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如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洛川会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1945年)
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日蒋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全民族的抗战中,国共两党各形成了怎样的战场?两个战场是怎样的关系?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抗日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其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1)根据材料一,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你如何看待民生问题?(8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谈新政
材料二  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布哈林谈新经济政策
材料三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世界历史》杂志
(1)材料一中“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什么?新政实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格外安土重迁。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治水、对外征战等公共事务的需要,导致氏族首领的权力、地位不断加强,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血缘组织与国家形态熔铸一体的格局。在文化渊源方面更多地呈现出群体和集权的倾向。
材料二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瀚无际和飘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
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关系和联系又靠大海来沟通。我们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政治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黑格尔眼中海洋民族的性格特点,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性格特点对古代希腊政治文明所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
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材料三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者提出培植 “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照抄原文不给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思想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子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日:“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
材料二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百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长上,可以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材料三 (董仲舒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四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根据材料二,说明孟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2)根据材料三,说明董仲舒对待孔子学说(儒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的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6分)并指出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背景。(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