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人体模特儿玛利亚
席慕容
在布鲁塞尔学画的时候,早上都是人体写生的课,画室里经常有两三个模特儿摆姿势给我们画。
他们之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流动性却不太大,就是说:间或有一两个人做不长久,但是大多数的模特儿都有了好几年的经验,也都很敬业。每天准时来,准时走,休息的时候尽管也会和我们谈天说笑,但是,只要一到上课时间,一走上他的位置,一脱下罩袍,一摆好姿势,他就不再说话也不再动作,在几十分钟的时间里,安静沉稳得如一具雕像。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忍受那个叫做玛利亚的模特儿的原因了。
她不但常常迟到,常常借故早退,并且,摆姿势的时候,从来不能让我们满意。
因为她有着一副长而瘦削的身材,所以教授常常要求她摆出站立的姿势。在开始的五分到十分钟里面,她还算合作,还能努力地保持直立的姿势,努力地睁大她那很黑很深的眼睛,但是,只要时间稍微久一点,她就开始摇晃了,眼睛也时开时闭,有时候还会自说自话起来。
在那个时候,同学们就开始低声埋怨,我也会一阵一阵地觉得烦躁。平常的我可以开玩笑,可以容忍一切的散漫和疏忽;但是,站在画布前的我,尤其是那个二十二三岁时的我,那个年轻气盛有着无限野心,并且对自己非常严厉的我,是绝对不能容许有一丝一毫的差错的。
那天, 上课的时候,爱玛带了几个橘子来,教授不在,画室里自然就比较活泼了一点。爱玛剥橘子给我们吃,画室里充满了一种橘子皮的香气。
这个时候,玛利亚忽然说话了,就在画室的中央,在木制的高高的写生台上,她对爱玛说:“请你给我一点橘子皮吃好吗?”
大家都有点吃惊,很少有正在工作中的模特儿会开口说话,并且开口要东西吃的,而且要的是橘子的皮!
爱玛有点不好意思,赶快递给她几瓣橘子,但是,玛利亚不要,她只要橘子皮,她说:
“我喜欢吃橘子皮,可以提神。”
全班都哄笑了起来,助教也在旁边微笑,真的啊!这个老爱打瞌睡的玛利亚实在是需要提提神的啊!
而我的忍耐已经达到极限了!整个早上,对画室里的嘈杂,对玛利亚的不合作,对正在画的那张画的毫不进展,对这所有一切的不满都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出来。我把笔摔进画箱里,把画箱用力地大声地关上,然后拿着画布气冲冲地走出画室,无论如何,这样一个本来可以用功的早上是完全浪费,完全白过了。
到了晚上,在宿舍里,在灯下,我又把那张画再拿出来端详,想看一看还有些什么可以努力或者补救的办法。画布上的玛利亚面对着我。其实,如果不是这样瘦削和无神的话,她的轮廓应该可以算是很美丽的。
隔壁房间的阿丽丝跑过来找我聊天,她是一间公立医院的护士,比我大上五六岁,快要结婚了,常常拿些壁纸或者窗帘的样本要我来帮她挑选,给她的新家提意见。
那天晚上,她一看那张画就叫了起来:
“我的天!你把她画得真像!”
我很奇怪地问道:“怎么,你认识玛利亚吗?”
“怎么不认识,在中学里,她高我几级,长得漂亮,一毕业就结婚了。可是,生了四个孩子以后,有一天,她丈夫一句话也不说就走了,隔了很久才从不知道什么地方寄了封没有回信地址的信来,说对不起她,劝她把四个孩子送到育幼院,你看!有这样荒唐的事!”阿丽丝说着说着竟然笑了起来,是啊!她的未婚夫每天下班以后都会来找她,两个人甜甜蜜蜜地说上好多话,她怎么能够忍受玛利亚这样荒唐的婚姻呢!
“去年,我在街上碰到她,她如果不叫我,我还真不敢认她哩!她说,她拼命也要保住这四个孩子,绝不让他们遭到分离的命运。她已经学会了开电车,所以,你别小看她,她白天去你们学校做模特儿,晚上可就是夜班电车的女司机哩!”
