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文阅读 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是为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使他脱颖而出,完成了千古绝唱《史记》。
“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炼狱淬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
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
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脊梁”与“一根骨”异曲同工。试结合社会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你对“中国脊梁”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市长扶贫
申平
市里实施重点扶贫工程,规定处以上干部都要包村包户,书记市长也带头确定了联系户。
春节前,市长终于抽出一天时间,到他负责的联系户家里去走亲戚。这一看,市长感到很震惊,也很心酸。
这户人家真是穷得家徒四壁,两个10来岁的孩子都已辍学在家。村长介绍说:原来这家人也没有这么穷。只是因为一个孩子动了一次大手术,花掉人民币3万多元,才变成这样的。
这家的女主人是个哑巴,她看见市长,知道是个大官到了,就拖过那个做过手术的孩子,撩起他的衣服指着背上的一处长长的疤痕给市长看。接着,她又比划着,说要给市长做饭吃。
市长哪有心思吃饭,但他心中又多了一份感动,他掏空了自己的钱包,又让秘书和司机掏空了钱包,想想还不行,他对村长说:你要帮他家想个项目,让他家尽快从根本上脱贫。村长说:项目是有,可就是缺……缺钱呀。再说,也没那么快见效。
市长又想了一阵,他对这家的男人说:我想带这两个孩子去我家里过年。
男人跟女人比划了一阵,后来他们终于同意了。市长便载上两个脏兮兮的孩子回城了。
回到家里,市长先让夫人和保姆给两个孩子洗澡,把他们收拾得焕然一新,然后又亲自带他们去动物园和娱乐场玩。两个孩子先还拘谨得一句话不敢说,半天不到,已经一口一个伯伯地叫了。
市长就是市长,在哪儿都能碰到熟人,人家惊奇地问:市长,这是谁家的孩子?市长便说:是亲戚家的呀!
市长陪两个孩子疯玩了一天,晚上回到家。他看见夫人在收拾东西,便说:你不用收拾了,今年过年不回乡下了,我们在城里过。
夫人纳闷地问:怎么,今年你不廉政了。
市长说:这你还不明白,今年咱家不是有从乡下来的客人吗?为他们,不回去。
第二天就是春节,市长忙着外出慰问到深夜,才赶回来和家人吃年饭。在饭桌上,他和夫人以及姑娘女婿,都给那两个孩子发了红包。
大年初一是拜年的日子。往年这个日子,市长家总是屋门紧闭,不见人影。今天市长破例在家,立刻门庭若市。拜年的客人这批还没走,下批已经到了。
每有客人进门,他们第一眼就看到市长身边坐着两个孩子,他们几乎都立刻条件反射似地把手伸进衣兜或手提包,拿出两个红包就朝两个孩子递过来,有的还顺便问一句这是谁,有的干脆什么也不问。但是那红包却都是鼓鼓囊囊的。
市长也不推辞,有时反倒帮助做工作:孩子,拿着吧,叔叔给,你们就拿着吧,别客气,啊!
一天下来,两个孩子各自收到大小红包二三十个,市长让夫人帮助清点了一下,共有人民币2.8万元。市长把这些钱如数包好,让司机专程把钱和孩子一起送回去。他还亲自给村长修书一封,责成他帮助孩子一家人把这些钱花在刀刃上。并说过一段时间他要前往检查。
这一年,市长的联系户迅速脱贫。
(2005年度中国第四届微型小说一等奖作品)
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市长为什么要带两个孩子去家里过年?


