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不看他,只顾拔草。达子还是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了看,好像有些喘息。……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吸着了一支烟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最手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漂亮的草做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
"小格--!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艺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一夜刚好耕完"
"啊……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锨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告诉他: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一一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来说可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
小格不作声了。
达子问:"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我想了想,真是的,这一年我到处去,就是没见到蓑衣……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答:

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
答: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1)请依据画线1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答:

(2)画线2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

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用通用方法治疗所有癌症的治疗方法已经时日不多:大量新研究指出,应该根据肿瘤的基因采取针对性化疗和其他疗法。
现在,结肠癌晚期患者在接受两种主要的治疗方法之前应该进行基因检测。这是上个月一项研究发现艾比特思(Erbitux)和维克替比(Vectibix)等昂贵的药物对40%的患者不起作用之后,肿瘤学家-的治疗方法发生的重大变化。
科学家们正努力试验对乳腺癌和肺癌进行适合特定基因的此类治疗。大量研究显示:当前的大多数药物最多只对约一半的患者有效,但通常需要进行反复的试验才能作出确切判断。这意味着很多人会无缘无故饱受副作用之苦,而且这些药物还贵得惊人。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建议对结肠癌患者KRAS基因进行费用300美元的检测。该机构估计,通过使患者不再服用价格高达每月1万美元却对他们无效的药物,这样每年能够节省惊人的6亿美元。
这对消费者来说有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急需这种个性化的药物,基因检测没有受到严格的规范。实验室经常刚有行得通的希望就推出新的检验方法,而不是等待最终的证据。迄今为止,很少有检测能够赢得像癌症治疗专家机构美国临床肿塘学会这样的大型医学团体的支持。这种检测不是为了确定人们是否携带使他们容易患病的所谓癌症基因,而是为了寻找肿瘤基因的一个特征——一种基因和蛋白质活动的模式,这种模式预示着癌症发展的快慢、复发的可能性大小以及是否对治疗敏感。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马修·埃利斯博士是一种不同以往的乳腺癌基因疗法的发明者之一。他解释说,进行基因检测的最终目标是确定“对这些患者来说,适合的药方是什么”。一项不太精确的检测已经能够确定某些乳腺癌患者旧病复发的风险高低,帮助医生作出是否进行化疗的决定。但是采取哪种化疗方法呢?社克大学的凯利·马克姆博士.对即将接受术前化疗的近300名刚确诊的乳腺癌患者进行了乳腺组织活检。其中一些患者接受了两种标准鸡尾酒疗法之中的传毒一种;其他患者则接受适合她们的肿瘤类型的鸡尾酒疗法。现在确定根据基因决定治疗方法有助于肿瘤缩小还为时过早。
上周公开进行的试验性检测没有采取专n的基因识剐,而是检测了50名乳腺癌患者的基因以确定该妇女患上的是4种亚型中的哪一种。如果成功了——而且计划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这种乳腺生物分类检验法会改变乳腺癌的多称。。小组在《临床肿瘤学杂志》发表的报告中指出,在对保存的以往肿瘤样本进行研究之后,小组成员发现,一些女性可以安全地避开化疗,她们的亚型对术后激素疗砖响应较好。一种发展较快的肿瘤对大多数化疗敏感,但是对激素疗法不敏感。还有一组患者采用两种疗法都没有效果,这组患者迫切需要新的选择。
下一步是治疗肺癌。全国各地的医院正在招募1200名患者,研究他们是否携带引发
肿瘤的基因EGFR的额外副本。他们将接受特罗凯(Tarceva)或力岿素(AIimta)这两种主要疗法的其中一种,看看哪种疗法最适合哪种基因状况。
(选自2008年2月《参考消息》)
下列对“根据肿瘤基因采取针对性疗法”的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A.用通用方法治疗所有癌症的治疗方法将发生重大变化,用基因检测方法进行针对性
治疗将成为新的方式。
B.通过基因检测确定人们是否携带癌症的基因。并且确定这种基因的一个特征一种基因和蛋白质活动的模式。
C.从患者身上采集基因,寻找肿瘤基因的特定模式,从而确定对该患者使用最适当的
治疗方式。
D.检测乳腺癌患者的基因,确定该患者患上的是4种亚型中的哪一种,从而安全地避

