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沉香香品高雅,而且十分难得,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列为众香之首。
②与檀香不同,沉香并不是一种木材,而是一类特殊的香树“结”出的、混合了油脂(树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换言之,世界上没有生产沉香木的沉香树,沉香,不过是橄榄科、樟树科、瑞香科和大戟科等四大类能形成“沉香”气味的植物的树汁异化物,异化“结香”而生成沉香。
③有沉香气味的植物受伤后,由于真菌的侵入而使其薄壁组织细胞内的淀粉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最后形成香脂,凝结于木材内,这就是沉香的结香原理。
④“其品凡四:曰熟结,乃膏脉凝结自朽出者;曰生结,乃刀斧伐仆膏脉结众者;曰脱落,乃因木朽而结者;曰虫漏,乃因蠹隙而结者。”这是古时香料研究文章的汇总之作《香乘》一书中的表述。
⑤《香乘》根据沉香形成原因将其分为四种,即:熟结、生结、脱落、虫漏。熟结是树木自身病变导致凝结出来的香,即不用外力伤害而自己结香,这种情况相对比较少。生结是由于动物、台风、刀斧等原因造成树木枝干折断在断口处结香,原理是一致的,可以认为是生结,也就是说,生结必须是外力损伤树木后结香的。脱落是树木枯死以后,在死树上因为腐朽过程而结的香,这类香常被人认为是熟结,其实不然,这是对生、熟两个词望文生义的结果,并不准确,这类香俗称死沉香。虫漏就是被虫子咬伤后在伤口附近形成的香,现在的人工打钉结香原理和虫漏类似。第①自然段加点词语“自古以来就”有何表达效果?
第⑤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sù 杀。其实,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 lǎng 圆满的启示 呢?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在秋天这样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啊!
﹣﹣《朗读者》
(1)根据拼音写汉字。
sù 杀清 lǎng
(2)给加点字注音。
萧瑟 愁恼
(3)“成”第五笔笔画名称是 。
朗读以上文字时语速、语调应为 。
A.平缓轻柔B.急促高亢。
赶年集
厉彦林
①“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唱儿歌,赶年集,迎新年,是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②我故乡在沂蒙山区东部,山多岭多,交通不便。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自由买卖,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我们公社驻地逢五、逢十是集。一入腊月,地里没活了,年味就渐渐浓起来,丰收的喜悦挂在乡亲们脸上,见了面格外客气、嘘长问短。年底时,崎岖的山路上人群熙来攘往,馒头、油条、猪肉、粉条等大包小包的年货在涌动。小孩子跟在大人的后面,蹦蹦跳跳地赶集、串亲戚。
③春年快到了,不管贫富都要赶年集置办年货。人们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花到最后一个年集上。在穷乡僻壤,赶年集,是孩子们迎新年的头等大事,多数孩子兜无分文,就是看热闹。腊月三十最后一个年集,头天夜里又下了一场雪,我和伙伴们还是执意相约赶年集。临行前,母亲给我套了件又厚又沉的大棉袄,父亲从兜里掏出两张五角的新钱,顺手给了我一张,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这时在一旁微笑着的母亲,狠狠瞪了瞪父亲一眼,父亲心领神会,又把手里那五角钱塞给了我,然后拍拍我的头说:“去吧,看放鞭炮,隔远点哦。”
④跑出村口,只见赶集的人很多。雪后的山路被手推车、自行车和脚印踏成一条黑色弯曲的长丝带,清晰而漫长。甩年货、购年货的都着急,牲畜的叫声、车轮声、笑声、歌声此起彼伏,相映成趣。只记得公社供销社商店的外街用红漆刷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红字,工整厚重,格外显眼。集市,就在公社居地村西侧宽阔的河滩上。河里结了冰,地上是薄薄的雪,摊位沿道路两侧展开,依次摆满小树林,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⑤时近中午,年集达到了高潮。河滩上用竹席临时撑起的棚屋,一个挨一个,大勺小勺叮当响,各色小吃应有尽有,香味扑鼻。
⑥赶年集有规矩:女孩买花,男孩恋炮,婆婆买鞋,老头购帽。割肉、买菜、买鞭炮,再购对联和年画。男孩子只关心鞭炮和牛肉锅、烧饼摊。女孩子只关心红绒花、红头绳和花布。我母亲不舍得花钱,从来不赶集,过年自己什么新东西也不添。下午快散集的时候,我找到绒花摊。红绒花是一种纯手工制品,花蕊、花瓣、花叶活灵活现,粗大的麦草捆上插满密密麻麻的绒花,在风中颤动,疲倦地招引着客户。
⑦“大爷,我买六朵绒花,三根红头绳!”我底气十足地说。