⑵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描写了市长帮助一户贫困家庭脱贫的故事。请举例说明这篇小说的幽默艺术表现在哪些地方。


试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评价市长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的题目是“市长扶贫”,写的内容是市长拿客人的红包来为扶贫户“募捐”。你怎么看待市长的这种“慷别人之慨”的扶贫做法?市长会把真相告诉大家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冬夜月暖
冬令,随着秋风中最后的一片落叶,落到了大地。我没有听到声响,许多人也没听到,但被那片叶子砸到的草和地听到了,而且就这轻轻的一声。草惊失色,地虚松散。一个冬季毫无反抗地被种到了大地。
冬,一扎根,不仅甜住了春夏秋里多话的鸣虫,让它们睡在蜜月里,还在四处收刮着日下温暖。村里第一个醒悟的爷,一到重阳就声声告诫说:“吃了重阳糍,破裙破袄发出来。”就这一句土的丢牙,写成文字还押不成韵的俚语,成了乡村世代与冬争暖的口令。
太阳如圆饼式的取暖器,高挂在空中,她的温暖随光落到大地。争暖的万物找着最好的位置,接纳着从天而降的温暖。乡村向阳的墙脚下,村头学校的操场边,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都绝对要求全身暴光。乡村人在争暖中表现得最为随缘,争春时,早出晚归,说是争播抢种;争凉时,赤膊上阵,说是歇凉;争秋时,颗粒归仓,说是抢收;争暖时,松散散、懒洋洋,说是晒太阳。
这满是随缘的一个晒字,把福为天赐的信奉亮在太阳下,浸在阳光里。他们随日光滔滔,把自己当成了要腌制的萝卜、芥菜,要在太阳下脱去所有的水份,抱着一身温暖,好好过冬。
太阳一天释放着热量,大概温源渐竭,便急匆匆隐入西山给自己加温,让月亮接替当值。乡村的人凭着被太阳晒黑的教训,说:月光会把人晒绿,若是也象晒太阳一样,浸渍在月光下,人的眼会同狗眼、猫眼、山里的狐眼一样,会发出绿光,会看到阳光下看不见的东西。于是村里相传着“太阳一落山,关门落户保平安”的民谣。满天的月华就被关在了村弄中。
多少年来,我抱着老屋的那根黑黑的门杠,把月亮温暖挡在了门外。直到那一年得到月华濯洗,才知晒月的温馨。
那一夜,走在沙石公路上声响,晒月人彼此听得明白,左脚唰,右脚簌,唰、簌,唰、簌,原来只一个人在走,左脚是我,右脚是她。左、右,右、左,一直前行。
月光如水水无边,走在这无边的境地,也就没有了时间计算,一个夜晚是一千年的守候,一年年走过都是那一夜的月色。
我不知晒过了多少个夜晚,浸透多少的月色,我躺在月下的地上如一棵倒下的大树,砸得如水月光的波纹和老树的年轮一样多,我那浸渍月温的瞳孔,也就随月波弥漫,搜索着晒月人的影子。
我,看到了许多月下故事,心里流着比太阳还要热的激情,成了诗人,对月吟诵:
千古月华/你这才子灵魂/在你的姓氏里/写下的是华章
千古月华/铅铸爱的诗篇/在你的铸槽里/流着一条我的心河
……
当我喜欢晒在冬夜的月下时,也常会遇到许多的陌生人,不论是我从他们身边走过,还是他们从我跟前走过,都一样掀动过月下的温暖。大衣里透出的泥喃细语,我听到的是月光暖流在他们血脉里流淌的声响。东倒西歪汉子呼出的酒气,我嗅到是被月光蒸出一股股豪情。我静静地漂流在这暖流中,衣冠成了浮云,身躯如一艘皮艇,载着我的心向暖流源头驰去,月亮是归程,月亮是心源。
晒在冬天的日头下,会抱得一身温暖,好好过的是冬,就如村里说:“仓里有了粮,冬天晒太阳。”
晒在冬夜的月光下,我营得了透心的温暖,好好过着是日子,就如我说:心中有了月,日日月儿圆



2,4,6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第9辑,有删节)

阅读下面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冬令,随着秋风中最后的一片落叶,落到了大地。
一个冬季毫无反抗地被种到了大地。
(1)请分析加点词的妙处。 
答:
(2)同样写冬至,前用“落”,后用“种”,为什么? 
答:  
文章写冬夜月暖,前半部分却用不少篇幅写冬日人们争暖晒太阳,有什么用意?
答:
作者喜欢“晒月”的理由有哪些? 
