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
——《广州日报》独家专访林清玄
清雅的文字、浅显的表达、古典的意境、佛禅的睿智,这便是林清玄散文带给读者最直观的印象。单只看《温一壶月光下酒》这样的文章标题,你就会产生丰富的遐想。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当代华语散文作家之一,林清玄把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融入散文艺术之中,近40年来著书百部、本本畅销,作品风靡了整个华人世界。由上海博库书城承办的上海徐汇青年讲坛将举办“台湾地区著名作家林清玄《欢喜心过生活》专题讲座暨新书《平常茶非常道》新书发布会”,林清玄接受了广州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3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林清玄出生于穷人之家,渴望成功,期望过上更好的生活。之后的拼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让林清玄大受鼓舞。 |
B.林清玄20多年前写的三篇文章入选小学课文,这让林清玄是感动,这也说明了付出总将有回报。 |
C.茶道和佛教对林清玄的影响很大,常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但并非简单堆砌,而是在感动之余写下的,带有较强的个人色彩。 |
D.林清玄喜欢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文字,但浅显不等于肤浅,而是从容、泰然,表现对传统的认可。 |
E.“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这一标题贯穿全文,是整个访谈的线索,把握这一线索,就能读懂林清玄。
(2).这篇访谈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3).从访谈的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在《平常茶非常道》这本禅茶文化散文中,林清玄说:“我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其中,“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已进入高速增长时代
OFweek电子工程网讯 上个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14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情况》报告(简称《运行报告》)、《2014年1-12月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简称《投资报告》)。两份报告显示,中国本土电子信息产业正在高速增长,而外资企业增速则大幅放缓,且外资企业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比重也开始明显下滑。
《运行报告》显示,2014年,内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38078亿元,同比增长20.7%,增速高出行业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内资企业销售产值占全国比重已达到36.6%,相比于2013年,内资企业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提升了3.3个百分点。
而外资企业销售额为40642亿元,比2013年仅增长1.4%,增速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8.9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外资企业增速均保持在6%以上。同时,外资企业的销售额占比降至39.2%,相比其2013年的42.7%减少了3.5个百分点。虽然外资企业依旧贡献着最大的销售产值,但外资企业的占比已经逐渐减少。
与此同时,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达到25182亿元,同比增长11.4%,销售产值占全国比重24.2%,比2013年提升了0.2个百分点。
中国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视,是内资企业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国家资金及社会资金对电子信息产业关注度正在大幅提升,《投资报告》显示:2014年的电子信息产业投资资金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到位资金73.4亿元,同比增长了42.7%,且增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9.4个百分点,这笔资金主要集中于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及电子设备领域。此外,国内贷款到位资金960亿元,同比增长8.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9百分点。
需要指出的是,在2013年,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占比极低,且投资额度在持续缩减,且相比于2012年下滑超过20%。
2013年以来,政府相继出台促进信息消费、宽带中国、信息安全等国家战略指导意见,带动了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回升。2014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到位总资金达到12573亿元,同比增长12%,且增速高于去年同期3.3个百分点。
主要的投资增长领域来自通信、集成电路。其中,通信设备行业投资回升明显,完成投资1085亿元,同比增长21%,成为全行业投资增速最快的领域。在集成电路领域,鼓励集成电路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使本领域投资持续加速,集成电路领域全年共完成投资644.5亿元,同比增长11.4%。