⑧“不还价,两毛!”卖花的大爷顺手帮我插在一截高粱秸上,像是开满绒花的树枝。
⑨望着远处手拿风车纸花的女孩,心中盘算着如何把绒花分给妹妹和操劳忙碌的母亲。这新年礼物虽小,但很珍贵,饱含温暖的年味和对亲人美好的祝福。等望见老家屋顶的那缕炊烟,才想起没吃午饭、肚子咕咕地叫了。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用力搓搓我被冻红的耳朵和手,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
⑩年集是一幅凝聚着热闹繁荣与美好憧憬的乡俗年画,又是生活变化、社会进步的缩影。
⑪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对年集的美好记忆和对团聚的渴望。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仿佛回到少年时代,身穿新棉衣,手捧父母的呵护与微笑,跑进新年每一缕阳光里……
(2017年01月14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选文通过对“赶年集”的回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品味选文第②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选文第④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母亲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5)选文结尾写道:“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诚然,以往年过年是赶年集、放鞭炮、舞狮舞龙……如今新的过年方式已成为主流,网上购物、电话拜年、抢红包……传统的年味在慢慢淡去,有人说这是时代的进步,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品读经典,聆听高处的声音
白 龙
①站在不同高度的书籍上,人们看到的风景各异;从低处的一叶障目到高处的霞光万丈,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人生格局与眼界心胸。如果把人类文明比做一座山峰,那么雄踞高山之巅的,就是历经世代淘洗而筛选出的经典文本。
②阅读经典,如同聆听山巅之城的智者们穿越时空的遥远回响。经典作品代表着人类精神的复杂性,标志着我们共同的先辈曾经抵达过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它对人心的理解和体恤,犹如一双越过时空的温暖臂膀,环住一个个困在冰冷湖面的灵魂。它以锐利的穿透力,让那些只知和现实讨价还价的人们,懂得什么叫对这个世界爱得深沉、情之激越,什么叫思想的力道和思考的痛感。
③然而,在纷纭万状的信息社会,进入经典文本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是困难的,也是奢侈的。那似乎是一个和我们厕身其间的世界相平行的空间,独立、缥缈而易碎,一个电话或者微信的侵扰,就能迅速把我们拉回现实。古人说,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而现在,对于奔波忙碌的现代人来说,仅仅闭门恐怕是不够的,只有在静谧无声的夜晚,待一天的工作结束,关上手机,才能翻开泛黄的书页,小心翼翼地捕捉来自遥远时空的细弱声响。那个高处的世界并不许诺我们具体的好处,但入得其门,自然会感受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产生一种“只有高贵纯洁心灵能够感受的欢愉”。
④正如登山需要阶梯,进入经典作品的世界同样需要拾阶而上。有时,理解经典作品的主题是困难的,需要借助思想的阶梯。理解经典作品中的主题,一般历千载而不变,充满泛着古老铜绿的端庄大词,重如千钧、庄严肃穆。诸如民族和命运、历史与兴衰等等。有时,通过一部经典去理解另一部经典,方能参透义理之精妙,醉心于云蒸霞蔚的经典意象,比如国学上“以传注经”的传统就是如此。有时,理解经典也需要人生的准备。正如陈年老茶需要用沸水才能浇出厚重余味,理解经典也需要我们用老水手般的人生阅历,用经久不息的温热内心,浇开经典作品中只属于独特个体的专属气息。惟其如此,方能找到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让经典的鉴赏者代代不绝。
⑤经典只会让人变得谦逊,因为见识了大海而更懂得什么叫沉潜往复,登上了群山之巅而更能体会山花的璀璨只若指间流沙。而愈了解人类精神的由来和思想的系谱,人们才会愈发认清自己在这个世界所处的位置,从而拥抱真正属于自己的未来,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经典。
(2017年04月25日《人民网》,有改动)
(1)选文第③段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2)在选文第⑤段中,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理解经典?
