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霞飞澜沧江
原因
换上金色的晚装,它衣袂飘飞地走过河岸,走过树梢,留下一行行斟满灿烂笑容的足迹。
我说的是夕阳。在满是落照的江波里,它的投影真像陈列在锦缎上的、被谁捧出的一串鲜花项链。那时,我正在一艘客轮的甲板上,倚着栏杆四处瞭望,尽情观赏着落日熔金、霞映江天的景象。
事实上,在8个多小时的航行中,这条江向我们奉献出的景色,都让我贪得无厌地品读着、体味着。我为它的神秘、狂野、多姿多彩而陶醉。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澜沧江!
傣族人叫它“南兰章”,意为“百万大象繁衍的河流”。出国后它叫湄公河,而“湄公”两字,据说在泰国语里意为“母亲”。不同的称谓,有着相同的寓意,那就是:它是一条繁衍和延续着生命的河。
它从青海唐古拉山启程,经西藏进入云南境内,走过雪山峡谷,走过无数的峭崖陡坡,向南流经迪庆、丽江、大理、保山、临沧、思茅,到达西双版纳。然后出国到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中国海,全长4880公里,是世界第六大河流。由于它是一条连接着6个国家的河流,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
我们在景洪港登船。绿,热带雨林多层次的、浓得化不开的绿,横七竖八地涂满了两岸,河水一样朝无尽的前方汹涌奔腾,野性十足,发散着强烈的原始气息。
正值少水季节,水落而石出。数不胜数的礁石、鹅卵石构成河面奇异的风景。既然河水清碧如茶水,不妨把那坐在河心的圆形礁石想象成一把紫砂壶,周围的小礁石是茶盅;既然天空爽洁如素笺,不妨把那站在河边的柱形礁石想象成一支画笔,前面一溜鹅卵石是颜料碟……河道的左侧向我们呈现出一座袖珍的水上石林了。石头们或如手指,或如竹笋,或如剑戟,疏密有致地分布着。它们大多青黑发亮,仿佛被无数的刀锋磨过。这刀锋也许就是亚热带一年四季都亮晃晃的阳光了。
河道时宽时窄,河水时急时缓。险滩和暗礁层出不穷,激流和江浪也不断对客轮发出挑战。由于水手的富有经验,客轮沉稳地前进着。
依偎着两岸,大小不等的沙滩或左或右再三呈现,它们大都线条柔和、简约、流畅,如一幅幅质地细腻的丝绸。沙滩上偶尔可以看到独木小舟的遗骸,或者一缕渔家野炊的袅袅蓝烟。最难忘的是出现于江心的一个玲珑绿岛。哗哗江水,被它梳成两绺,披散开去,仿佛小岛别致的发型。也许是被客轮的马达声所惊扰,仿佛绿波荡漾的小岛溅起一片飞沫,几只白色的水鸟扑棱棱飞起。它们有的飞向老挝一侧,有的落脚缅甸一方,浑然不顾及自己的国籍。
同行的乔先生说,澜沧江—湄公河是两岸人民生命中的一条动脉,我们特别珍爱它。因此在开通和整治航道中,环保问题被摆在了首位。对需要进行整治的20多个险滩,都进行了国内最高水平的透彻研究,搞定向爆破、钻孔爆破、小当量爆破。国外有媒体说,整治炸毁了江中小岛,加快了水流速度,影响了鱼类生存。实际上,整治不但使河道保证具有1.5米以上的水深,使船只的装载力提高到300吨,还改善了流速,保持了空气的畅通和新鲜,保留了良好的生态和美的景观。澜沧江—湄公河已成为一条连接沿岸国家的生态走廊、经济走廊、旅游走廊和文化走廊。
我们的客轮停靠于泰国清盛港。为表示欢迎,泰国友人向我们每人赠戴一个鲜花项链。我看清了项链上的花朵为钟形,火红色,鲜亮明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经打听,知道花的名字是:“感恩花”。
真应该感恩澜沧江—湄公河所带给我们的一切。那花的名字,真好!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文章开头两段写“夕阳”有什么作用?
