询问和感喟。
⑤我不是说散文不应当表达文人的意识和意趣,也不是说表达了文人意识和意趣的散文都不是好散文,更不是故意倡扬散文的“民粹主义”倾向。既成的事实是,一批书卷气很浓,知识性很强,文化味很足的文人散文,恰恰成了世纪之交散文领域里抢眼的风景。它们对于提升散文创作的整体品位,起到了有目共睹的积极作用。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如果旷远开阔的散文世界,仅仅以文人自己的生活和意趣为主流、为风尚,特别是用它挤掉和取代了对普通劳动者生存现实的关注与再现,那么这个散文世界,便不只是单调的、倾斜的,而且是退缩的、软弱的:它在无形中回避着现实,回避着矛盾,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自己守护人类良知、呼唤社会正义的责任以及应有的批判精神。而一个倾斜的、软弱的散文世界、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同时又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真实风貌呢?
(选自2001年第6期《黄河文学》)
16.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当前散文创作中,许多作家满足于一己心态的表露与挥洒,放弃了对社会下层普通劳动者历史命运和现实生存的关注与描写。
B.中国现代散文在发展过程中,西方式的人道主义精神或许相对稀薄,却有发源于儒家民本思想的,对下层劳动人民关注的传统。
C.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包括散文家道义的支持与心灵的抚慰在内的各方面的关怀。
D.一个回避现实、回避矛盾的倾斜而软弱的散文世界,无法真正地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也无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真实风貌。
17.近些年来散文创作在反映现实方面陷入了大面积的失语状态,下列不属于其“表现”的一项是()
A.虽有部分作者不时捧出一些闪耀着平民之光的散文篇章,但更多的散文家沉溺于文人角色的自恋与自赏之中。
B.时下一些散文缺少对现实生活中普通劳动者生存状态的描绘与揭示,远离普通劳动者的现实痛苦和接受能力。
C.一些作者无形中回避现实与矛盾,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守护人类良知、呼唤社会正义的责任及应有的批判精神。
D.面对现实,文学特别是文学中极具个体精神与情感色彩的散文,应该坚持和强调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注与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
海洋中的沙漠
林泉
科学家发现,在海洋中的一些地方,动植物都不见踪影,可谓是海洋中的沙漠地带。在热带南太平洋地区,大约有一半的地方,面积比整个欧洲的面积还要大,由于缺乏营养盐而导致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无法生存,成为不毛之地。海洋沙漠也被称为海洋低氧区、海洋缺氧区,或者海洋死亡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06全球环境展望年鉴》称:海洋沙漠数量已经达到了200个。在过去两年中增长了34%。自从70年代以来,海洋沙漠的数量和面积一直在变多变大。
1994年估计全球海洋共有149个死亡区,但2006年已多达200个。最早发现和记录的死亡区是在美国东北的大西洋海岸、波罗的海、卡提加特湾、黑海和亚得里亚海东北部。最著名的死亡区在墨西哥湾,是由密西西比河排泄的养料导致的。最新的一些死亡区出现在中国、日本、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的沿海。
科学家认为,造成海洋沙漠面积扩大的原因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因为研究早已表明,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水温升高,而海水升温后溶解氧的能力有所下降。研究证明,这种现象与海水温度的日益升高有密切关系。在0℃的时候,一千克海水可以携带大约10毫克的溶解氧,但如果温度升高到2.5℃,一千克海水携带的溶解氧就减少到了4毫克。根据前不久美国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这种海洋沙漠扩大化同时导致海水表面温度平均每年递增1%,相当于0.02℃一0.04℃。海水升温使海水不同水层屏障现象更加恶化,阻止深度海域的营养物质上升到达海洋表面向植物提供食物。
在赤道太平洋一些海域的海洋表层,水温常年平均为27~C左右,但由于没有上升流将深海中含有高营养盐的海洋底层冷水带到表层海水中,再加上海洋的层化作用,导致表层海水中营养盐极度缺乏,因此这里作为海洋食物链基础的浮游生物的数量也极少。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洋洋流的变化,在许多热带海洋区域,海洋层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导致海洋沙漠化的区域进一步加大,这种现象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
海洋中缺少氧气的死亡区——鱼类和海洋植物的墓地迅速增长,正逐渐威胁着地球的健康。受全球变暖影响,海洋沙漠面积正在逐渐扩大,已危及许多海洋生物的生存。如果全球气温继续升高,就可能给海洋生物以及依赖海洋生存的人们带来严重后果。随着海洋沙漠不断扩大,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许多物种被迫离开深海栖息地前往含氧充足的海域,这意味着它们不得不为争夺新的生存空间而展开残酷竞争。
(选自《百科知识》2008年8月下)
16.下列有关海洋沙漠的成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由于缺乏营养盐而导致海洋中的鱼类和植物无法生存。
B.由于低氧或者无氧导致海洋中的某些地区变成不毛之地。
C.一些排往海洋的河水中带有过多的养料导致海水变化。
D.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洋流变化,从而产生生物死亡区。
17.下列有关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全球海洋沙漠区域越来越大,已经比整个欧洲的面积还要大。
B.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海洋沙漠才出现变多变大的现象。
C.最早发现海洋沙漠的是美国东北海岸等地,现已经波及亚洲。
D.相对于赤道太平洋地带,温带地区海域的沙漠现象天然较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碧云寺的秋色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土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的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代替它,也不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掉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鲈鱼"……这此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进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1.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2. |
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属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 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
3. |
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
4. |
文章结属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