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1895年—1913年,中国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年均速度为15%。这
A.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
B.说明“实业救国”没什么影响 |
C.说明一战给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绝好时机 |
D.反映出专制统治的推翻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
同盟会要求所有会员都“矢忠矢信”地遵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事实上,光复会只着重“种族革命”,怀疑“民权主义”;同盟会的重要分支共进会把“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同盟会的重要成员宋教仁也认为“平均地权”理想太高。对上述现象理解错误的是( )
A.辛亥革命缺乏权威的领导核心 |
B.从某方面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
C.反映了同盟会内部实际上存在代表不同利益的阶级 |
D.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 |
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
A.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 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
C.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
从顺治元年到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一千文左右波动……之后几十年里,银一两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出现的原因是()
A.资源稀缺,供不应求 | B.国家管制,流通减少 |
C.西方侵略,白银外流 | D.滥发纸币,银贵钱贱 |
下列三张图所揭示出的我国古代商业活动中心发展的趋势是( )
A.由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 |
B.政治中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
C.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
D.由主要在北方地区逐渐向南方和沿海地区发展 |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主张,儒、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关的思想理论,逐渐融合。“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一观点说的是
A.佛教与道教的调和 | B.儒学与道教的调和 |
C.三教的调和 | D.儒学与佛教的调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