一个非常瘦削的女人穿着暗色的制服,在驾驶台后面强撑着她的常常黑黑的眼睛,从薄幕一直到午夜,开着一列古老又笨重的电车,在布鲁塞尔狭窄的街道上反复地行走着。然后,在第二天的早上,再匆匆地赶到艺术学院明亮的画室里,在一群骄傲的,残忍的,要求很严格的年轻人前面,脱下她所有的衣服,脱下她所有的曾经有过的理想和美梦。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能让四个幼小的孩子,在失去了父亲之后,不再失去母亲,失去他们的家,他们那唯一的卑微的依凭。
从那天以后,我一直不太敢正视玛利亚,在她的面前,我一直不太敢抬起头来。
(选自《小说精粹》,有删改)
(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为模特,玛利亚不但常常迟到,常常借故早退,摆姿势的时候,从来不能让学生满意;但作为母亲,她很称职,拼命保住了她的四个孩子。 |
B.因为玛利亚有着一副长而瘦削的身材,所以教授故意要求她长时间摆出站立的姿势,以考验她的身体是否胜任模特这一艰辛的工作。 |
C.“我”把笔摔进画箱里,把画箱用力地大声地关上,然后拿着画布气冲冲地走出画室,意在表现玛利亚的不敬业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 |
D.小说中写阿丽丝的未婚夫每天下班以后都会来找她,两个人甜甜蜜蜜地说上好多话,目的在于提示小说的主旨——莫要被爱情蒙蔽了双眼,否则就可能造成悲剧人生。 |
E.小说后文揭开了玛利亚的双重身份——白天做模特儿,晚上是夜班电车司机,其实,前文已有暗示,如眼睛“很黑很深”“时开时闭”;只要站的时间稍微久一点,她就开始摇晃;索要橘子皮吃来提神。
(2)请简要概括玛利亚的形象。
(3)小说第二自然段的描写,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有人认为后三段完全可以删掉,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去年,持续了一年多的“厄尔尼诺”现象迅速消失后,“拉尼娜”随即粉墨登场了。那么什么是拉尼娜?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信风,是指赤道两边热带地区的低层大气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同样对气候有影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下列对“拉尼娜”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 |
B.拉尼娜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名词,中文意思是“小女孩”。 |
C.拉尼娜的现象和语意均与“厄尔尼诺”相反,是反厄尔尼诺现象。 |
D.拉尼娜和厄尔尼诺是交替出现的,在厄尔尼诺之后必然发生拉尼娜。 |
根据文意,下列对“拉尼娜”形成的原因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拉尼娜与赤道两边热带地区的低层大气刮向赤道地区的信风相关联。 |
B.信风使得赤道东太平洋地区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因而导致拉尼娜现象。 |
C.拉尼娜与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相关联。 |
D.海表温度偏低,使得气流东沉西升运动加剧,信风不断加强,持续加剧了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冷,形成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
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与作者观点吻合的一项是
A.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将来拉尼娜现象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 |
B.信风又名贸易风,很久以前人们就利用它开展商务活动。因此它对人类有益无害。 |
C.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对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有明显的区别。 |
D.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但其强度和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萨满教
萨满教本质上是一种作为生存手段被不断重复的巫术的实践。它具有信仰的统一性,但这个统一性不是以神灵的唯一作为标志的,即使在萨满教发展的兴盛阶段,多神信仰的格局也依然存在。萨满教信仰的统一性表现在其信仰群体对自己所有崇拜对象的共同认可,而这些对象,作为神圣传统的载体,是共同宗教活动的出发点。
在北方民族里,以血缘联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同生共长的伙伴,与信仰对象互相服务,相互依存,可以说,社会组织是萨满教必然的信仰群体。由血缘关系支配的社会制度早已消失,但血缘——地域居住格局却普遍存在,因而社会组织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并依赖着宗法关系,可以说,宗法关系对萨满教信仰的传承产生着巨大的作用。例如,萨满作为巫术实践者,纷纷采取以祖先神灵的名义维持传统的形式,常常把对神的引领和某人成为萨满的原因解释成来自祖先的召唤和命令。再如,虽然萨满们不断地吸收外来神灵,把它们纳入自己的神堂,但总要或是把它们放置在自己祖先系统的神灵之外,或是通过既定仪式使它们在萨满本人死后才获得资格逐渐成为祖先神灵。