需要指出,通信、集成电路也是目前整个电子信息产业中利润率最高的两大产业。《运行报告》指出,2014年1-11月,全国通信系统设备和集成电路领域利润率7.9%、5.8%,分别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3.5.1.4个百分点。
目前来看,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利好仍然集中于这两大领域。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3年底向三大运营商颁布了TD-LTE的4G商用牌照,FDDLTE商用牌照也正在计划之中,三大运营商均把4G建设作为今后两年的投资重点,可以预计,通信系统设备依旧是最热门的领域。与此同时,规模超过1200亿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于2014年9月成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也已经进入高速增长时代。下列选项中关于两份报告所显示的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本土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快速增长,而外资企业增速则大幅走缓,且外资企业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比重也开始下滑。 |
B.《运行报告》显示,2014年,内资企业销售产值占全国比重达到36.6%,相比于2013年,内资企业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提升了3.3个百分点。 |
C.外资企业的销售额占比降至39.2%,相比其2013年的42.7%减少了3.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虽然外资企业依旧贡献着最大的销售产值,但占比已经逐渐减少。 |
D.《投资报告》显示:2014年的信息产业投资资金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到位资金73.4亿元,同比增长了42.7%,且增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9.4个百分点。 |
下列选项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只是因为中国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视,才导致内资企业高速增长。 |
B.2014年的电子信息产业投资资金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到位资金73.4亿元,这笔资金全部集中于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及电子设备领域。 |
C.2013年以来,政府出台促进信息消费、宽带中国、信息安全等战略指导意见,这导致了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回升。 |
D.主要的投资增长领域来自通信、集成电路。其中,只有通信设备行业投资回升明显,完成投资1085亿元,同比增长21%。 |
下列选项关于文章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信设备行业成为全行业投资增速最快的领域,起重要的带头作用。 |
B.2014年1-11月,全国通信系统设备和集成电路领域利润率7.9%、5.8%,分别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3.5.1.4个百分点,说明2014年投资通信、集成电路利润率高。 |
C.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3年底向三大运营商颁布了TD-LTE的4G商用牌照,FDDLTE商用牌照也在计划之中,三大运营商都会把4G建设作为今后两年的投资重点。 |
D.可以根据两份报告确信,接下来通信系统设备依旧是最热门的领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怪人”龚自珍
陈益
正当万马齐喑、异常烦闷的暴风雨来临前夕,晚年龚自珍自京城南下,居住在昆山羽琌山馆。好友魏源在扬州仓巷有一座絜园,每次经过扬州,便寓居于絜园秋实轩。龚自珍为絜园题写过一副对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总一代典,成一家言。”从中可以读出很多含义。有一次,龚自珍与客人在秋实轩高谈阔论,手舞足蹈间,竟然将靴子踢飞了。送客时到处寻找靴子,怎么也找不到。几天后,才发现靴子在帐子顶上。
魏源的孙子魏季子,写有《羽琌山民逸事》,记载了龚自珍许多奇闻逸事,“飞靴”就是其中一则。
龚自珍一直渴望能有经世济民、安邦定国的机会。他投身于科举,固然这是读书人的唯一途径,但更为了藉此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清道光三年,叔父龚守正任会试同考官,龚自珍照例回避,不能参加会试,母亲段训还专门写诗,以“会见天街汝遍看”(《珍儿不予会试,试以慰之》)来劝慰他。己丑年四月二十八日,龚自珍应廷试,第一个交卷出场,友人恭维他“君定大魁”。他却嗤鼻说道:“看伊家国运何如。”自己能否夺魁,却是关乎清王朝国运的事。可见龚自珍抱负之大、自视之高。
对于科举,龚自珍有自己的看法。有一次,他去拜访身为礼部尚书的叔父龚守正。叔侄尚未寒暄几句,就有人通报,有一位门生求见。来人新近点了翰林,正春风得意呢。龚自珍只好暂去耳房回避,外间的交谈倒是听得很清楚。尚书问门生最近忙些什么,门生回答,也没啥要紧的事,平日只是临摹字帖,在书法上用点工夫。尚书夸奖道:“朝考无论
大小,首要的是字体端庄,墨迹浓厚,点画工稳。若是书法一流,博得功名直如探囊取物!”门生正恭聆教诲,龚自珍却忍不住在隔壁哂笑道:“翰林学问,不过如此!”听到这话,那位门生很是窘迫,慌忙告辞。尚书勃然大怒,将龚自珍训斥了一番,叔侄间闹翻了脸。
龚自珍未入翰苑,抑郁不平,他干脆让女儿、媳妇、小妾、婢女都每天临池,专练馆阁体。若是有人说翰林如何了不起,他便嗤之以鼻:“如今的翰林还值得一提吗?我家的女流之辈,没有一人不可入翰林。不凭别的,单凭那手馆阁体的毛笔字,就绝对够格!”
