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中国理学发展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江右理学都显得有几分落寂,鲜有开山宗师。然而,到了明末清初,在抚州的南丰县、赣州的宁都县、九江的星子县三地,竟然崛起了一个颇负盛名的江右学者方阵。三地学人各有所长,思想相互碰撞,精彩纷呈。其中,抚州谢文洊的“程山学派”在当时的江右理学影响颇深。
谢文洊曾对于古今中外的“天命”之说进行了重释,创新构筑了“畏天命”学说;并借助以“畏天命”的思想为根基,聚集众多理学学者,创立了“程山学派”。 由此,奠定了谢文洊江右理学一派宗师的地位。“程山学派”和同一时期声名鹊起的江右两个文化团体宁都的“易堂学派”和星子的“髻山学派”来往甚密,谢文洊推行的“畏天命”学说曾得到他们的热烈回应。
“畏天命”语出孔子《论语·季氏》,后代儒学诠释甚多。但谢文洊在程朱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却隐含了西方宗教文化的成分,从而使其对“畏天命”的重释成为一种思想创新。这其中的玄机,在于他曾受到同时代的天主教徒刘凝的影响。明清间以传教士为主要介质的中外文化互动大约持续了250年。以今天的眼光来衡量,这段历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拓宽了中西文化各自的视域,并在不同层面上展开了思想与知识的重构,泽及后世,影响深远。而刘凝就是这样的介质。在谢文洊所著的《日录三卷》中,能找到谢文洊与刘凝多次辩论西学的内容。《日录》记载了他们之间围绕“上帝属性”的争论。谢文洊认同刘凝借给他阅读的耶稣会士庞迪我所著《七克》一书观点,认同“上帝”(天命)的存在,认同道德践履离不开“他者”的监督。同时,却又坚决否定“上帝降生”等“启示真理”。
刘凝告诉谢文洊,在马厩降生的耶稣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变化,以言行为万世典范,为了救赎万民而主动献身,用以引导人性中天赋之善而敬仰上帝;倘若不明了耶稣亲临人世的教诲与救赎,则“其道无由”。谢文洊则认为,西方人以“上帝”为“肉身之人(耶稣)”,“名为尊上帝,其实是亵侮上帝”。他与当时多数中国儒士的态度一样,不相信降生在马槽、身份卑微的耶稣,居然会是天地万物之创造者和主宰者!所以,谢文洊驳回刘凝,这不是尊崇上帝,而是亵侮上帝。在他的理解中,上帝是有赏罚权能的“上天”。得罪“上天”,必有灾祸的后果。因此对“上天”才必须“敬畏”;相信这样的“上天”,“畏”“怕”的行为才能产生实效并促成精神的纯化和人格的提升。这也是他异于以往性理之学的创新点。
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认识交锋过程中,谢文洊所代表的东方儒家文化与刘凝的西方文化逐渐形成思想交融,并为程山之学注入了独特的内涵与表现方式,最终形成“程山之学”独特的文化内涵。 
(选自《江右理学的一程山水》,有删改。原文刊载于2014年11月28日出版的《江西日报》)
下列关于谢文洊的“畏天命”学说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谢文洊的“畏天命”学说与宁都县和星子县这两地的学人的思想观点相吻合,得到了“易堂学派”和“髻山学派”的热烈回应。
B.谢文洊的“畏天命”学说对古今中外的“天命”之说进行了重释,是一种创新的思想,具有鲜明而浓厚的辩证唯物主义色彩。
C.谢文洊的“畏天命”学说肯定了“他者”的监督在践履道德中起着重要作用,该学说为他开创“程山学派”奠定思想基础。
D.谢文洊的“畏天命”学说建立在西方宗教文化思想的基础上,体现出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在当时的江右理学中影响很大。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程山学派”的出现,推动了当时江右理学的发展,使得当时江右的其他学派由湮没无闻而迅速崛起,进而逐渐形成了一个颇负盛名的江右学者方阵。
B.“畏天命”一语出自《论语》一书,后世的理学学者对它做过许多解释;“程山学派”对“畏天命”思想的诠释与明末以前的理学家相比有不同之处。
C.“程山之学”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谢文洊在与刘凝的数度论辩中,在东、西方信仰的异同交锋过程中,找到了文化融合的节点。
D.谢文洊虽认同《七克》一书中的一些观点,认同“上帝”的存在;但是在“上帝属性”的问题上,与刘凝存有分歧,坚决反对“上帝降生”等“启示真理”。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教士对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介质作用;这一历史期间的中外文化互动,拓展了中西文化各自的视域,在不同层面上展开了思想与知识的重构。
B.谢文洊认为“上天”拥有赏罚权能和无私的牺牲精神,既是人们向善的至高无上榜样,也是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一旦得罪“上天”,必有灾祸的后果。
C.《日录三卷》记载了谢文洊与刘凝之间的争论,是研究“程山之学”重要的史料;同时,对于了解和研究明清时期有关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状况也有参考价值。
D.谢文洊创立“程山学派”,奠定了他江右理学一派宗师的地位。这有利于扭转江右理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衰弱不振的局势,在中国理学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下列句中的“究竟”与“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里“毕竟”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对于这件事,大家都想知道个究竟。
B.她究竟经验丰富,说的话很有道理。
C.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D.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选出对“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A.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
B.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C.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D.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简答。
(1)“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
(2)“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
(3)“惊醒”的含义是
文章最后说:“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小题。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地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王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气派”在文中的含义是()

