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
在中国近代的一份历史档案中这样写道:“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北洋)六镇诸军防卫……”。据材料,这最有可能反应的是近代史上哪一历史事件
A.太平天国运动 | B.甲午战争 |
C.解放战争 | D.辛亥革命 |
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
D.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 |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1774年,当路易十六执政时,他所继承的是一个自路易十四时代就已经达到空前鼎盛的专制的王朝。……大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在大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几乎全部都是君主制和农奴制,而法国在14—15世纪就废除了农奴制。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候。”作者观点的实质是
A.经济繁荣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
B.专制社会里,君主改革容易带来危险 |
C.经济繁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
D.革命前法国的社会矛盾并不尖锐 |
“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臣民一有不惬,即不得安其位。自始设议政院,即分同异二党,使各歇其志意,推究辩驳,以定是非;而秉政者亦于其间迭起以争胜。”这一描述反映了作者对
A.英国宪政制度的赞赏 | B.美国分权体制的赞赏 |
C.一战前德国政治体制的赞赏 | D.美国选官制度的赞赏 |
“美国宪法的目的是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苦。换句话说,它要防的是治者之恶,而非被统治者之恶。”这一观点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
A.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 B.人民获得广泛的民主自由 |
C.符合美国大多数人的利益 | D.使美国政府处于无权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