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智商与基因
①人类进化到现在的特征和相貌其实不仅仅是因为自身所拥有一些特殊的基因,同时也取决于人类丢失或自我删除了一些可能无用或制约自身发展的基因,而这些基因与大脑的容量和智商都有关系。
②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但是两者的形状却有较大不同。其中,人类产生意识和决定行为的大脑与黑猩猩的大脑有显著的差异。人的大脑重量约为1300~1500克,而黑猩猩的大脑重量只有约500克,人脑容量大约是黑猩猩大脑容量的3倍。
③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吉尔·贝吉拉诺等人进行的一项研究比较了人和黑猩猩及其他哺乳动物的遗传密码,发现了人与灵长类动物在大脑以及其他方面形状差异的奥秘。
④研究人员在黑猩猩和其他哺乳动物中发现了510个基因片段,但是这些基因在人类中却不存在。而新发现的这些基因基本上都是调控基因,它们的功能是开启或闭合邻近的大量基因。然后,研究人员对这些人类缺失的基因进行分析,确定了它们是群集在一些特殊的基因周围。这些缺失的基因有什么功能呢?首先,研究人员确定了这些在人类身上缺失的基因可参与类固醇激素的信号调节;其次,还有一些缺失的基因可参与大脑的发育。
⑤在这510个黑猩猩拥有但人类缺失的基因中,研究人员发现有一个基因是控制大脑发育的,就像一个闸门或开关,它如果存在,则位于一个抑癌基因GADD45G的旁边。但是,正是由于人类的这种基因缺失,才使得大脑的发育可以不受太多控制,所以大脑发育得更大,大脑的容量也增多,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神经元,使人类的智能和意识有了飞跃的发展。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 第⑤段中加点的“太多”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14分)
课堂游戏
①我们的体育老师,总会在下雨天的时候想办法上一些好玩的室内课。这一次,玩的是猜声音的游戏。每六个学生一组,面朝黑板站着,下面的同学用各种奇怪的声音喊那六个同学的名字。被叫到名字的同学,猜这声音的出处。如果猜对了,他就可以回到座位上去;如果猜不中,或没有人叫他的名字,那他就必须要在这黑板前一直站下去。
②一组又一组的同学站到了前面。一开始我非常兴奋,教室里非常热闹,欢声不断。我在我最好的同学上去的时候喊了他的名字,用我能够发出的最怪的声音。她听出了我的声音,回头指出了我,带着笑意回到座位。
③渐渐地我在这个游戏中嗅出了残酷的竞争味道。这是一种对于人缘的考验。每组的六个人中,总有那么一两个人,会被很多人怪里怪气地呼唤。这些人缘好的同学走下讲台时享受朋友们的欢迎。可剩下来的一两个人,迎接他们的是安静。大家甚至是怀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看着,看他们孤独地被晾在那里。
④我由一开始的希望参与这个游戏,渐渐变成了害怕参与这个游戏。然而,我的学号还是被体育老师点到了。我走上讲台,面朝黑板,和其他五个同学站在一起。
⑤有人在喊我右边的同学的名字。她回头笑嘻嘻地看看,指出一个人,下去了。很快,左边的同学也下去了。我竖起耳朵努力聆听身后的名字,没有人喊我。我想至少我的同桌会喊我,但她没有。在我上去之前,她喊过几个人的名字,可轮到我的时候,她沉默了。我听到我自己的心跳,听到同学们兴奋的吵嚷声,可是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我听到我最好的朋友的声音,她在叫另一个名字。六个人中,又下去了一个。我心里祈祷,只要不是最后一个,只要不是最后一个!
⑥我开始反思我的一切。我在想,我是不是一个特别骄傲、目空一切、自我中心的人;我在想,他们为什么不喜欢我,是不是因为我敏感、易怒,难以捉摸;我在想,我一定是在我不知的场合伤害了很多人;我在想,我平日看到的笑脸和善意,是不是都是假的;那些平常见到的笑脸里面,压抑着多少欲说还休的厌恶、愤恨、嫉妒和不屑。
⑦现在,黑板前只剩下两个人。一个是以孤僻和小气著称的女生,一个是平时不可一世的我。身后一片寂静。
⑧忽然,我听到了我的名字。声音很小,但是很熟悉。没有做任何掩饰和变调,充满了拯救的意味。我满腔的怨恨瞬间化为乌有,变成喜悦,变成难以言喻的轻松。我回过头,朝我最好的朋友望去。她白皙的脸庞,在我的眼里如同深蓝色海面上的温暖月光,美丽而动人。
⑨我刚在位子上坐定,就用我能发出的最大的声音,叫了那个仍在黑板前呆呆地站着的女生的名字。她回过头,给了我一个如花的笑容,指着我,清晰地叫出了我的名字。
⑩此时,下课铃响了。根据“我”在这场课堂游戏中的内心情感变化,在横线上填写词语。
——害怕——喜悦(轻松)请赏析文中第⑧段画线句子“她白皙的脸庞,在我的眼里如同深蓝色海面上的温暖月光,美丽而动人。”
文中“我”叫同学的名字写得简略,而把等待同学叫自己名字时内心的反思写得很详细,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课堂游戏是对于人缘的考验。最后只剩两人:一个是以孤僻和小气著称的女生,一个是平时不可一世的我。如果你站在黑板前,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结果,请结合文章联系实际谈谈在平时与同学相处时,如何做一个人缘好,受欢迎的人?(不超过80字)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11分)
单纯是一种境界
①单纯不是幼稚,更不是无知,单纯是一种心境,是诚恳务实的人,为了专心致力于所热爱的事业而竭力追求的一种简单心境,是人生摆脱喧嚣,洗尽铅华之后的另一种境界。
②佛语有言:“心系一处,杂念俱无,方可大进。”指的就是要心境单纯而只有一种信念,没有其他事物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要完成的事情当中,精神集中而心境宁和,才可以取得较大的进步,才可以有所突破,有所造诣。
③西汉董仲舒研究儒学“三年不窥园”,为的是精力的高度集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的是心无牵绊;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当中,在他的世界里只有水稻……试想,如果让董仲舒走出书房治理朝政,让大禹抽出时间照料家事,让袁隆平走出试验田接触社会里种种复杂的人际交往……那么这些成功者会取得这些成就吗?