答:
(3)在互联网+时代,有不少同学热衷于网络小说、动漫作品,觉得这些比经典作品要通俗、有趣、刺激。结合选文,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 。
(三)
龚康 薛飞
①我是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最近我承接了一项艰巨又光荣的运输任务。从位于海南岛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出发,我将穿透厚厚的大气层,把货物送到“客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手中。
②我送去的货物不仅有各种太空实验设备,还有维持天宫二号运行的补给。而我的“车”﹣﹣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固定的,如果想运更多的货物,我就必须在保证自己足够强壮的同时,尽可能再不断减肥,把瘦下来的重量,替换成更多的货物。
③“减肥”,恐怕对很多人都是个头疼的问题。不过好在我有一个厉害的私人教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的研制人员。他们给我做了全面检查,并为我量身定制了多种减肥和健身方案。
④减肥的第一步就是减腰部赘肉,而我的腰部是一个个连接框,为了将我高大的身躯牢固连接,这些连接框做得很厚实,所以显得臃肿。经过多次试验验证,他们将我的连接框设计成镂空形式,通过数控加工仿真技术,去除非受力部分的“肉肉”。只保留结构受力部分。现在我腰部每个连接框的重量都降低到原来的50%左右,但却丝毫没有影响我的结实程度。
⑤我的教练十分严格,不仅不放过肉眼可见的腰部赘肉,连肉眼几乎无法分辨的“皮下脂肪”也不放过。我的外部是一种壁板结构,壁板连接完成后,组成的密封空间就是装货物的肚子了。虽然壁板厚度只有不到3毫米,但是在“教练”看来,依然有减重的空间。他们严格控制加工温度、切削速度等参数,尽量使壁板厚度贴近设计人员给出的公差下限。也就是在不影响性能的基础上,通过这种“皮下脂肪去除法”,尽可能让壁板变薄。由于壁板面积很大,即使去除A4纸那样薄的一层“脂肪”,整舱的重量也会下降很多。这不,在研制人员的努力下,我的体重因此又减少了30千克左右。减去的这些重量,又够我多运送好几台设备呢。
⑥为了装下更多的货物,设计人员用货架将我的肚子分成了许多区域。我的“教练”连这些货架也没放过,他们选用了轻质高强度材料组成货架。比如,“货架面板”﹣﹣仪器板,使用的是铝合金蜂窝板;“货架框架”﹣﹣立梁,使用的是碳纤维材料。每一项改进都涉及多种先进而复杂的制造工艺。为此,研制人员完成了许多工艺攻关,还采用了“无应力”装配的方式,保证了货架装配误差不超过2毫米。这些“锻炼”让我的肌肉又轻又强壮,保证能将货物完好无缺地交给天宫二号。
⑦在教练的魔鬼训练下,我的瘦身计划圆满完成。经过体检,各项指标均已到达要求。不多说了,我已经装满货物整装待发了。天宫二号,我来啦!
(根据有关资料删节)
(1)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为了让“我”的瘦身计划圆满完成,“教练”制定了怎样的方案?
②结合第⑤段,具体说说选文的语言特色。
记叙文阅读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子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重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捡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寻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2015年9期,有删改)
(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叶子的边缘已露出枯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为什么用“铁”来修饰“绿”?
②“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我为什么心疼?
(2)根据本文的行文思路,9个段落,应该分为几个部分,请用“/”隔开。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3)本文由蒲公英联想到母亲,他们的品质有怎样的共同点?请简要归纳。
(4)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试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