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以史为鉴,更好前进。我们不会耽搁在甲午战争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从历史中塑造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魂。如鲁迅所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由此可见,( )
①“民魂”是指中华优秀民族文化
②“民魂”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③民族精神决定中国的兴衰
④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人们在根本上所称为艺术作品的,总是理解为人的一个创造物,以便把它和自然作用的结果区别开来。”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 纯粹的自然物不能称之为文化
③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 艺术作品是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象。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关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①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③ 人类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 物质和文化本质上是一回事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韩愈在《师说》中讲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见人们的文化素养()
A.只能在学校教育中形成 |
B.可以通过参加文化活动 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来培养 |
C.可以是天生的 |
D.最重要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培养 |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吃饭讲“饮食文化”,穿衣讲“服饰文化”,出行讲“旅游文化”等。这说明()
①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文化
②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③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
④没有文化,人们无法生存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河北衡水的陈集的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造了“绝活”剪纸,远销海内外。这说明 ()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文化是人类的精神产品
③人民群众只需要健康有益的通俗文化
④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A.①④ | B.①② | C.③④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