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不懂外文的翻译家
林纾出生时,大清王朝已病入膏肓。青年时代的林纾被乡里视为“狂生”,这与他的秉性有关,更因为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蔑视。1882年,林纾作为以文名显于乡里又不断赴京应试的举人,出入于士流之中,奔走于南北之间。他感受着时代风雨和民族的危难,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1884年,甲申中法之战在林纾故乡福州海面上爆发。停泊在马尾港的法国舰队突然向中国的船只发起进攻,一个多小时就击沉了中国全部船只,摧毁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马尾造船厂,福建海军全军覆没。林纾悲愤莫名,与挚友林崧抱头痛哭,引以为奇耻大辱。1884年11月,左宗棠来福州督办军务,林纾与好友拦马告状,控告当时主持福建军务的人谎报军情,掩盖败绩。当时林纾目光如炬,纵谈败状,未尝有所顾忌。告状后,林纾与友人相约“不胜,赴诏狱死”。
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高涨。林纾走进维新派的行列,不过他凭的是文学。1897年,林纾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这是在他“每议论中外事,慨叹不能自已”的特定情况下写成的。这部诗集实际上是仿照白居易的讽喻诗为儿童创作的带有启蒙性质的通俗歌诀。“每日国仇似海深,救国须鼓儿童心”,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养蒙者奉为金科玉律”,影响甚大,后来流传到海外。1897年,这位不懂外文的落第举人,正式走上了翻译西洋文学的道路。这是维新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林纾成为维新派的有力标志。戊戌变法前后,伴随着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发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文学改良运动。他们倡导“诗界革命”,又倡导“小说界革命”。译介西洋文学正是“小说界革命”的一大方面。这年夏曾佑(学者、诗人)、严复在《国闻报》上主张译介欧美小说以“使民开化”,次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又主张“特采外国名儒所撰述,而有关切于中国时局者,次第译之”。林纾在实践上从事小说翻译,与他们在理论上倡导小说翻译是同步的。颇具传奇色彩的是,第一部在近代文学翻译史上引起巨大反响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竟是友人王寿昌手捧法文原著,口译小说内容,林纾“耳受手追”,摇笔整理成篇。小说发表以后,引起了轰动。接着他不惜重金,通过各种渠道,购置欧美文学原著。然后请人给他“口译”,再由他进行“笔述”。其用力之勤,搜罗之广,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
1899年,林纾举家移居杭州。他眷爱杭州的湖山之美,曾尽力维护西湖的旖旎风光。他每游西湖,就留心查看何处缺树,一一记在心头。第二年清明节前,他亲购垂柳幼苗千株,着人补栽在缺柳之处,此事在杭州传为佳话,他以此自号“西湖补柳翁”。他和魏易又进行了《黑奴吁天录》的翻译。他们认为中国刚刚经历八国联军入侵之辱,亡国灭种之祸迫如燃眉,此小说深刻地暴露了种族压迫的罪恶,可以警醒国人。他们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小说的翻译工作。林纾在《跋》中指出“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显然,林纾已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学翻译与中国的反帝斗争结合在一起了。这时他已是举国瞩目的文学家了:用“新学”的眼光来衡量,他奉献给国人的是西洋小说,因此维新派为有这样一位翻译家而自豪;用“旧学”的眼光来衡量,他的译文是文言,颇有马班韩流的神韵、传统文学的风采,因此嗜好“旧学”的人也对他刮目相看。无论新派旧派都承认林纾的文学才华和地位。林纾的译笔有其独自的特色,又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此后的十六七年间,他几乎是无间断地在译坛上辛苦耕耘,译作的总数达179种,涉及11个国家的98位作者,被誉为“译届泰斗”。
然而,从政治立场看,辛亥革命之前的林纾,一方面强烈要求反帝救国、热血澎湃,一方面却不赞同以改朝换代谋求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伴随着政治立场的落伍,林纾身上亦新亦旧的二重色彩更明朗化了。辛亥革命后,林纾对“共和”制下的民国是否优于那个未曾实现的“君主立宪”产生了疑惑,对于民国初年的乱哄哄的“共和”渐渐不满、失望乃至绝望。他写道“时局日坏,乱党日滋。天下屹屹,忧心如焚。无暇作谑,但有深悲”。前清已矣,现实又给他当头棒喝,他的立场复归到辛亥革命前的立宪派那里。他成了一位可叹的“遗老”。
(摘编自张俊才《林纾评传》)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林纾虽然年轻时就以文才出名,但“狂生”的名声使他仕途坎坷,他不得不一次次地赴京赶考,最终还是成为落第举人。
B.中法之战,中国海军全军覆没,左宗棠督办福州军务后,林纾和好友拦马告状,控告有关官员掩盖败绩的罪行,表现出林纾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林纾的诗集《闽中新乐府》以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成为向人们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著作,被奉为金科玉律,影响很大,流传很广。