答:
“心中有了月,日日月儿圆。”请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冬夜月暖》语言的特色。
(2)简析《冬夜月暖》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溪涧之恋
彼德·斯汀哈特
①小溪涧一点也不渺小,在我们的心目中,它比浩瀚的巨河大川更大、更重要。
②没有人会以南北战争的将帅或者印第安酋长的名字来给溪涧命名。它们的名字都是随手拈来的,或叫岩溪、磨坊溪或泥溪。它们不会在宣传旅游小册子或国歌里受到颂扬。溪涧是我们家附近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地方。
③不过,几乎每个人的往事中都有一条溪涧,在青春年少时如知交挚友般的流水清溪。一位公园管理员谈到他童年曾在其中畅泳垂钓的小溪时,声音就充满了感情,变得温柔多了;一位环境保护主义者回想起年少时在一条小溪上筑堤的情景,眼睛也亮起来了;一位妇人忆起在她父母屋后的小溪捕捉小龙虾时,突然觉得自己又回到故乡了。
④我的小溪蜿蜒在我祖父的杏园和一位邻居的山麓牧场之间,两岸绿树成荫,有白杨和红杉,又有缠结在一起的茂密黑莓和野葡萄藤。在炎热的夏日里,溪水澄澈清凉,静静地流过砾石浅滩,我就是在那里钓鳟鱼的。
⑤在这些令人缅怀不已的溪涧里,从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事情。不过它们在记忆中总是挥之不去,永不磨灭,证明小溪涧一点也不渺小。在我们的心中,它们比浩瀚的巨河大川更大、更重要。
⑥在溪涧,只要看看那些奇怪生物的活动,就知道时间过得多快:岩石下面带沙斑的毛翅幼虫;下午突然而至的那大群轻如蛛丝的蜉蝣;或者在溪中四窜像片片灵感闪进溪涧幽暗角落的小鱼。神秘的气氛漂浮在溪涧的涟漪里,爬过铺着砾石的溪底,钻到树根的下面。
⑦河流由于世故和沉淀显得重浊,溪涧则澄明、无邪、活泼、充满梦想和希望。小孩子可以涉过它们,父母毋须告诫他们小心。你可以独自嬉游,去钓小龙虾或者抓住沿岸的绳索荡秋千。溪涧是属于童年时代的:带你进入更广阔的世界,告诉你天地之无垠。
⑧最重要的是,小溪能给心灵一个机会,让它钻进水流、蝌蚪和鳟鱼的陌生世界。漂流在溪水里的,是可能蕴藏在我们世界之内和之上的其他世界。诗人佛洛斯特写道:“它奔流在我们中间,奔流在我们之上,也跟我们并肩前进。它是时间、力量、音调、光明、生命和爱心。”
⑨溪涧好像风里的芳香,引人前进。小溪总是若隐若现,转了弯就失去影踪,没入地下,进入另一个范围。沿溪探索就是寻求对人生的新认识。
到了今天,我仍在沿溪探索。在高山草原里,我会随着水流,没入绿黄色的草地和厚厚的冰碎层,赞叹石英和云母的闪光。这样一踏涧寻溪,人就悠闲起来,不再像城市人那样匆匆忙忙,肩头重负也顿时消失了。有一次,在加州沙漠里,就在一群蜂鸟从仙人掌花丛中猝然惊起的时候,我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我循声前进,越过尘土飞扬的山腰,走过凹凸不平的深谷,出人意料地到达一泓澄澈冰凉的溪水,水在岩石之间奔流飞跃,注满一个又一个小潭。这次的发现简直像《圣经》上的故事,它使我满怀喜悦。
我的童年小溪早已成为人们抽取地下水、一再划分土地和开沟筑渠的牺牲品。它的命运,跟几乎所有流入都市大河的溪涧一样。没有一条小溪完整地留下来,至少也有某一段拉直了,用混凝土围住。与溪涧同时消失的是知己般的山谷、鸫的歌声、白杨的凉荫荫灵感。
不过我心目中仍保留着溪涧的旧貌,聊以自慰。这条溪涧的水流过一片高山小草原。时间是在夏天,夕阳在金色的烟雾中,使森林投下了长长的蓝色阴影。我的6岁儿子在小溪上持竿抛出钓线时,他的金发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溪中跳跃的虹鳟使溪水看来像在沸腾。虹鳟东闯西窜,像是想把他引进它们的世界,正如他想引诱它们进入他的世界一样。一条虹鳟终于上钩,我儿子胜利地手舞足蹈,那尾银色的鱼在他的提起的钓线上挣扎。在那种情况下,谁上钩了是再明显不过的。
(选自《爱是一棵月亮树》)
作者在文章第③段中写“公园管理员”“环境保护主义者”“妇人”的用意是什么?
文章第⑧段中说“漂流在溪水里的,是可能蕴藏在我们世界之内和之上的其他世界。”你认为“其他世界”指的是什么?