今天,在信奉萨满教的满、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蒙古等民族中,萨满教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在宗法关系的社会背景中仍起着某种作用。所以,北方民族祭祀祖先的礼仪至今仍然比较普遍,它和人们缅怀祖先、景仰先辈的伦理观念融合在了一起,已经成为得到倡导的民间习惯。虽然这种祭祀行为已经不很规范,祭礼也不完整,但它作为习俗的一部分保留在了日常生活中。有的民族,大型氏族、家族祭祀活动的历史刚刚终结,氏族长老和萨满们仍然能够积极配合,熟练地主持萨满教祭祀活动。这些按照原来传统进行的仪式表演,使我们有机会看到粗犷火暴的原始祭祀场面。
此外,萨满教研究者搜集的丰富多彩的萨满教遗留物,组成了一条文化长廊,展现了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我国北方不同民族社会里的实实在在的宗教信仰状况,因而具有广泛的客观性和很高的文化价值,如神偶、祭祀用品、萨满器具、萨满服装、口头传说、个别宗教仪式等等。这些直观的对象,会帮助我们更真切地认识我国北方民族宗教信仰和文化发展的过去和现在。下列对“萨满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萨满教是一种巫术的实践。 | B.萨满教有多神信仰的格局。 |
C.萨满教有自己的信仰群体。 | D.萨满教承载了神圣的传统。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北方民族里,社会组织与它信仰的对象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不可分割的。 |
B.北方民族祭祀祖先的礼仪比较普遍,因此,它已经成为得到倡导的民间习惯。 |
C.现在,在一些北方民族按照原来传统举行的仪式上,我们还能看到有特色的原始祭祀场面。 |
D.通过萨满教的口头传说等遗留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北方民族宗教信仰的一 |
些情况。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巫术实践中,萨满们纷纷采取以祖先神灵的名义维持传统的形式,这表明宗法关系影响着萨满教的传承。 |
B.正因为萨满教信仰者共同认可自己所有的崇拜对象,萨满教才得以最终超越了其他宗教信仰而流传到今天。 |
C.虽然能够支配血缘关系的社会制度早已经消失,但血缘——地域的居住格局仍然普遍存在于北方各民族中。 |
D.只要我们研究一些民族中氏族长老和萨满们所主持的萨满教祭祀活动,就可以真切地预见我国北方民族宗教信仰的未来。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胆固醇水平过低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美国研究人员今天表示,尽可能地降低胆固醇水平可能会降低罹患心脏病的风险,但却要付出代价:因为胆固醇水平过低可能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
虽然研究结果并没有显示他汀类药物本身会导致癌症但服用此类降低胆固醇药物的患者罹患癌症的风险确实要稍高一些。
研究人员发现,低密度脂蛋白(简称LDL,即所谓的坏胆固醇)水平极低的患者与那些LDL稍高的患者相比,癌症患病率高1∕1000。
波士顿塔夫茨大学医学院的理查德?卡拉斯博士和他的同事在《美国心脏病学院周刊》上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他们并没有直接接触患者,而是用了被称作“汇总分析”的方法,对约4.11万名服用23种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的病例进行了研究。
卡拉斯在一份声明中说:“事实证明,他汀类药物在降低心脏病风险方面的好处显而易见;然而,利用他汀类药物降低LDL在某些方面仍有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些专家警告说,民众可能会误解该研究的意义。
位于布鲁克林的纽约州立大学南部医疗中心的他汀类药物专家约翰?卡罗萨博士在《美国心脏病学院周刊》上发表评论说:“对这种事必须谨慎,因为真的会有人由于害怕导致癌症而停止服此类药物,导致心脏病发病而死亡。”
他汀类药物是全球最畅销药之一,为制造商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此类药物能够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此外,有证据表明,这类药物还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好处,例如降低流感、肺炎和吸烟所导致的死亡风险。专家认为,他汀类药物的一些好处可能源于药物对体内炎症的治疗作用。
然而,胆固醇水平极低的病人罹患帕金森病的风险可能会高于胆固醇水平正常的人。此外,他汀类药物还会对肝脏和肌肉造成损伤。
卡拉斯的研究使得人们对他汀类药物又多了一份担忧:癌症。
拉罗萨表示,他汀类药物即便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总的来说风险还是比较低的。相比较来看,患心脏病的风险则紧要得多。
(《参考消息》)
1.根据文中信息,关于“胆固醇水平过低”对人体造成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胆固醇水平过低可能会降低罹患心脏病的风险。
B.胆固醇水平过低可能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
C.胆固醇水平过低的患者比胆固醇水平稍高的患者癌症的患病率高。
D.胆固醇水平过低的人罹患帕金森病的风险高于胆固醇水平正常的人。
2.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为了研究胆固醇水平高低对人体的影响,卡拉斯博士和他的同事对4.11万名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进行了研究。