开化疗。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前治疗乳腺癌和肺癌的大多数药物最多只对约一半的患者有效,且要经过反复的
试验才能作出确切的判断。
B.基因检测研究人员的最终目标是减轻癌症病人的经济负担.并且使他们免受药物的
副作用之苦。
C.尽管通过基因检测已经能够确定某些乳腺癌患者旧病复发的风险高低,但说基因检
测已规范成熟还为时过早。
D.手术后使用激素疗法还是化疗,或是其他新的选择,都取决于该乳腺癌患者肿瘤所属的种类。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顼是()

A.对乳腺癌、结肠癌等部分癌症的基因检测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突破,预示着对其他癌症的基因检测也有望问世。
B.肿瘤基因的一种模式预示着癌症发展白的快慢、复发可能性大小以及是否对治疗敏感,那么准确地寻找到它就能治愈癌症。
C.当前出现的刚有行得通的希望就推出新的检验方法而不待最终证据的作法,也是科研中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
D.根据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能够节省6亿美元的估计,可知全世界癌症患者服用价格昂贵、作用无效药物的花费会达到一个天文数字。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美好的声誉(美)比尔·盖瑟
一天下午,本吉和我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本吉环视着我那15英亩的土地,有溪流,有树林,还有如碧波起伏的青草地。“这地方真美。”他说,显出沉思和迷恋。
于是我就将这片土地的来历告诉了本吉。
我们的第一个孩子苏姗娜出生不久,格洛丽亚和我在我长大的那个镇上教书。我们很需要一块土地来建造房子。我注意到在小镇南面农民放牧牛群的那片土地,那是92岁的退休银行家尤尔先生的土地。他有许多土地,但一块也不卖。他总是说:“我已向农夫们许诺,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放牧牛群。”
尽管如此,格洛丽亚和我还是到银行拜访了他。他依旧在银行里消磨他退休的岁月。我们走过了一扇森严可畏的桃花芯木制的门,进入了一间光线暗淡的办公室,尤尔坐在一张办公桌的后面,看着《华尔街日报》。他几乎没有挪动一下,只从他那副眼镜上方看着我们。“不卖,”当我告诉他我们对这块土地感兴趣时,他自豪地说,“我已经将这块土地许诺给一个农民放牧了。”
“我知道,”我有点紧张不安地回答,“但我们在这里教书,也许你会卖给打算在这里定居的人。”他撅起嘴,瞪着眼看着我们,“你说你叫什么名字?”
“盖瑟。比尔·盖瑟。”
“嗯!和格罗弗·盖瑟有什么亲戚关系吗?”
“是的,先生,他是我的爷爷。”
尤尔先生放下报纸,摘下眼镜,然后他指着两把椅子,于是我们就坐下来。
“格罗弗·盖瑟是我农场里曾经有过的最好的工人。”他说,“他到得早,走得晚,他把所有要干的事都干了,用不着吩咐。”老人探身向前。“如果有拖拉机要修理,让它搁着,他觉得不好受。”尤尔先生眯缝着眼,眼神中流露出遥远隐约的记忆。“你说你要什么,盖瑟?”
我又将买地的意思对他说了一遍。
“让我想一想,你们过两天再来。”
一周后我又到办公室。尤尔先生说,他已经考虑过了。我屏住气息。“3800美元怎样?”他问。以每亩3800美元计,那我要付出约6万美元,这不明摆着拒绝吗?我喉咙里仿佛梗塞着什么。
尤尔先生说:“是15英亩一共3800美元。”我无限感激地接受了。
将近30年后,我和本吉漫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本吉,”我说,“这全部因为一个你从未见到过的人的美好的声誉。”
在爷爷的丧礼中,许多人对我说起爷爷一生的宝贵品质和声誉。这使我记起了一首诗:“我们要选择的,是美好的声誉,而不是财富;是爱的恩泽,而不是金银宝贝。”我希望本吉将来在这片温柔的土地上散步时,也将这个故事告诉他的儿子。(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尤尔先生破例把土地卖给了我的原因是;用中国的一句俗语概括就是。(2分)
作者在文中写到“这地方真美”、“美丽的土地”、“温柔的土地”,前后措辞有些细微变化,这是为什么?(4分)
“摇摆”是小说情节运行的方式之一,这篇小说在第三、第四两节极力渲染了银行家尤尔先生不肯卖土地,这对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表现有何作用。(4分)