从青少年时代起,龚自珍就随从父亲奔走南北,与硕学名士、潦倒文人、草野侠客、山林隐士、市井小民、勾栏歌妓都有往来。他挥金如土,待等囊中羞涩,又向友人告贷。在扬州,不但吃喝都在好友魏源的絜园,甚至连身上的衣服,脚上的靴子,也是魏源的。有一次,他从金陵回扬州,身上的白狐裘上半部挺新,下半截却都是泥污。原来,这两天雪雨交加,寒风彻骨,朋友送给他白狐裘御寒。他身材短小,又不知裁改,拖在泥水中竟浑然不觉。
魏季子还记述了这样一则故事,羽琌山民龚自珍“有异表,四顶中凹,额罄下而颏上卬,短矮精悍,两目炯炯,语言多滑稽,面常数日弗盥沐”。这位思想家、大诗人是不喜欢盥洗的,甚至一连几天都不洗脸。魏源让仆人端了脸盆恭伺,他竟大发雷霆,说我一向不喜欢盥洗,你让仆人这样做,不是轻侮我吗?魏源只好赔着笑脸道歉。
龚自珍爱读书。每天早晨,“仆人置槃香一,淡巴姑一,巨罂旁置一烟筒而计甚巨,山民日坐其间,无他事焉”。看书看得倦了,即沉沉睡去。虽穿衣戴帽,仍不管不顾。仆人如果要为他解脱,反而被他呵斥驱赶。这才真正是手不释卷。
龚自珍作文写诗时嬉笑怒骂,纵横恣肆,字里行间洋溢激情,在生活中也是“性不喜修饰,故衣残履,十年不更”,被称为龚呆子,更有人说他是狂士、怪物。然而他怪得有理而有节。众所周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龚自珍的名句。假如他始终拘拘谨谨,能在近代中国“大变忽开”之际,写出如此振聋发聩的诗句吗?
(选自2014年11月14日《北京青年报》,有删改)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怪人”龚自珍之“怪”的具体表现。
文中说,龚自珍为絜园题写的对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总一代典,成一家言”,可以读出很多含义。请说说你从中读出了哪些含义。
文章标题中的引号可否去掉?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牛虻就义①
(爱尔兰)伏尼契
星期三早晨,①太阳刚升起,他们就把他押到院子里来了。这时他的腿瘸得比往常格外显著,走起路来显然十分痛楚、艰难,身体很重地靠在军曹的臂膀上;但他脸上那种疲惫驯服的表情已经完全没有了。那些曾在空虚寂静之中将他压服了的幽灵似的恐怖,那些阴影世界的幻象和梦境,都已随着产生它们的黑夜一同消逝了。②太阳一旦放光,他的敌人一经当面鼓起他的战斗精神,他就什么都不怕了。
那奉命执行死刑的六名掮马枪的士兵,沿着布满常青藤的墙壁排了队。就是这百孔千疮正在坍塌的墙壁,那不幸的越狱的一晚,牛虻曾从那上面爬下来。六个士兵各人拿着一支枪,好容易熬住眼泪才排成了队。他们被派来枪毙牛虻,在他们是一种难以想象的恐怖。牛虻和他那种尖刻的对答的才能,那种无穷无尽的狂笑,那种光明磊落的、能够感染人的勇气,曾经像阳光一般直透到他们的麻木而悲惨的生活中去;这样的一个人竟不得不死去,而且是死在他们的手里,那在他们说来,简直就等于去扑灭天上皎洁的明星了。
在院子里那棵硕大的无花果树下,他的坟墓在那儿等着他。那是昨天夜里由一些很不愿意的人用手掘成的;泪水曾经落在铁铲上。当他经过那儿,他向下望了一望,对那黑沉沉的土坑以及周围正在枯萎的野草微笑着;闻着那新翻泥土的香味,他深深吸了一口气。
简短的准备工作迅速完成了,牛虻自动站在指定的位置,只是微微转过头来,向③初升的朝阳那一片红黄交融的美景望了一会。他再一次提出不要蒙住眼睛的要求,那一脸挑战的神色,直逼得上校只有勉强答应。双方都忘记了这会使得士兵们十分难受。
他面对着士兵站着,脸上在微笑,马枪在士兵的手里不住地抖动。
“我已经完全准备好了。”他说。
上校向前跨了一步,也激动得有点颤抖了。他从来还没有发过执行死刑的口令。
“预备——瞄准——放!”