B.卡拉斯博士认为对利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水平的利弊问题,仍有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
C.卡罗萨博士担心民众可能会有人由于害怕导致癌症而停止服用他汀类药物,因而导致心脏病发作而死亡。
D.卡罗萨博士表示,因服用他汀类药物而罹患癌症的风险比较低,相比而言,罹患心脏病的风险则紧要得多。
3.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可能地降低胆固醇水平的好处是可能会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但缺点却是可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B.他汀类药物对体内炎症有治疗作用,能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以及其他意想不到的好处,但也会对肝脏和肌肉造成损伤。
C.他汀类药物之所以成为全球最畅销药物之一,是因为它为制造商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巨额收入。
D.使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水平必须谨慎;虽然它有罹患癌症的风险,但现在它还不失为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之一。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专家谈生物信息学
21世纪人类的目光在注视客观世界的同时,开始科学而缜密地审视自己,人类要“改造自我”,人类要在遗传基因的“最基本层面”上,对荼毒人类的种种遗传疾病发起最后冲击,“人类基因组”研究因此产生。包含人类全部遗传信息的24条染色体的DNA,是由30亿个四种不同的核苷酸组成。遗传信息的秘密,就在于这四种核苷酸的有序排列,人类基因组研究需测定全部30亿个核苷酸的排列次序。以每个核苷酸作为一个字符来印书,就相当于印制30000本每本100页、每页1000字的“天书”!当然,完成排序工作,只是第一步。凭借人类所掌握的“遗传密码”知识,我们基本上可以从这第一步的研究成果中找出十余万个基因。而这些基因仅是遗传指令语句中的一部分“实词”,它们在“遗传语文”中的意义和作用,多数还不清楚。对于编码操纵基因组运作的,占基因组序列的90%的“谓语部分”之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许多“虚词”,人们还知之甚少。一句话,要从基因组的全核苷酸序列获得完整的遗传信息,还要走很长的路。而惟有掌握这些信息,才算学会了“遗传语文”,读懂了这本“天书”。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生物学数据的迅速膨胀,对数据搜集、管理、处理、分析、解读能力的要求迅速提升。这一切靠什么来帮助?靠的是信息科学,靠日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数字处理速度的日新月异,使处理“海量”的人类基因组研究产出的数据及相关的大量生物信息成为可能,并直接推动生物学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当然,这同时便产生了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重大交叉前沿学科——生物信息学。
目前,生物信息学最活跃的前沿是“基因组信息学”,它正在成为基因发现和钓取、基因组密码破译并推动实验科学的强有力工具。同时,与之相关的其他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和应用,如药物生物信息学、医学生物信息学等等也正在蓬勃兴起,而且必将对药物学、医学及生物技术科学的发展产生强大的革命性作用。
放眼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在生物信息学上已先行一步,争相投入巨资,抢占制高点,争夺通过生物信息研究与开发所获得的知识产权。中国科学家正在联合起来,共同推进中国生物信息学的研究与发展。科学家指出,关键是要吸引生物学、数学、信息学及计算机科学等跨领域的人才加强合作。上海的近期目标是:建设国家级生物信息库,首先是人类基因组数据库;同时以为人类基因组大规模测试服务为核心,发展生物信息学软件,培养生物信息学人才,推动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对“生物信息学”这个概念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人类基因研究的迅猛发展为生物信息学的产生提出了一种需要。 |
B.生物信息学的产生缘于生物技术信息量的革命性爆炸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
C.生物信息学是多种学科交叉而产生的综合性新兴学科。 |
D.生物信息学可以促进人类生物学的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
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A.由于遗传基因作用大小有异,不同基因被比喻为“实词”“虚词”和“谓语部分”。 |
B.我们对遗传基因中起着最关键作用的操纵基因组运作的“谓语部分”却还不知道。 |
C.人类还没有获得完整的遗传信息,目前对十余万个基因的完全掌握也只是沧海一粟。 |
D.遗传基因的类型多样,作用也各不相同,人类对许多重要基因还知之甚少。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人类基因组”研究的产生是由于人类要“改造自我”,即改变自我的性质。 |