本文主要描写了澜沧江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试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技巧。
文章以“那花的名字,真好!”来结尾,试探究其深刻意义。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走失在纳西文字中
与丽江古城的邂逅是在薄暮时分,沐浴着夕阳的余晖走进古城,古老的墙深沉低语,仿佛处处藏着精灵,轻轻触碰,便会有故事抖落。
从城门走进四方街,那些通往小街的路口,仿佛一下让人迷失,不知该从哪条路起步。好在担心是多余的,随便选一个路口进入,都不会迷失方向。因为丽江的水是有灵性的,她完全充当了导游角色,水的方向就是人想要去的方向。
老街顺地形而建,斑驳且略有些倾斜;小桥下流水依依,和着脚步的节拍轻吟浅唱。与这宁静截然不同的是那些沿街的小商品铺子,堆满了各种充满纳西风情的商品。那些散发着浓郁民族气息的纳西头巾、驼铃木刻和叮当作响的银饰,最得游客们的喜爱。于是,被这热闹吸引了的,便沿街一间间地欣赏把玩下去;而依旧喜欢那平静风景的,也便怡然自得地渐行渐远,或摄影,或写生,享受一份原始的洒脱。
而我则是在一幅幅纳西手艺人的字画中渐渐迷失了方向,模糊了时空概念。浏览小街图文并茂的纳西版画、烫画、木刻画的同时,我被一家名叫“纳艺人”的刻印店所吸引。这个略显拥挤的店铺里,摆满了款式各异、大小不一的石头,应游人所需把名字、经典妙词或感悟小语刻在石头上,让石头随你到天涯海角。我把自己的名字写给了纳西艺人,并让他写出纳西文字后予以图解。他写的“富”字是一口精致的小锅,锅内有米粒,还冒着热气,意寓不愁吃喝,表示富裕;而“遐”字则是一个意象的脑袋在思考,青烟缭绕表示思索后而又浮想联翩。刻印仅用了一会儿,我却在小店驻足了一小时之久。
而后,我又让艺人刻下了另一方“珍爱一生”的石印,“爱”的写法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牵着手,中间是一颗针,“P”的样子,表示读音,这是我见到过的最美的象形文字。我把这些精美的石刻小心包好,揣在怀里,仿佛拥有了一个永久的秘密。
望着如此丰富而生动的纳西文字,品味着素朴的东巴文化,我陷入了沉思,不经意间远离了人群。就暂且把自己弄丢一回吧,一个人在陌生的古城中丢失了也不必在意,太阳升起的时候,自然知道自己来自何方。赏心悦目中,我的眼里尽是千姿百态、袅娜起舞的纳西象形文字。它们或倚或靠,或独自成体,无不将大自然的草木花石、高山湖泊、日月星辰、浮云流水融入纳西的东巴文化中。想像自己若生在纳西家族,挥写着另一种与工整汉字完全不同的文字,或许,也便会对生命,有另一种理解。纳西文字的每一个字,都可以随想像派生出许多更形象的“字态”,甚至扯一片绿叶就可以表达爱情,剪一缕清风就可以风花雪月,掬一捧溪水就可以洗荡灵魂……哦,走失其实是沉醉的代名词。
在纳西文字的无限徜徉和贪婪对眸中,我似乎幻化为带翅羽的文字,穿越时空,飞到想象中的远古,然后,又重新从那苍茫的古代飞回,一点点找寻历史的痕迹。在这样的飞翔里,那原本看不懂的纳西文字,仿佛也有了别样的内涵——那粗犷的笔画,像是纳西人豪放的性格;那柔美的文字形态,像是纳西人丰满而细腻的情感;那字里行间中满溢的飞翔意象,像是纳西人的热情好客。
我的思绪收敛了翅膀,停落在眼前的这条处处弥散着淡淡的温馨气息的街上。在这里信步,恍若又回到了在都市喧嚣中一度已经疏远了的恬静的心灵家园。曾经有哲人说,人这一生,便是不停地出走,却又不停地渴望回归,渴望回到最初那安宁的心灵的家。于是,便有无数人在纳西走失。他们从各种地方来,带着满身的尘土,却在这里的石板窄巷中,落下回归的泪。而我,也是他们中的一个。
走出古街时,许多店铺已放下了木板门,一轮朗月在头顶照着,两三点河灯在水面上浮着,只听得见石板路两旁潺潺溪水的声响。我们终将是过客,我们带走了对丽江和纳西文字的一夜深情,但我们也懂得了珍惜,无论行至何处,即使年华老去,也要唱吟过往。文章前三段描写的丽江古城有哪些特点?这三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释“他们从各种地方来,带着满身的尘土,却在这里的石板窄巷中,落下回归的泪”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文章第七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像桃花一样胜利
闵凡利
①当我发觉二OO八年的春日在某个早晨光临的时候,那时的桃花已经开了。桃花
开得热热闹闹生机勃勃,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以一种傲视众生的王者之姿,站在那块属于她或贫瘠或丰腴的土地上,随杨柳风的婀娜妩媚,摇摆出不尽的妖娆和绚丽。
②游在这郁郁葱葱桃花的海洋里,我有一种被什么击中的感觉。这感觉来得突然而
真切,使我的羞辱和自愧波涛一样地汹涌,在我心中来来回回地拍打。我无法去让自己坚强,以示自己是从不低头的硬汉,这个时候,我的自卑就似桃花那轰轰烈烈的芬芳,一览无余地淹没了我,我的呐喊和奋争在这粉红色海洋里,变成了一种颜色一缕花香。
③我知道,这个时候我想急切地融入桃花,和她一起抒写生命的开放,让生命的美
丽在这个时候达到极致的辉煌和壮观。我明白自己,从田野的庄稼地里钻出没来得及抖掉头上的高粱花子,没有擦掉脚上的泥巴,就赤足走进城市加入他们的歌唱。放在他们当中我的形象不伦不类如同羊群里混入的一只马驹。我发觉周围的人们在以一种异样的眼光审视我,拷问我,他们的目光里燃着火苗,灼着我那敏感而又脆弱的心灵。我无法去回答他们,我知道我的解释微不足道,在他们的目光里只能换回鄙视和嘲讽,他们的高傲就似大公鸡的尾巴那样张狂而热闹,我无法面对但又必须得接受,我明白这是我的疼和痛,这是我的苦和忧。
④于是,白天我在城市里似一头套子里的牛勤恳而执著,在我的田里本本分分地耕
作,我的耕作使我的痛苦在那个时候似春日雨后的野草那样撒欢般疯长。因为我是人而不是牛,我有我的理想和追求,我有我的尊严和人格。可我不停的劳作使我换得的只是一顿加上玉米面的草料。我不明白这个城市怎么了,对我为啥这样的吝啬,让我流成河的汗水只换回几粒小小的瘪豆,我不知道现在这个城市为何以一种病态的红润上演着健康,而所有的一切深沉而又明了,让我无法去追问,只有在日坠西山,我踩着夕阳余晖用蹒跚的脚步叩响我的田野,我才发觉,我是那样的势利和俗气。这个时候,我的土地展开她博大的怀抱拥着我,给我拭涂着斑马花纹一样的道道伤痕,让它结疤,让它长成硬硬的茧。那个时候,我躺在田野那母亲般的怀抱里,我才明白:在城市里劳作是我生命的一种开放,就似今日艳丽的桃花。
⑤面对桃花,我才明白,融入这种灿烂其实并不是多么的艰难,桃花的美丽在于她超脱了世俗,以一种大真大诚向尘世献上她的纯和美,就似裸露的婴儿一样在朗朗的太阳下在众目睽睽下展示自己那无边无际的光华,在这样的时候,我明白了,痛苦的永远是我们。
⑥我就想急切地和桃花站在一起,在桃花那如潮的绚丽中洗涤自己的躯体。我的身体满是尘埃,几千年来的欲望和忧伤盔甲一样穿戴在我那疲惫的心灵上,任怎样的捶打漂洗,洗去的只是表面可怜的一丝。那时我才在桃花跟前低下了头。我知道,在春天这样的季节里,胜利的永远是桃花。
(选自《散文》2008年第6期)文章第①段描写了什么景象?有着怎样的作用?(6分)
结合语境,请具体说明第④段中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苦”。(4分)
从全文来看,桃花给予了“我”怎样的启示?(6分)
