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选自《论语·公冶长》)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引导弟子颜渊、子路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而孔子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显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宏的怀抱。 |
| B.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相互学习和砥砺,有切磋,有请益,循循善诱,很自然地呈现出了孔门教与学的情景。 |
| C.在师生对话中,三人志愿不同,境界也有高下。子路性情豪爽,讲话鲁莽,只讲朋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 |
| D.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更加高尚。 |
"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完成1~3题。
| 1. |
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 2. |
"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 |
《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吟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她所吟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
|
阅读下面则选,按要求答题。
①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迷而》)
②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处世态度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对于梁惠王提出的“利”,孟子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文段概括。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植其杖而芸。
②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2分)
子路认为自己对荷蓧丈人恭敬有礼,荷蓧丈人款待自己,并让他的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________”。孔子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他对丈人怀有一种____________的情感。
情节简述题(二选一)
(1)一下面选段是梅与谁见面的谈话?请简述他们这一次见面的情节。
梅弯着腰把手里的蝴蝶轻轻地放在草坪上,用怜惜的声音说:“可怜,不知道哪个把你弄成了这个榉子!”这句话的语意虽是双关,她却是无心说出来的。
(2)阅读下面的选段,根据原蓍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昊荪甫站在那大客厅的石阶上沉吟,想起了公债市场上将要到来的“背城一战”,想起了押房子,押厂,——想得很多且乱,可是总有点懒懒地捷不起精神来。
吴荪甫准备在公债市场上和谁“背城一战’’?他的最终结局是什么?请筒述相关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