D.林纾十分喜爱西湖的旖旎风光,他查看并补栽垂柳幼苗的举动在当时的杭州传为佳话,他也高兴地自号“西湖补柳翁”。

E.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材料融记叙和评论为一体,记述了一代翻译家林纾的突出成就,也没有回避他的缺点,记叙清楚,评价公允。
林纾受维新思潮的影响在材料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分析。
林纾为什么被誉为“译界泰斗”?请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实》一文的写作,可能受鲁迅一段话的启发,那段话在“坟”《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第216页)中,有研读兴趣的同学,不妨找出来参读。
B.为什么股权集中不行,股权分散也不行?我认为,还是应该从文化根源上找原因。从世界范围看,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对应的是不同的文化根源和法源基础。
C.贾春旺指出,各级检察机关要以公正执法为核心,以强化法律监督为目标,以推进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为内容,将争创先进检察院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
D.人类进入新世纪几年来,发生了骇人听闻的9·11事件,打了两场局部战争,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之风可谓源远流长,“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史讳举例·序》)。
B.你是参加电子计算机培训班呢?还是参加理论物理学习班呢?
C.陈老师对学生说:“我们学习上要不断进步,否则就要后退。古语不是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嘛’。”
D.“你们——”老师亲切地说:“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下列各句使用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清明》诗注“杏花村”:“一说为今山西汾阳之杏花村;一说为今安徽贵池县的杏花村。”(《新选唐诗三百首(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B.动静闹得如此之大的这个“大牌”话剧的名字叫“立秋”,而它之所以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用编剧的话说就是 “《立秋》以反思精神审视了历史。”
C.在游学作家笔下,异域风光更有一种新奇的陌生美:日本的沐浴、衣食住行,威尼斯的山水,太平洋的浩瀚波澜、海上日出……这些异域风情的出现,拓宽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范畴。
D.“七匹狼” 除包含成功创业不可缺少的内涵外,巧合的是,按闽南风俗,“七”代表众多,而“狼”与闽南话中的人是谐音,这个名字作为商标再适合不过了。

下列各句使用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奥运会和暑期的临近,迎奥运、学英语成了北京学生暑假的重要课题,据从中央电视台了解到的消息,央视在暑期推出了特别编排的节目——2008年度中央电视台迎奥运《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
B.青少年的压力来自方方面面:学业负担、父母期盼、大众传媒甚至环境问题和恐怖袭击都是青少年烦恼和担忧的对象。学校、家庭、同伴和青少年自身都是压力的重要来源。
C.无数次教育浪潮,冲击着缺少哲学关怀的教育意识,并且深刻提醒我们: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的哲学,应该占据着引导教育及其它相关门类的重要地位。
D.许三多这个虚拟人物能提醒即将毕业或者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求职也好,工作也罢,要回归一些本原的东西,所谓“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下列各句使用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很多学校都建立了这样的机制:学校老师兼职家长学校教师,“一门两校,一校两用,一师双责”现已十分普遍,“学生入学,家长入校”已成为一种规矩。
B.北京奥组委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强,在中、外文以及标志图形规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奥运场馆和其它设施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程度很高。
C.奥运会是否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拐点?北京又将如何防范潜在的后奥运经济风险?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话题。
D.自2001年起,“阳光系列”活动先后开展了以“我心中的公民道德”为主题的绘画创作和诗、书、曲、诵的征集活动,得到了全区中小学生、教师、家长的热情响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