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自花且闭花授粉植物, 抗病性和茎的高度是独立遗传的性状。 抗病和感病由基因 和 控制, 抗病为显性; 茎的高度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 、 , 、 ) 控制, 同时含有 和 表现为矮茎, 只含有 或 表现为中茎, 其他表现为高茎。 现有感病矮茎和
抗病高茎两品种的纯合种子, 欲培育纯合的抗病矮茎品种。。
请回答:
( 1 ) 自然状态下该植物一般都是
( 2 ) 若采用诱变育种, 在 射线处理时, 需要处理大量种子, 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
( 3 ) 若采用杂交育种, 可通过将上述两个亲本杂交, 在 2等分离世代中
体, 再经连续自交等
情况下, 控制性状的基因数越多, 其育种过程所需的
杂交所得的 1 在自然状态下繁殖, 则理论上, 2 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4 ) 若采用单倍体育种, 该过程涉及的原理有
某二倍体植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4条,基因型为AaBbCCDd,这4对基因分别位于4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图是利用该植物获得个体Ⅰ、Ⅱ的过程,请回答:
(1)该植物产生的花粉的基因型有 种。
(2)基因重组发生在图中的 过程中,C处是指用秋水仙素处理,则个体Ⅰ的体细胞中最多含有 条染色体。
(3)个体Ⅱ中能稳定遗传的类型占 ,个体Ⅱ中的重组类型占 。
研究发现,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作用于骨骼肌细胞,可以引起收缩;作用于心肌细胞,可降低收缩频率。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乙酰胆碱经神经元的突触前膜释放,进入 ,随后与骨骼肌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细胞膜电位转变为 ,骨骼肌细胞发生兴奋而收缩。
(2)为了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产生不同反应是否与两种肌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不同有关,研究人员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实验步骤:
①利用骨骼肌细胞膜上的 作抗原,制备相应的抗体。
②将上述抗体分别作用于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
③一段时间后,用 分别作用于这两种肌细胞,观察它们收缩反应变化的情况。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若骨骼肌细胞不收缩,心肌细胞 ,则骨骼肌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与心肌细胞的不同,表明乙酰胆碱作用特点与两种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不同有关。
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某个噬菌体和细菌有关结构或物质(如下表所示)。产生的n个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噬菌体 |
细菌 |
|
DNA或核苷酸 |
32P标记 |
31P标记 |
蛋白质或氨基酸 |
35S标记 |
32S标记 |
(1)子代噬菌体的DNA应含有表中的 元素。
(2)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没有35S元素,由此说明 ;
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都含32S元素,这是因为 。
(3)实验中选取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和DNA的原因是 。
下图是有关棉花成熟绿叶组织的相关图解,其中图1是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图2表示某光照强度和适宜温度下,光合作用增长率随CO2浓度变化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甲、乙分别代表的物质是 、 ,要想使叶绿体内C3的含量快速下降,可以改变的环境条件是 或 。
(2)图2中限制D点光合作用增长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C点和D点相比,C点叶绿体中[H]的含量 (填“较低”“相等”或“较高”)。
某自然种群的雌雄异株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该植物的花色(白色、蓝色和紫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和X染色体的等位基因B、b共同控制。抑制其紫花形成的生化途径如图所示。
(1)图中①表示 过程。
(2)研究者用射线处理雄性紫花植株(纯合体)的花粉并授到雌性蓝花植株上,发现在F1代雄性中出现了1株白花。镜检表明,其原因是射线照射导致一条染色体上载有基因A的区段缺失。由此可推亲本中雌性蓝花植物的基因型为 。请写出对应的遗传图解(要求写出与F1雄白植株产生有关的配子及后代)。
(3)用杂交方法也能验证上述变异类型,原理是:虽然一条染色体区段缺失不影响个体生存,但是当两条染色体均缺失相同区段时有致死效应。当杂交后代出现致死效应时,就会出现特殊的性状比例。请完善下面的验证实验。
①选F1雄性白花植物与纯合的雌性蓝花植株杂交,得到种子(F2);
② ;
③种植并统计F3植株花的颜色及比例。
结果分析:F3植株中蓝花:白花为 时,即可验证上述变异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