这篇小说主人公是“我”的爷爷,小说却没有直接描写“我”爷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4分)
读完这篇小说,你从“爷爷”和银行家尤尔先生的为人处世上得到了哪些启示?(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我们每每在一些东西的边端上经过,因为匆忙使我们的头低下,往往已经走过了几次,还不知有些什么曾经在我们旁边存在。有一些人就永远处在忧愁的圈子里,因为在他即使不需要匆忙的时候,他的心也俨然是有所焦灼。这种人的惟一乐趣就是埋首于那贫乏的回忆里。
这样的人多少有点不幸。他的日子同精力都白白地消费在期待一个时刻,那个时刻对于他好像是一笔横财,那一天临到了,将要偿还他的一切。于是他弃掉那一刻以前所有的日子而处在焦虑粗率之中也许真的那一刻可以令他满足,可是不知道他袋子内所有的时候已经花尽了。我的心不免替他难过。
一条溪水从孕有它的湖泊往下注时,它就迸发着,喃喃地冲激着往平坦的地方流去。在中途,一根直立的芦苇可以使它发生一个旋涡,一块红沙石可以使它跳跃一下。它让时间像风磨一样地转,经过无数的曲折,不少别的细流汇集添加,最后才徐徐地带着白沫流入大海里,它的被人叹赏决不是因它最后流入了海。它自然得入海。诗人歌颂它的是它的闪光,它的旺盛;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它的力,它的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当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终点是它的完结。到达了终点,已经没有了它。它完结了。
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
如果说为了惧怕一个最后的时候,故免不了忧虑,从此这个说话人的忧虑将永无穷尽,那是我们自己愿意加上的桎梏。
一颗星,闪着蓝色光辉的星,似乎不会比平凡多上一点什么,但它的光到达我们的眼里需要好几千年还要多。我们此刻正在惊讶的那有魅力的耀人眼目的一点星光,也许它的本体早已寂冷,或者甚至于没有了。如果一颗星想知道它自己的影响,这个想法就是愚人也会说它是妄想。星是静静地闪射它的光,绝没有想到永久同后来,它的生命就是不理会,不理会将来,不理会自己的影响。它的光是那样亮,我们每个人在静夜里昂头时都发现过那蓝空里的一点,却为什么没有多少人于星体有所领悟呢?
那个“最后”在具体的形状上如同一个点,达到它的途程如同一条线,我们是说一点长还是一条线长呢?
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他自己的价值。
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超越以前一切的吗?告诉我,我不是怀疑者。
不是吗?最完善的意义就是一个时间的完善加上又一个时间的完善,生命的各个小节综合起来方表现得出生命,同各个音有规律地连贯起来才成为曲子,各个色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才成为一幅画一样。专门等待一个最后的好的时刻的人就好像是寻找一个曲子完善的收尾同一幅画最后有力的笔触,但却忽略了整个曲子或整幅画的人怎么会在最后一下表现出他的杰作来?
故此我要强辩陨星的存在不是短促的,我说它那摇曳的成一条银色光带消去的生命比任何都要久长,它的每一秒没有虚掷,它的整个时辰都在燃烧,它的最后就是没有烬余,它的生命发挥得最纯净。如果说它没有一点遗留,有什么比那一瞬美丽的银光的印象留在人心里还要深呢!
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
(选自《山寺暮》,1937年6月初版,有删改)
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
答:
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
答:
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相呼应?这种写法有
什么作用?
答: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本文是一篇哲理色彩较浓的散文,它探讨的是关于如何对待人生、对待时间的问题。
B.除了比喻,文中还使用了拟人、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C.作者认为,伟大的智者能保证他的“最后一点”是真美,又有意义,且超越以前一
切的。
D.匆忙走路的人古今中外都有。在焦灼中生活,实在是人类的痼疾,作者对此给予了

