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
| B.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
| C.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
|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这首诗体现了什么精神
①不畏强暴的精神②团结一心的精神③敢于造反的精神④抵御外辱的精神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
|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
英国通过《虎门条约》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意味着
| A.英国取得了在中国东南沿海通商口岸进行贸易的特权 |
| B.其他列强从中国掠取的各项特权,英国可以援例享有 |
| C.英国取得了独占中国内地市场的贸易特权 |
| D.英国取得了与中国共同商定中国关税税率的特权 |
下图中的“童谣”,应出现于
| A.大革命时期 |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 C.抗日战争时期 |
| D.解放战争时期 |
下列对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必然性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②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人民痛苦不堪③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④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