本文题为“像桃花一样胜利”,有人建议改为“胜利的永远是桃花”,依据本文的内容,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恰当?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姑苏看水
张宏
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
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班驳的古书爹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
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问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问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可是,当你回过神来细细品味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又能看到不同的水。在古街的老屋,临窗而坐.当阳光从屋后的河面散漫地折射在房顶,你手把着一杯茶,嗅着杯里的清香,你就开始更深地体会这里的水。
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寡水的好处。
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昊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浪沧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水带来了富裕,也带来了灵气,带来了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名,芦黄获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和、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凄凄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人定胜天”的日子里,一湖碧波竞被抽干,“以粮为纲”,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
“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
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第一段中“惧怕”指什么?这样开头有怎样的作用?(4分)
文中第三段说“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请结合全文,说说姑苏水的“造化”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3分)
(2)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3分)作者认为姑苏的水具有怎样的灵性?文章结尾为什么说姑苏“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6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苦夏
冯骥才
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的节拍。在每一个节拍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换与更新。四季还赋予地球以诗,故而悟性极强的中国人,在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恰恰就是四季的本质。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为此,天地间一切生命全都依从着这一节拍,无论岁岁枯荣与生死的花草百虫,还是长命百岁的漫漫人生。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正是那长长的夏么?
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这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捕捉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的无比强大。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我劝慰和宽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复存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都发生了变化。
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唯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然而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一无所有。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你该怎么想?
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反而写作力加倍地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锻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
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今年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秋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夏天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因为,夏天的最后一刻,总是它酷热的极致。我明白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但谁能像它这样,用一种自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
于是,我充满了夏之崇拜!我要一连跨过眼前的辽阔的秋,悠长的冬和遥远的春,再一次邂逅你,我精神的无上境界——苦夏!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合原文,完成(1)(2)题。
(1)作者在第二段结尾处写道:“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都发生了变化。”请结合原文,指出“夏天的意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请解释第三段画线句“苦,原是生活中的蜜”在文中的含意。文章第五段写作者欣赏音乐《四季》中“夏”的乐章的感受,有什么用意?