牛虻稍稍摇晃了一下,随即恢复了平衡。一颗没有定准的子弹擦破了他的面颊,一滴滴血滴在他的白领结上。另外一枪打在他的膝盖上边。火药的烟雾消散之后,士兵望着他,看见他仍旧在微笑,用残缺的手抹去脸上的血。
“枪法坏透了呢,伙计们!”他说着;那响亮而清晰的声音,把那些可怜的士兵的目瞪口呆的窘态打断了。“再试一下看。”
士兵们发出一阵共同的呻吟。原先每个人都故意向旁边瞄准,暗中希望那致命的一弹不是从自己手里而是从旁人手里发出去的。现在呢,牛虻仍旧站在那儿,对他们微笑;他们只不过把行刑变成了屠宰,那可怕的一套又得从头做一遍。他们都吓得不知怎么办才好,把枪口垂下来,无可奈何地听着军官狠声的咒骂和斥责,用麻木的惶恐的眼光瞠视着那个已被他们枪杀但又还没有死的人。
统领向他们的脸上挥着拳头,发狂似的嚷着,叫他们立正,举枪,赶快把事情结束。他也已跟他们一样完全丧失“士气”了,再也不敢去看那个可怕的形象老是那么站着、站着,不肯倒下去。等到牛虻对他说话,那嘲弄的声音使他吓了一跳,而且簌簌发抖。
“今天早晨你派的这一队人真不行,上校!让我来试试看,看能不能使他们搞得像样些。来吧,伙计们!把你们的家伙举高一点,向左边移一移。啊呀,朋友,你手里拿的是马枪不是油锅呀!都对准了吗?那么来吧!预备——瞄准——”
“放!”上校向前一冲,抢先发出了最后一声口令。要是竟让犯人发口令去枪毙自己,那还像什么话呢!
又一阵紊乱而无组织的排枪,随即那队士兵乱做一堆,大家簌簌发抖,睁着发狂似的眼睛瞪视前面。其中一个士兵甚至没有发射,把家伙往地下一扔,就蹲下去低声哼起来:“我可不行——我可不行!”
硝烟慢慢散了,漂浮到空中和④晨曦融成一片;他们看见牛虻已经倒下去了,可是也看出他仍旧没有死。最初一刹那间,士兵和军官们都呆呆站在那儿,好像变成了石像,眼睁睁注视着那可怕的东西在地上扭动、挣扎。然后医生和上校同时叫了一声,冲上前来。因为牛虻已经拖着一条腿跪起来,而且仍旧面对着士兵在发笑。
“又打歪了!试试——再来一下看,孩子们——看——看成不成……”
他突然摇晃起来,随后就向一旁倒在草地上。
(节选自伏尼契《牛虻》,李俍民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版)
【注】①小说《牛虻》取材于十九世纪意大利民族运动产生的很多爱国志士的故事,通过塑造牛虻等人物形象,表现了仁人志士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热情,全书闪耀着革命的英雄主义之光。文中有四处写到阳光,除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之外,还有什么作用?