④学者的心境应该是单纯的,“书生”所读是书,所想是书,所念是书,所爱仍是书。熊十力先生说:“学者之败,慕虚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恋虚荣而不甘枯淡也。”他所提倡的“务潜修”“甘枯淡”也意指学者要心无旁骛,心系一念。
⑤心境极单纯的人往往在常人熟悉或练达的地方显得愚钝甚至一无所知。庄周宁愿“曳尾于涂中”也不求名达;陶朱公宁愿举家迁徙,也不愿做卿相;数学大师陈景润虽极具数学天赋,却有着极差的生活自理能力;释迦牟尼虽出身王室却离家出走,云游四方……是他们不喜欢荣耀繁华,不喜欢热闹的人际交往吗?他们只是明白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去追求。因此,虽然他们会在某些方面显得愚钝不谙人事,但他们在自己致力经营的地方却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正是他们心境单纯的目的,这也是他们智慧过人之处。
⑥单纯是一种境界,心境单纯的人在自己钟爱的土地上无声播种,默默耕耘,他们漠视名利,无心与他人计较、争夺,如寒冬里无意争春的红梅,独自开放,傲雪凌霜,把生命释放在强烈热爱、执着追求的事情当中,刚毅而令人敬佩。
⑦单纯的人不争名不求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空云卷云舒”。但是在他们所致力的事情上,却有着强烈的热爱和执着的精神,这是他们的可爱之处,也是他们成功的原因。(摘自《时文选粹》,有删改)心境单纯的人有哪些表现?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单纯的境界”?
请仿照第③段画线句子补充一个事例论据。
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道理?
阅读。
一个走运的人(秦文君)
①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②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③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④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⑤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
⑥“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⑦“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⑧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⑨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⑩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11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12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13“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14“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15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16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17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得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18“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19“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20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21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22“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23“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24“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25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26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23期,有改动)小说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其中两件事。
第一件事:“我”被女店主编织的精巧笔袋所吸引,买下了笔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第四件事:“我”送照片给女店主,并怂恿她去登黄山。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划线词语和画线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
②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香樟树下”也可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你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
阅读《跟自己比》完成题
①我们动不动就跟别人比,而且无所不比,比成绩、比结果、比地位、比职称、比权势、比财富等等,不一而足。结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强于别人,一种是自己弱于别人。前者往往使我们变得愉悦、得意,甚至骄傲起来;后者往往使我们变得不快、郁闷,甚至燃起嫉恨之火。也就是 说,不管哪种结果,都会让我们变得不平静。最可怕的是,在跟人比较中,我们丢失了自己。
②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总喜欢跟人比较,这种境界就很难达到。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在我看来,如果非要比较的话,那就跟自己比吧。
③桓公(桓温)年轻时与殷侯齐名,所以常常怀有竞争之心。有一次,桓公问殷侯:“你与我相比,如何?”殷侯回答说:“我和自己打交道已经很久了,宁愿做我。”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元代学者黄元瑜用殷侯的答语来命名他的亭子,叫做“我我亭"。看来,古人早已懂得把目光由外在事物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我。换言之,从自己身上找“答案”不愧为明智的做法。因此,跟自己比,总算找对“对手”了。
④女作家乔叶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既然这样,那么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行为等就会有差别。去年的你跟今年的你、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刚才的你跟现在的你……如果在它们之间用减法,结果往往不会是零,要么是负数,要么是正数。也就是说,你可能进步了或倒退了,更加成熟了或更加幼稚了,懂得宽容了或更加狭隘了,宠辱不惊了或更加浮躁了……
⑤因此,在成长中,我们不能总是前进,有必要时常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以前和现在,也就是让“旧我”和“新我”比一比。如果“新我”名副其实地进步了,升级了,那么就要沿着脚下的路,一如既往地向前,朝更高的制高点迈进;如果不是这样,就要总结、反省,寻找、分析“退步”的原因,目的是把今后的路走好,让自己取得进步和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说,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⑥蒋勋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问一位学植物学的朋友:“如果含笑的香味和百合的一样,会怎样?”那位朋友告诉他:“那它就会被淘汰。因为它东施效颦,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看来,要想有声有色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盲目地跟人比较,胡乱地模仿他人。跟自己比,守住自我,才是正道。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引发议论的?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后,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阅读④⑤两节,说说为什么“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阅读下面这则网上的“热帖”,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的跟帖。
【热帖】
楼主: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回回年级第一。这个孩子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
【跟帖】
1楼:每个妈妈心里都住了个“别人家的孩子”。
2楼:家长们总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但是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
3楼:有一次,我妈说楼上的人家在看书,我说楼上的说了她在看电视。我妈说,人家就是怕你超过她所以骗你。
你的跟帖: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寒 色龙应台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不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也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缎般的栀子花香,就幽幽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用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厨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的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加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人,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在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的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两句诗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文中三次写到“栀子花香”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4分)
作者眼中的“家”既简单又复杂,作者对人生的幼年、中年和老年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家”有什么感悟?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作者把“家”写得既简单又复杂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