A.指人的态度作风  B.指人的精神与面色
C.指人做事的魄力 D.指人的风度仪表

对画横线的话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她的话一举两得,既恭维了黛玉,又讨得贾母的欢心。
B.她的话一箭三雕,既讨得贾母的欢心,又不得罪在场的三位小姑,更主要的是恭维了黛玉。
C.她的话一箭三雕,表面上恭维了林黛玉,更主要的是讨得贾母的欢心,也不忘讨好在场的三位小姑。
D.她的话一举两得,表面上恭维林黛玉,实为讨贾母欢心。

文中写王熙凤“拭泪”后又“忙转悲为喜”,刻画出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多情善感 B.逢迎机变。
C.圆滑玲珑 D.见风使舵

这段文字运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是(答案不超过7个字)
答:

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完成文后的问题。
法新社华盛顿12月31日电美国人口普查局星期三宣布,2004年1月1日,美国总人口将达到2.92亿,比去年同期增长1%。
美国人口普查局说:“在1月初,美国每8秒钟将有一人出生,每13秒钟有一人死亡。同时,国际移民活动将使美国每25秒钟增加一人。其综合结果是,大约每12秒钟内美国的总人口将增加一人。”
这则消息的导语是_____________
给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字。)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菜花
孙犁
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膨胀起来,俗话叫做菜怀胎。慢慢地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放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
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静。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
令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一大旱萝卜,家乡叫做灯笼红。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了不少蜜蜂儿。
这也是一种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它的根茎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正当花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
今年春天风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发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蕾已经开放,耀眼的光明。我高兴极了。把菜根菜帮修了修,放在水盂里。
我的案头,又有一株菜花了。这是天赐之物。
家乡有句歌谣: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株,也不是一亩两亩,是一望无边的。春阳照拂,春风吹动,群蜂轰鸣,一片金黄。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
1946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父亲已经很见衰老。见我回来了,他当然很高兴,但也很少和我交谈。有一天,他从地里回来,忽然给我说了一句待对的联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他说完了,也没有叫我去对,只是笑了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战事期间,照顾一家大小,艰险备尝。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那天,是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我没有想到这些,对这副对联,如何对法,也没有兴趣,就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当时是应该趁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逝世了。临终,告诉我,把一处闲宅委给叔父家,好办理丧事。
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
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大作家小菜花,而且写得如此细腻。这种强烈的反差,一定具有深刻的含意。
(1)你认为作家赋予菜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2)这个象征意义,可从哪些文句中表现出来?(任选3个语句。)
第5段开头写气候的恶劣,这既是事实,又有另一层的含意和作用,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段忆及父亲,第9段又感叹道:“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只能引起惆怅。”这些情节和语言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菜花毫不起眼,本无多大欣赏价值;但在作者笔下,这种极单调的植物,仿佛有了灵性,得到人的喜爱。
B.文中写了白菜花、萝卜花和油菜花,作者借助这三种花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赞美具有平凡美的人生。
C.菜花的平凡,也象征了作者平凡的一生,也象征了对逝去岁月的无奈与伤感。
D.文中说:“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宏伟的文章”,是比喻欲作一番大事业。

E.“现在,我已衰暮……故园如梦。”可见作者颇有些苏轼“大江东去……人生如梦”的感慨。
F.文章的末段富含哲理。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语言运用

阅读理解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选段中“改建、扩建、装修”几个词语的顺序可否进行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理解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则新闻稿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关于港督府的叙述?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