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以一种历史自觉,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已有耻”的道德底线和一系列基本原则。这里,顾炎武所遵循的“道德底线”或“原则”是指( )
| A.忠君爱民,保国有责 |
| B.“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 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 |
| D.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 |
英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的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一场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支持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他的看法
| A.带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 | B.揭示了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
| C.是冷战思维的体现 | D.反映了抗日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 |
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封面题字为“农友们!快快组织起来啊!”从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辛亥革命爆发 |
| B.开展国民大革命运动 |
| C.国民党围剿苏区红军 |
| D.解放战争爆发 |
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 A.1918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 |
| B.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 |
| C.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
| D.1940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
据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 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无作用 |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旧有统治秩序 |
|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支持 | 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 |
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易姓者固不足为Revolution(革命),而Revolution又不必易姓。”这反映他的政治意图是反对
| A.社会变革 | B.推翻清朝 | C.变革封建制度 | D.发展资本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