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蝗灾多发的国家,治蝗问题备受关注。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试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 B.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
| C.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0.03t只 |
| D.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化学防治方法 |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
| B.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红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 |
|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 |
| D.内环境中Na+不足,不利于动作电位的产生 |
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由ATP水解提供能量 |
| B.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
| C.种子从休眠状态进入萌发状态,自由水/结合水比值下降 |
| D.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
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
|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
|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
|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
|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
| C.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
|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
下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c为突触后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a端相连接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
| B.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 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
| D.将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