文中第三段写行刑手“泪水曾经落在铁铲上”,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牛虻这个人物形象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这一点为什么最吸引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人生价值
(台湾)贾馥茗
有人称人的价值为生命价值,是人所追求的本身价值,可以说是个人价值。这种价值的特性,一是必须依个人的行为表现或作为而定;二是要有持久而一致的表现历程。虽然单一行为也可做价值判断,但若这个行为不足为终生的定凭时,便不能执一而定。故而就一个人在求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历程中,从开始探察,选择,决定,到终身奉行,是一段长久的时间。
人之所以要追求本身的价值,可能是想在茫茫人海中,为自己定一个位置;也就是要在茫茫大地上,为自己找一个立足点。有了这样一个位置或立足点,可以在意识中确定自己的存在。
其次是从人的力争上游之先天倾向来说,或者从人的自卑心理来说,有一种期望超拔的愿望。超拔是向上的,高出于一个层次,“上”和“高”如同“优”或“好”,含着尊贵和重要,有值得欣羡和追求的意义,这种价值的命义也就在这里。一个人要出人头地做人上人,无论所指的出人头地之处或在人之上是什么,这个意向就在决定自己的价值。所谓英雄、豪杰、忠臣、义士、圣、贤、才、哲都在这个方向之中。这些人之为价值典范是因为得到了一般人的推崇和尊敬,在崇敬中所含的便是价值。
由此可以了解人生价值必须从个人出发,因为每个人都可有自己的表现,而所表现的是否有价值却不同。更重要的是,倘若一个人只单独存在(再也没有第二个人),则是否还会出现人的价值,可能大有疑问。所以人的价值判断有群体因素或社会条件。因为人的价值即使不用数量衡量,也有品质的比较,所谓优、高、好都要在比较之下显示出来,何况还有相对的劣、低和坏对照。
这种自求超拔的意向也代表人不以自己当前的状况为满足而生——当前的状况只指本身状况,特别指所能为的,即是要做多些,做好些。这个意向使人类走向进步之路,纵然只有少数人成就不凡,却带动了全体人类的进步。
由此多数哲学家认为,有价值的人,是以全人类的福祉为目的,致自己毕生力量、孜孜矻矻①、全力以赴的人,也就是历史所讴歌的人。在这个定义之下的有价值的人,可以看出其人生历程相当辛苦,然则其辛苦之本身受益的是什么?答案只有人生的意义;其个人价值不在个人享受,如果是享受,则必然是精神的。由此可以确定人生价值在于精神方面,与物质和身体的享乐全然无关。哲学家们相信(也可能是经验证明),有意义的人生才有价值;有这样的生活才会快乐和幸福。这是要靠个人自行体验的。
再次,人之追求人生价值,可能和人的生命有限有关。西方哲学家和宗教家对不朽或永生讨论得相当多,但都从生命着眼。人早就从自然中学到,生命是一个有期限的历程,个体生命从生到死是必然的。可是人对自己生命之有限似乎并不甘心。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等都提出了灵魂不死之说。这种说法也可视为人对自己不免于死的自慰之辞。宗教之往生或转世说也有相同的作用。
比较起来,儒家似乎深明生死之理,接受了有生必有死的事实,所以把努力都放在现世,只求尽一己之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负起自己生而为人的责任,以造福天下后世为职志。且以贯彻今古的历史使命来建立自己的人生价值,为自己的生命建立了意义,其不朽和永生决定于自己的作为,自己可以控制,也能够改变。
我们必须承认,是否要追求人生价值取决于个人,而人各不同,在追求人生价值的人中,是否都得到了所求的价值,也结果不一。且在同一群人中,更有多数人不知道有人生价值,自然不会去追求。更多的人知道“价值”,但不是人生价值,因此他们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就不在本题讨论之中了。
(选自贾馥茗《教育的本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有删改)
【注】①矻矻(kū):勤勉不懈的样子。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一个人求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大概要经历一段长久的时间,只有这个行为成为终生的定凭,才可以说是具有生命价值。 |
B.社会上有些人成为价值典范是因为得到了一般人的推崇和尊敬,比如称之为英雄、豪杰、忠臣、义士等,这些推崇和尊敬就包含了人生价值。 |
C.人的价值在于品质的比较,因为优、好等都要在和劣、坏等比较之下,才能显示出来,这说明人的价值判断既要有群体因素,还要有社会条件。 |
D.人们不满足自己当前的状况,会不停地自我超拔,有所追求,最终使得人类能够走向进步之路。 |
E.人生价值在于精神方面,与物质和身体的享乐全然无关,因为中国哲学家认为有价值的人,是以全人类的福祉为目的而全力以赴的人。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肯定的人生价值的一项是()
A.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
B.他人即地狱。 (萨特) |
C.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柏拉图) |
D.生命的长短以时间来计算,生命的价值以贡献来计算。(裴多菲) |
比较西方哲学家和中国儒家对“人生价值与不朽”问题认识的本质区别。
从孔子、司马迁、钱学森、纳尔逊·曼德拉等人中任选其一,运用本文的观点,分析其实现人生价值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记张荫麟先生(节选)
吴晗
在九年苦战中,倒下去一些值得后人纪念的人物,他们坚守着岗位,忍饥受寒,吃下去的是草,却用奶来养育下一代的成员。他们被贫穷,被疾病所侵蚀,放下笔杆,永远不再说话了。如今,这些人的名字也渐渐在湮没中。
我的朋友张荫麟是其中的一个。
荫麟自号素痴,投稿多用为笔名。这个号是相当恰当的,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他那种专心一志,心不外骛的神情,是合于“痴”这个字的意思的。
他天分特别高,聪明、早熟,在清华学堂当一年级生时,就被同乡学者梁任公先生所赏识,以为将来必有成就。他在报纸和国内第一流专门学术刊物上所发表的文章,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作者是位教授呢!
