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财富的态度——从“不敢富”到“求富”;对待人的态度——从见“人”就批到“以人为本”;对待自然的态度——从“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的和谐。30多年的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会,也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这意味着
①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②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存在的性质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③④ |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这说明 ( )
①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②现象可以离开本质,但本质不能离开现象 ③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④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
| A.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这句俗语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 )
| A.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 | B.任何现象都能反映本质 |
| C.透过现象能认识本质 | D.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 |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 ( )
| A.由实践到感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
| B.由实践到感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到真理 | |
| C.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 | D.由认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认识 |
“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而心慢者,有外廉而内无至诚者。”这句话表明 ( )
| A.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不一致的,无关的 |
| B.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 |
| C.现象与本质总是相反的,不要被现象所蒙蔽 |
| D.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 )
|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
|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
|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
|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客观存在决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