B.“人类基因”研究是为了治疗各种遗传疾病,使人能健康长寿并能推动科学发展。 |
C.基因信息学是破译基因组密码并推动实验科学的最关键的工具。 |
D.中国的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十分缓慢,直到今天还没有建立国家级生物信息库。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如何才能真正捕获光线?英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从理论上提出了让光减速到停滞的方法。在2007年11月1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英国萨里大学的物理学家欧特温一赫斯与其同事公布了他们的这项最新成果。
赫斯称.要将运行速度为6.7亿英里每小时的光截住绝对是一件壮举,科学家们为此已经进行了数年的研究。为了应对这个挑战,赫斯与其同事一道设计出了一个理论方法,使用一种属性由结构而非成份决定的“超材料”将光截留住。
“超材料”是一种人造的电磁一光学材料,即在透明材料中置入一些微型的金属包含物。凭借其“负折射率”的特性,“超材料”成为了截留光的理想材料。绝大部分材料,如玻璃和水的折射率为正,意味着光基本上还是朝同一方向运动。“超材料”的负折射率特性使得光在一定程度上按原方向折回.这样一来,光的运行速度就慢慢地减缓下来,直至停止。
实验研究中,赫斯等人模拟研究了一种特殊模式的光在穿过一种波导(将光波引向特定方向的结构)时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该波导是将这种“超材料”夹在两种普通材料中间形成的“三明治”结构,且一端宽一端窄,以使光的不同波长停留在不同点上,实现“当每个频率成分都被截留时,所有光波的分布呈立体状”,在“超材料”上形成一道“彩虹”。结果发现,该光波的波群速度(不同频率的波的合成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依赖于波导的厚度。该发现意味着可以通过改变波导厚度来控制光线的波群速度。如果波导厚度恰好达到令波群速度为零的临界点,那么光线就会停下来。
毫无疑问,波导临界厚度是随着光线波长改变而改变的。研究人员提出,对日光来说.一个合适的楔形波导就能满足各种波长。波长较短的蓝光可以被波导较厚的地方捕获,波长较长的红光则由较薄的地方负责。研究人员表示.一个55微米长、厚度从0.8微米到1.4微米的楔形波导就可以实现“捕获彩虹”。
目前.赫斯的设计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要真正实现光的截留,科学家们就必须努力研发并使用纳米材质的“超材料”。尽管这样一种材料听起来有些“科幻”,但奇异的“超材料”发现都是从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理论诞生出来的。比如,负折射率材料从提出到发现仅用了短短6个月的时间.
赫斯表示.一旦光可以被截留住,就将掀起数据流和数据储存领域的革命。目前,因特网在面临如何加速数据流方面能力有限,因为“过量的数据常常在同一时候抵达某些点”。假设数据是通过光子而非电子传输,那么根据赫斯的理论,就可以通过给光子设置限速,使某些频率的数据传输减速,以便其它数据通过。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使因特网具有更大的数据容量。由于光学装置天生就具有难以置信的高带宽,因此。截留光的方法使得光子可以被储存,从而芯片上可以储存海量数据。
使光子停止.操纵光子以便把信息输入光子,然后根据需要再将光子发往某地以及某时再发。这种可能性使人们看到了新一代计算机的曙光,可以预见它比目前计算机的功能要强大几千倍,这就是所谓的量子计算机。此外,利用它可开发将不可见的红外线转换为肉眼可识别的可见光的技术、减少通信系统中的噪音以及研制性能更好的视频显示和夜视装置等。根据文意,下列关于“捕获彩虹”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捕获彩虹”,是由英国科学家欧特温一赫斯与其同事共同实现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 |
B.“捕获彩虹”,就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将光线减速到停滞。 |
C.在具备“超材料”因素的条件下,“捕获彩虹”还要求波导的形状和厚度适中。 |
D.如果能让多种频率的光线减速并停留在波导的不同点上,就可以实现“捕获彩虹”。 |
下列对实现光的截留将会带来的技术应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给因特网的数据传输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即变电子传输为光子传输,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
B.将使得光子可以被储存,芯片上可以储存海量数据,从而带来难以置信的高带宽。 |
C.将给开发出新一代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一一量子计算机带来可能。 |
D.将使不可见的红外线无可遁形,使通信系统中的噪音大幅减少,使视频显示性能更好等。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电子传输数据,使过量的数据常常在同一时候抵达某些点,限制了因特网在加速数据流方面的能力。 |
B.光的传播速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介质中有着不同的速度。 |
C.波导的临界厚度就是使光线速度为零的临界点,它是随光线波长的长短而改变的。 |
D.“超材料”的属性是由结构而非成份决定的,也就是将“超材料”夹在两种普通材料中间形成“三明治”结构,从而将光截留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