1929年从清华学堂毕业后便到美国斯丹福大学学哲学。1933年回国任清华大学历史学系教授。1935年受教育部委托,主编高初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芦沟桥事变,只身南下,任教于浙江天目山的浙江大学。由于时局动荡,浙大几度搬迁。此时,由北大南开清华三所大学合组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开学,他又辗转来到昆明执教。1940年应遵义浙江大学之聘,到贵州讲学,一直到死在他的讲座上,享年仅三十七岁。在那样硝烟弥漫的日子,学者们想要找到一个安定的治学之所,实属不易。
这是荫麟一生的学历和履历。
荫麟不是一个世俗的收藏家,不大讲究版本,可是生性喜欢收书。限于财力,收藏的书其实不够多。留美时省吃省穿,剩下的钱全给弟妹作教育费。到在清华服务的时候,才能有一点点剩余的钱收买旧书。开头装不满一个书架,慢慢的有好几排书架了。到离开北平前,他的小书房架上、桌上、椅上,地板上全是书,进出都得当心,不是碰着头,就是踩着书。
也许是哲学书念得太多吧,喜欢深思,在大庭广众中,一有意念,就象和尚入定似的,和他谈话,往往答非所问,不得要领。生性又孤僻,极怕人世应酬,旧同学老朋友碰头也不会打招呼。肚子里不愿意,嘴上就说出来,有时还写出来,得罪人不管,挨骂也不管。
荫麟的兴趣、性情就是如此。
荫麟生活的俭朴,在朋友中也是知名的。从美国回来,有春冬两套衣服,结婚时也没添置新的。买了一顶新呢帽,出去作客丢了,下次再买一顶鸭舌帽还是丢了,从此只好不戴帽子。结婚后第二天出去拜客,回来走到隔壁人家,看见主人,连忙说“对不起,累你久候了”,主人莫明其妙,过了好一会,他才明白自已是客人。朋友们闹他,给他起了一外号,叫张昏公。
荫麟死后的一个月,《大公报》替他发表一篇遗文,大意是对现实政治的控诉,天下为公恰恰是反面,选贤与能呢,选的是不贤和无能,举出实证,文笔很犀利。旁边还加了一点按语,大意说是因为死者的文字才能发表吧。
荫麟早年即患心脏病,不料偏死于肾脏病。在撰写《中国史纲》的两年内,他养成了一个非常坏的习惯,常常为了写一篇文章,几天几夜不睡觉,直到文章完成,才大睡几天、大吃几顿,结果健康大为受损。平时营养坏,离婚后心境坏,穷乡僻壤医药设备坏,病一发就非倒下不可,非死不可。假使没有这战争,假使这战争不能避免,而有一个好政府,或者是不太坏的政府,能稍稍尊重学者的地位和生活的时候,荫麟那样胖胖茁壮的身体,是可以再工作二十年以至三十年的。
中国的学者如此的稀罕,已有成就的学者如此地被糟踏,被淘汰,荫麟就如此寂寞地死去,寂寞地被人遗忘了。
但是,我仔细想想,从荫麟身后发表的文字来看,假如这一年他不死于穷病,再多活三四年,再多受些磨折、考验、洗炼,恐怕他还是得死,不过死法不同,不是死于穷病而己。
呜呼!我又能再说什么话呢!
(选自1946年12月13日天津《大公报》,有删改)“他们坚守着岗位,忍饥受寒,吃下去的是草,却用奶来养育下一代的成员。”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如何理解文中“他天分特别高,聪明、早熟”与“朋友们闹他,给他起了一外号,叫张昏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文章最后一段蕴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根据文意,谈谈应如何避免张荫麟式的悲剧。