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蝗灾多发的国家,治蝗问题备受关注。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试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B.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
C.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0.03t只 |
D.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化学防治方法 |
下图为植物的某个叶肉细胞中的两种膜结构,以及发生的生化反应。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甲、乙中的两种生物膜分别存在于叶绿体和线粒体中 |
B.图乙中的[H]主要来自于葡萄糖的分解 |
C.甲、乙两种生物膜除产生上述物质外,还均可产生ATP |
D.影响甲、乙两种膜上生化反应的主要环境因素分别是光照和温度 |
关于下列四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共有5种核苷酸 |
B.乙图所示的化合物中不含糖类物质 |
C.组成丙物质的单糖是脱氧核糖或核糖 |
D.在小鼠的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很可能是蔗糖 |
下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在BC段中始终有染色单体存在 |
B.若是植物细胞,在BC时期会出现赤道板,在CD时期会出现细胞板 |
C.若是人体细胞,则DE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只有46条 |
D.用电镜观察马蛔虫受精卵细胞,会发现中心粒复制和移向细胞两极发生在AB段 |
为了探究植物呼吸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者在遮光状态下,测得了相同的新鲜菠菜叶在不同温度和O2含量条件下的CO2释放量,结果如下表(表中数据为相对值)。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根据变化规律,表中10℃1.0%条件下的数据很可能是错误的 |
B.温度为3℃、O2含量为3.0%是贮藏菠菜叶的最佳环境条件组合 |
C.O2含量从20.0%升至40.0%时,O2含量限制了呼吸强度的继续升高 |
D.在20℃条件下,O2含量从0.1%升高到3.0%的过程中,细胞无氧呼吸逐渐减弱 |
甲(○)乙(●)两种物质在细胞膜两侧分布情况如图(颗粒的多少表示浓度的高低),在进行跨膜运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进入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
B.乙运出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
C.甲进入细胞一定需要能量 |
D.甲运出细胞一定不需要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