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史论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请回答:
(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
(2)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3)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
(4)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日本的对外扩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和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他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在下列条件基础上进行和平谈。……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同志注意……你们丝毫不应当松懈你们的战斗努力。
———毛泽东《关于时局的声明》
请回答:
1.中共提出的谈判对象包括哪些?举例说明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
2.中共对国民党采取了哪两种政策?目的是什么?
3.材料反映出中共制定政策的什么基本特点?

继“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之后,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目标,并且首度把中部范围划分为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和江西六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注:“苏湖”是指苏州和湖州;“湖广”是指湖南、湖北等地。)
———摘自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材料二:中部地区在民主革命中曾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下列三图为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材料三: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制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 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国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民谚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三幅图分别是指什么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部地区的这三件大事在民主革命中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3)材料三表明,中部曾走在改革的前列。当时,中国农村实行了什么重大改革措施?这一改革措施使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正在成为中国第四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请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内容从经济角度说明这一经济增长极的主要优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每当学校举行朝会或逢到日本什么纪元节、明治节、天皇诞辰纪念日的时候,全部学生都被命令向太阳旗致敬,唱日本的国歌,向天皇所在的地方———东方遥拜,并听“日满不可分”“日满一心一德”“民族协和”以及“忠君”“服从”等反动训戒。……在伪满洲国的修身教科书上,日寇尽力赞美与宣扬中国封建时代那一套吃人的旧礼教,如什么“尊孔”“忠君”“以服从伦理为第一要件”……
材料二:日本扶桑社2000年出版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谬称:“满洲国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以建立现代法治为目标的国家。……满洲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日本的战争目的在于将亚洲从欧美统治下解放出来,并且建设大东亚共荣圈。”
材料三:日本从近代起就觊觎中国钓鱼岛,但在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从未对中国拥有钓鱼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20 世纪60 年代,某国际组织宣布钓鱼岛附近可能蕴藏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使钓鱼岛除了战略价值外,又增加了重要的经济价值。从那时起,日本开始逐步实施其侵吞钓鱼岛的计划。如1996 年7 月4 日,日本人在东北小岛设立灯塔,随后,又在钓鱼岛竖起画有太阳旗的木牌。近期非法活动频繁。
材料四:1970 年12 月,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跪下,向二战中被纳粹屠杀的600 万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负疚和赎罪。德国政府向全世界发表赎罪书,成立了“赎罪委员会”给予赔偿。而且本政府对战争的反省极不彻底。近几届首相陆续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最近审定美化侵略战争内容的历史教科书为“合格”。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曾告诫说:“如果再坚持用错误的观点对青少年施教的话,日本只能沦为世界的孤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推行的侵略政策。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谬论进行批判。
(3)请结合材料三及有关知识,说明日本长期以来不断觊觎我国领土、领海的主要原因。
(4)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德、日两国对战争反省不同的原因。

下图是齐齐哈尔“8·4”中毒事件的照片

齐齐哈尔“8·4”事件,引出了罪恶之源———日本关东军“516”部队。
据《齐齐哈尔军事史》记载,在1931年以后,齐齐哈尔市的东郊八里岗,曾经驻扎着一支与“731”部队肩负同样任务的防化部队,这就是侵华日军关东军陆军化学研究所,代号“516”。这支部队当年极其隐蔽,打着科学研究的旗号,从事化学武器研究、试验和制造,用中国老百姓活身体做试验,犯下的罪行遗留到今天。由于“516”部队藏匿较深,目前记载它的史料甚少。当年,这支部队共有250多人,下设5个课,主要从事化学武器研究、开发、教育训练和化学战的试验。1945年8月15 日,日本投降后,这支部队的许多机密资料被带回日本,而大部分装备和毒剂弹遗留在中国。(据新华社)
请回答:
(1)上述图片和材料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认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采取三种组织形式:第一种是党内联盟,像大革命时期那样,国民党改组为民族革命联盟,其他党派加入进去;第二种是党外联盟,两党组织共同委员会,拥护蒋介石为最高领袖;第三种便是无共同纲领,亦无固定形式,遇事临时互派代表协商。
材料二:1939年12月6日,蒋介石在桂林约见周恩来,正式提出把共产党吸收到国民党内的主张。蒋说:共产党跨党,大家不赞成,共产党既信三民主义,最好与国民党合并成一个组织。力量可以加倍发展。如果同意,在西安召开华北西北将领会议后,就约毛泽东面谈。如果共产党全部加入做不到,可否以一部分党员加入国民党,而不跨党?周恩来立即回答:“共产党信仰三民主义,不仅因为抗战的出路,且为达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国民党则不必如此想,故国共终究是两党。”
材料三:1938年12月12日,蒋介石在重庆约见参政会的中共代表周恩来、博古、董必武等。蒋介石说:“共产党员退出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或取消共产党名义,整个加入国民党。我都欢迎;或者共产党仍然保存自己的党,我也赞成;但是跨党的办法绝对办不到。”会谈争论了五六个小时,没有结果。
材料四:1939年1月20日,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前夕,蒋介石约见周恩来,再次提出所谓统一两党问题。周恩来明确表示“不可能”。但蒋介石仍要周恩来请示中共中央,希望能在其给全会的回电中,有让步的表现。1月25日,《中共中央为国共关系问题致蒋介石电》:“两党为反对共同敌人与实现共同纲领,而进行抗战建国之合作一事,所谓两党合并则纯为另一
事。前者为现代中国之必然,后者则为根本原则所不容。”
———以上材料均引自《国共关系七十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指哪次统一战线?这次统一战线采取了“三种组织形式”中的哪一种?
(2)材料二、三、四中,蒋介石同周恩来等争论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3)蒋介石为什么坚持两党“合并”而不同意中共“跨党”?从当时抗日战争形势说明蒋持这种态度的原因。
(4)中共为什么要与国民党合作而不同意两党“合并”?
(5)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对国共两党关系问题做出什么样的决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