深刻尖锐的批判。
E.本文劝告人们人生虽如流星般短暂,但一定要怀着一颗欣赏人生的心,不要只重目标,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何为国学
方克立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在我看来,学术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有人提议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我不赞成这种意见。因为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国学中除了有小学、经学、文学、史学、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之外,还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军事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天文、地理、历法、算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农学、水利、工艺、建筑等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
下列关于“国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包括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和西学。
B.在本文作者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专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一种狭义的国学概念。
C.国学就是“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和、总称,内涵十分丰富复杂。
D.国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还包含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

下列关于作者不赞成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是一个传统学科体系,而不是一个学科,它与现代学科体系不同。
B.就学术内涵来说,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国学转型发展而来的,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
C.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其学科内容势必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D.国学经过不断地调整、完善,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国学,学术界历来就有争论,但作者认为,目前学者实际上已经取得一致的看法,达成共识。
B.近几年,在海外兴起一股中国热,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与广义的国学相同。
C.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
D.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根源和血脉,对此我们既要心存敬意,又要开拓创新,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悲壮的超越
卞毓方
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剧;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时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悲剧。郑成功,无疑是晚明的一位军事天才兼政治天才:取名“成功”,就径直道出了他经邦济国、扶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寄寓的同样是独木柱长天的煌煌抱负。倘若他与刘邦并世,当不失为登台拜将的韩信;倘若他替李唐定鼎,将不亚于凌烟阁上的秦琼;且看他的云水角襟:“只有天在上,而无山占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但他不幸生活在朱明王朝的薄暮,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
郑成功真是生不逢时。早在17年前,在他还是只有20岁的时候,朱明王朝就在李自成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随着吴三桂投降爱新觉罗氏,满人进关,入主中原,仓促的南明弘光政权,以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也都旋起旋灭;如今,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亦是幕燕鼎鱼,倾覆在及。而他,既然生为大明遗民,有幸为唐王朱聿键亲赐国姓,自是矢志廓清山河,不惜和清军血战到底的了。这是一段艰辛曲折、可歌可泣的历程。想当初,他焚去儒服,披上战袍,高擎反清复明大旗,统率有志之士,连袂云,挥汗雨,雄视江东,是何等壮怀激烈!比方说最近四年多来,他就以厦门、金门两岛为根据地,三次誓师北伐;其中,以第三次声势最为浩大,大兵一路进入长江,连克瓜洲、镇江,直捣金陵。“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教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至今想起,犹令人仰天长啸,血沸神飞。可惜呀,可惜!由于他被空前的大捷冲昏了头脑,误中了金陵城守军的缓兵计,末了,反落得损军折将,惨败而归。
天未厌乱,国步多艰,方今之时,伪满朝廷的气焰正炽,山河纷纷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为不利。如何才能扭转时局呢?谈判,——在这之前不是没尝试过,说到底,那只是敌人诱降的翻版,他又岂甘自毁节操;开仗,这是早晚免不了的,不过,将不再是他们主动北伐,而是清军大兵压境,四面围剿。以区区两岛目前的实力,要和胡运当空的清军抗衡,显然凶多吉少,只怕扬州、江阴的惨烈局面又是在眼前重演。史可法公的《复多尔衮书》固然写得辞采飞扬,“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也不失昂愤激烈,结果,不过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至多是增加几缕悲壮的尾音而已;恨血千年土中碧。老天啊,老天!以四海之广,八荒之大,难道就没有我义军更好的出路吗?
突然,海上狂风大作,洪波如山涌起,俄而,就像神话中仙人骑辟水兽从龙宫跃出,远近的海水唰地分开一条大路——该是冥冥中有神的力量启示,郑成功在刹那间完成了生命的突围:他决计战略转移,先行跨海东征,收复眼下荷兰人强占的台湾……
以后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了。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山不转水转,他以悲壮的战略转移超越了悲壮。这是大义之上的大义,战场之外的战场。它超越了单一民族的狭隘视野,是个体生命在错综复杂的国家、民族矛盾面前所爆发出的最强度的璀璨。伟业不一定在顺境。伟业不一定在全过程。尽管,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便不幸日落中天,遽然病逝。但他奇迹般地从绝境中把握住了未来。他是以大智大勇、大忠大义去撞击时代,从而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倚天仗剑的永久性造型。
下列对这篇传记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用饱含激情的笔调回顾了郑成功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命运,给读者以超越现实的苍凉感、真实感,对当今两岸关系有暗示作用。
B.第四段中的景色描写既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跨海东征”,收复台湾,又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人物当时的心情。
C.郑成功诗词的点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一段中的“只有天在上”诗,再现了郑成功被浓重的悲剧雾霭重重包围的现实。
D.作者在解读郑成功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观史、读史。“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固然不失昂愤激烈,但事实只能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

E.文章的语言典雅而不矫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作品更增添了审美情趣,由此激发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文章的第一、二段充分渲染了郑成功的“不幸”与“生不逢时”,这样的写法有何作用?


联系全文,根据下面的思路谈谈你对文题“悲壮的超越”的理解。
①具体含义:

②象征含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