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为了不让这棵大树“树墩”继续“萌发”,有识之士掀起了 ( )
A.维新变法 | B.辛亥革命 |
C.五四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依次是“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回归理想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赫鲁晓夫改革 | D.斯大林模式 |
20世纪60年代,英国制定了《旅游发展法》,规定对开办旅馆者给予20%的补助。以下有关这一做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就业渠道②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③有力地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④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具体表现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才女张爱玲曾发出如此感叹:“我们不大能够想像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大清朝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的服装体现出专制统治的特征 |
B.清朝女人的服饰极具民族传统特色 |
C.“迂缓”的主要原因在于外国侵略 |
D.清朝仍存在着严格的男尊女卑观念 |
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及发表的文章。它们反映出()
报刊 |
文章 |
《农村工作通讯》 |
《分田单干必须纠正》 |
《湖南日报》 |
《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
《湖北日报》 |
《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绝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 |
《大众日报》 |
《不容开历史倒车》 |
A.媒体宣传对改革具有双重作用
B.改革必须坚持阶级斗争
C.媒体对改革缺乏责任意识
D.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对表中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1912—1945年中国工业生产指数(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1912—1920年 |
13.4% |
1921—1926年 |
-4.5% |
1927—1936年 |
8.7% |
1937—1945年 |
-2.45% |
A.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巨变 B.抗战期间民族企业遭沉重打击
C.十年内战期间民族工业仍有所发展 D. 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