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阶段 |
留学方向 |
人数 |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
美国 |
120人 |
欧洲 |
80余人 |
|
甲午战争到民国初年 |
日本 |
22000人以上 |
欧美 |
600人左右 |
|
民国初年到20世纪20年代末 |
美国 |
5362人 |
法国 |
1700名以上 |
|
苏联 |
1600人左右 |
|
日本 |
20000人以上 |
|
其他欧洲国家 |
5000人以上 |
A.美国一直都是近代中国人最向往留学的地方
B.欧洲一直都是近代中国人最向往留学的地方
C.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人留学的方向
D.八国联军侵华改变了中国人留学的方向
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收入分配悬殊会降低消费倾向,他主张用收入再分配的办法解决这个矛盾:即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用征税的办法集中于国家手中,再通过政府转移支出的办法分配给穷人。二战后西方国家采取的下列措施,直接体现该主张的是
A.扩大政府开支 | B.建立国营企业 |
C.建立福利制度 | D.规定最低工资 |
以下是某同学对罗斯福新政部分重大举措历史作用的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举措 |
作用 |
|
金融政策 |
美元贬值,提高关税 |
A.争夺国际市场,保护本国市场 |
工业政策 |
要求企业遵守公平竞争法规 |
B.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
农业政策 |
减少耕地面积,压缩产量 |
C.降低农产品价格,压缩需求 |
社会政策 |
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
D.刺激生产和投资,增加就业 |
1951~1980年,苏联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7%,农业为3.0%;1979年与1949年相比,全部工业产值增长了19.3倍,其中重工业增长了27.1倍,轻工业增长了9.5倍。上述数据表明该时期的苏联
A.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 B.经济发展速度趋于缓慢 |
C.改革并未突破既有体制 | D.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
1921年,美国企业家阿曼德·哈默来到苏俄,后来在莫斯科郊外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铅笔厂。哈默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苏俄(联)推行的
A.重工业优先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D.农业集体化政策 |
“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材料叙述的情况开始于
A.工业革命时期 |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
C.大萧条时期 | D.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