在文章的结尾段,作者说自己“充满了夏之崇拜”。结合全文,分两点概述作者产生“夏之崇拜”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探赜索隐①太极图
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先民概括阴阳易理,探讨宇宙人生变化发展规律的图式。千百年来,它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对其寻根溯源,探赜索隐。
后世所绘太极图种类有很多,如天地自然河图、唐朝的太极先天图、北宋周敦颐的周氏太极图、明朝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明朝左辅制作的景岳太极图与左辅太极图,清朝胡煦所制的循环太极图等。但一般认为,真正的太极图应当是以阴阳鱼相互涵容交感的圆形图案为主,外套八卦或六十四卦的环形图案。今日所见太极图为纯粹的阴阳鱼图,并无外套的八卦,实为时代发展要求图形日趋简明的结果。
太极图起源何时?最早由何人之手绘制?学界对此各持己见,难有定论。常见的有四种说法。一说太极图起源于远古的伏羲根据河图和洛书图研创的简易图,这种说法在古代典籍中有广泛记载;二说太极图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轮纹、漩涡纹、鱼纹等;三说太极图起源于东汉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四说太极图为宋朝前后的大师如北宋周敦颐、五代宋初的陈抟、宋元之际的佛徒寿涯等人所绘。持四说者颇多,有大量的古文献可以作证。
实际上,太极图起源之争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周易与太极图何者为先。前两种说法认为在易之前太极图就产生了,后两种说法则认为在易之后才产生太极图。言先有易后有太极图,证据好找;若说先有太极图后有易,证据难找。故而,对太极图的起源,大多数人更容易认同后两种观点。但笔者以为前两种说法也不无道理。理由之一是,图形虽是对思想的反映,然记载思想的文字却产生于图形之后。先民的阴阳思想当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而最早记载先民阴阳思想的当是图形。换言之,阴阳图与阴阳思想的次序当为:自然界阴阳现象——早期阴阳对称图形——阴阳思想——阴阳鱼图形。考古发现也在证明这种推断的有效性:阴阳对称的图案在河姆渡遗址有出土,距今已七千年;新石器时代有大量的与阴阳鱼相近的图形。因此,这些图形当视为阴阳鱼图的早期雏形
太极图虽简单明了,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但经过历代的图解与诠释,它构成了一个涵义丰富深邃的庞大的“太极哲学”体系。这个哲学体系的关键词就是阴阳。阴阳既蕴含着形而上的宇宙之道与天人之际的大法则,也包括形而下的人生法则。其中“太极”和辩证法是太极哲学体系的核心。
太极图以简易的图形语言涵盖了中国“百经之首”——《易经》的大义要旨,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根深叶茂的太极哲学体系,彰显了中华先民领悟宇宙万物变化之道的非凡智慧,因而享有“中华第一图”之美誉。另外,是我们的祖先早在六至七千年前就已通过太极图阴阳这一辩证矛盾来概括宇宙万物的起源与变化,比26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起源至少早了两三千年,这充分说明太极图是中华哲学的起源,同时也是世界哲学的起源。
太极图不但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和人文性格,也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韩国、蒙古国的国旗上;在新加坡、安哥拉空军的机徽上;在韩国、德国奥运会、韩国亚运会会徽上;在美国研制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商标上;在美洲印第安人的绘画和服饰上……太极图光辉无处不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和哲学的光芒。太极图是人类瑰宝,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世界的共识。
①探赜索隐:探索深邃的道理或隐秘的情况。下列关于太极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种图式,它概括阴阳易理,探讨宇宙人生的变化发展规律。 |
B.太极图种类很多,真正的太极图应当是一阴阳鱼圆形图案组成的环形图案。 |
C.太极图经过历代的图解与诠释,已构成了一个涵义丰富深邃的庞大的“太极哲学”体系。 |
D.太极图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和人文性格具有深刻的影响。 |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阴阳对称图案,支持太极图产生在周易之前这一观点。 |
B.生活中常见的太极图是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 |
C.“太极哲学”不仅探讨了自然规律,还阐述了社会人生的哲理。 |
D.太极哲学是中华哲学的起源,也是古希腊哲学的起源。 |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极图从产生到现在,有一个从图形复杂到图形简单的清晰的发展趋势。 |
B.太极图起源何时何处难有定论,从侧面说明了产生太极思想的土壤十分广阔。 |
C.认为太极图为宋朝前后产生的大师所绘的观点,否定了太极图与易经之间的关系。 |
D.阴阳是太极哲学中最关键的概念,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也深受阴阳思想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