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还是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重要见证城市。下列能够体现第三种说法的是
①在南京江面签订了《南京条约》
②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③南京大屠杀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③④ |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 A. | 护国运动 | B. | 武昌起义 | C. | 五四运动 | D. | 二次革命 |
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②7世纪初期③20世纪初期
| A. | ①②③ | B. | ②③ | C. | ①② | D. | ①③ |
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右图)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其特征是
| A. | 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
| B. | 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 |
| C. | 教皇和君主各执权柄、互不干涉 |
| D. | 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
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 A. | 中书省、伊犁将军 | B. | 宣政院、中书省 |
| C. | 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 D. | 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 |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 B. | 从天人感应出发 |
| C. | 从万物本源出发 | D. | 从人的本性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