.文章题目是“溪涧之恋”,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溪涧的哪些方面使作者“恋”而不已。
文章结尾写自己6岁的儿子在小溪上钓鱼情景时,说在那种情状下,“谁上钩了是再明显不过的”,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人生的爱好者
我们晓得如果我们把积极的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当地混合起来,我们能够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与不动作之间;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与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学之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了。还有一点更加重要,就是这两种不同的观念的混合,产生了一种和谐的人格;这种和谐的人格便是一切文化和教育的公认目的。我们在这种和谐的人格中,看见一种生的欢快和爱好,这是值得注意的。
要我描写这种人生的爱好的性质是很困难的;用一个譬喻来说明,或叙述一位人生的爱好者的真事迹,是比较容易的。陶渊明,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很自然地浮上我的心头。当我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我的话的。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日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是简朴的,风格也是简朴的,这种简朴的特质是令人敬畏的,是会使那些较聪明较熟悉世故的人自惭形秽的。他是今日人生的真爱好者的模范,因为他心中反抗尘世欲望的念头,并没有驱使他去做一个彻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和感官的生活调和起来。文学的浪漫主义,与道家的闲散生活和反抗儒家的教义,已经在中国活动了两百多年,而和前世纪的儒家哲学合并起来,造成这么一种和谐的人格。在陶渊明的身上,我们看见那种积极的人生观已经丧失其愚蠢的满足,而那种玩世的哲学也已经丧失其尖刻的叛逆性,而人类的智慧第一次在宽容的嘲弄的精神中达到成熟期了。在我的心目中,陶渊明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奇怪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肉的专一和灵的傲慢的奇怪混合,就是不流于灵欲的精神生活和不流于肉欲的物质生活的奇怪混合;在这种混合中,感官和心灵是和谐相处的。因为理想的哲学家能够了解女人的妩媚而不流于粗鄙,能够酷爱人生而不过度,能够看见尘世的成功和失败的空虚,能够站在超越人生和脱离人生的地位,而不敌视人生。因为陶渊明已经达到了那种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见一丝一毫的内心冲突,所以他的生活会象他的诗那么自然,那么不费力。
陶渊明就这样过着一生,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心地坦白的、谦逊的田园诗人,做一个智慧而快活的老人。可是在他那部关于喝酒和田园生活的小诗集,三四篇偶然写出来的文章,一封给他儿子的信,三篇祭文(其中有一篇是自祭文)和遗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些话里,我们看见一种造成和谐的生活的情感与天才;这种和谐的生活已经达到完全自然的境地,没有一个人能超越过他。他在《归去来兮辞》里所表现的就是这种酷爱人生的情感。
(1)“这两种不同的观念”指的是什么?
(2)“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的要素是什么?
为什么作者认为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请分条概括。
结合本文,你如何认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结尾说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在保护主义由于金融危机而重新抬头之际,美国一名学者11日撰文称,中美几十年来的“贸易战”削弱了美国的制造业能力。他预言在中美21世纪将要发生的军事战争中,美军将由于制造业的削弱而处于劣势。他建议美国重新采取“购买美国货”这样的保护主义策略。
该文于2月11日发表在了美国《田纳西人报》网站上,作者格罗弗-波特曾经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军服役,他后来在田纳西州立大学等美国知名大学任会计学教授。
波特在这篇文章中援引了《田纳西人报》2月份报道中的一句话,“世界正处于另一场贸易战的边缘。”他说,“事实上,几十年来一直存在一场贸易战,而中国是赢家,美国则付出了代价。”
波特说,美国的公司高管们把制造业工作转移到了中国和其它第三世界国家,这导致许多美国人丢掉了工作,从长远来看,这还可能摧毁美国的制造业能力。他预测中国和美国在本世纪必然会发生“另一场军事战争”。而由于制造业的衰落,美军将会在下一场同中国进行的战争中处于严重劣势。”因此,他建议美国总统奥巴马召集美国经济领袖,说服他们重新实行“购买美国货”的贸易保护主义策略。
就此观点,《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美国经济研究室研究员陈宝森。他说,美国并不存在制造业衰落的问题,美国的制造业产值也没有下降。他解释说,美国从事制造业的人数确实有所下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占就业总人数的20%减少了七八个百分点。但是,这是美国对自身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造成的。早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前,美国就把许多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国家和地区。美国自己则从事于高端制造业。中国改革开放后,美国就把这些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了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的中国。“美国制造业根本谈不上衰落。”陈宝森说。
他说,高端制造业仍然牢牢地掌控在美国自己手中,美国的制造业总体产值也并未下降。因而,波特所说的观点根本不成立。另外,实行“购买美国货”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也行不通。美国上世纪30年代实行的保护主义最终对各个参与其中的国家都造成了损害。
——《环球时报》2009年2月16日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重新采取“购买美国货”这样的保护主义策略,会使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B.波特在《田纳西人报》上发表的文章中认为中美在21世纪一定会发生军事战争。
C.波特和陈宝森的观点有很大不同,但他们都认为美国从事制造业的工人数目比以前减少了。
D.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在波特的建议下召集美国经济领袖,说服他们重新实行“购买美国货”的贸易保护主义策略。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上世纪30年代实行过贸易保护主义,但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
B.现在美国从事制造业的人数只占就业总人数的20%。
C.波特认为,美国把制造业转移到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将摧毁美国的制造业。
D.陈宝森认为,制造业仍然牢牢地掌控在美国自己手中,美国的制造业总体产值也并未下降。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波特曾在军队服役,后来在一些知名大学任会计学教授。
B.美国对自身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导致了美国从事制造业人数下降的结果。
C.波特认为,中美制造业的强弱将决定中美军事战争的胜负。
D.美国把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一是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