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或动物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该蛋白无致病性。 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 (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可以诱导更多的转变为,实现朊粒的增--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
B. | 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
C. | 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
D. | 转变为 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
对于生物的变异说法正确的是
A.染色体变异将会导致多个基因发生改变 |
B.生物变异一定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
C.人类细胞一旦发生基因突变就会产生遗传病 |
D.细菌细胞中也可以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
用纯合子果蝇作为亲本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结果如下:
P |
F1 |
①♀灰身红眼×♂黑身白眼 |
♀灰身红眼、♂灰身红眼 |
②♀黑身白眼×♂灰身红眼 |
♀灰身红眼、♂灰身白眼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灰身、红眼
B.体色和眼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若组合①的F1随机交配,则F2雄蝇中灰身白眼的概率为3/4
D.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中黑身白眼的概率为1/8
下列有关伴性遗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X染色体上的基因并非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
B.伴性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
C.Y染色体上有很少X染色体上基因的等位基因 |
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具有交叉遗传现象 |
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的是
①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
②F2表现型的比例
③F1测交后代类型的比例
④F1表现型的比例
⑤F2基因型的比例
A.②④ | B.①③ |
C.④⑤ | D.①⑤ |
某种植物(二倍体)叶缘的锯齿状与非锯齿状受叶缘细胞中T蛋白含量的影响,T蛋白的合成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 T和t)控制,基因T表达的产物是T蛋白,基因A抑制基因T的表达。基因型为AaTt植株自交,F1中锯齿状植株与非锯齿状植株的比例是13:3,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F1产生的雌雄配子之间的结合是随机的 |
B.叶缘细胞含有T蛋白的植株,叶缘呈锯齿状 |
C.F1群体中,T基因的基因频率为2/3 |
D.能确定基因型为aaTT的叶缘细胞和根尖细胞中T蛋白的含量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